昨天帶領第二次的“波絲團”抵達日本和歌山縣的濱海溫泉小鎮白浜研學考察,走世界文化遺產的“千年熊野古道”。在綿長潔白的沙灘上,竟然發現兩只“大熊貓”放在沙灘上拍照,兩位日本女性又是擺姿勢,又是抹眼淚,令大家甚是好奇。
上前一問,才知道,她們來自于東京,因為和歌山白浜動物園的大熊貓要送回中國了,她們特地坐飛機趕來白浜,最后看一眼這幾只可愛的大熊貓。
她們說:“真舍不得,怕是永遠也見不到了。”說著說著,又是要哭的樣子。
日本人對于大熊貓的感情,是我們難以理解的。許多日本人真的把大熊貓當作至親寶貝,甚至那份感情超越家人,成為自己天下的最愛。
同行的王可先生發給了我一個新聞鏈接,說是和歌山白浜動物園在4月24日宣布,將在6月底左右將園中的四只大熊貓全部送還給中國,并感謝大家30年來對于和歌山縣大熊貓保護合作項目的支持。
被送還的四只大熊貓,分別是熊貓媽媽良浜(24歲)和她在和歌山生下的三個女兒結浜(8歲)、彩浜(6歲)和楓浜(4歲)。
大家也許會問:明明是在日本出生、在日本長大的熊貓,為什么最終都得送回中國呢?
這個問題,不能靠感情來解釋,要從一紙協議說起。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為了增進友好,中國政府曾向日本贈送了一對熊貓——“康康”和“蘭蘭”,一時間引發日本全國“熊貓熱”。那時候,日本人對于“中國”的認知與感情,都是從大熊貓開始的。
那時候的熊貓,是作為國家禮物送出的。但到了1980年代后,隨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出臺,中國對大熊貓的“贈送”行為也做出了調整,從“贈送”轉為“租借”。
也就是說,如今在日本的熊貓,都是以“科研合作”的名義,從中國租借來的。嚴格地講,它們的“國籍”,始終屬于中國。就連在日本出生的小熊貓,比如東京上野動物園的“香香”,在協議中也都注明,它們成年后需要回到中國,以便參與繁育、研究或保育計劃。
這個租借協議,一般是10年一簽,費用不菲。以和歌山白浜的“熊貓王國”——冒險大世界為例,一頭大熊貓每年支付給中國的“租金”就為一億日元(約500萬元人民幣)。而每當有熊貓寶寶出生,日方還要向中方額外支付“繁育費”,每頭一年約6000萬日元(約300萬元人民幣幣)。
在白浜沙灘上遇到的那兩位日本女性,她們說在今年2月剛去過四川看望大熊貓“香香”(下圖)。
“香香”是2017年在東京上野動物園出生的第一只熊貓寶寶。母親“真真”和父親“力力”,都是從中國租借來的。根據雙方最初的協議,“香香”在2歲的時候就應該回國。但日本方面考慮到市民對“香香”的喜愛,與中方協商后將返國時間一延再延。直到2023年初,日方才正式宣布:“香香”將在2月歸還中國。
在“香香”送還中國的最后一個公開日,3000多位日本人涌入上野動物園,而準許看最后一眼的抽選倍率高達24倍,許多人在現場留下惜別的熱淚。
四川大熊貓培育基地的一位研究員說,日本出生的大熊貓送回中國,不只是因為合約的關西,更重要的是熊貓的“血統管理”與“繁育安排”。
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過去數量一度瀕危。為了有效保護,中國建立了龐大的“熊貓數據庫”——每一只熊貓的血統、健康狀況、繁育歷史都在系統中詳細記錄。大熊貓數量從1980年代的約1100只增加到現在的近1900只。如果“香香”一直留在國外,其血統資源就無法參與國內的基因配對,這對整個物種的保護是一個“浪費”。更何況,熊貓雖然看起來呆萌可愛,實際上在繁殖方面相當“挑剔”:發情期短、受孕率低、育兒難度大。所以,“香香”到了適齡期,自然也需要回國“相親結婚”。
在白浜的沙灘上,聽著陣陣海浪聲,我跟這兩位日本女性聊,她們給我看追拍香香三年的照片——從毛茸茸的小毛球到慢慢學會爬樹、啃竹子,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他的一段回憶。她們說:“我們知道它不是屬于我們的,但看著它長大,心里難免會生出一種親情,真正要面對離別時,那份感情真是難舍難分。”說著說著,眼圈紅了。
我說,我們都是中國人,跟我們一起拍一張合照吧?
她們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有著140年釀酒歷史的日本山梨縣葡萄酒莊“魯米埃爾”第五代傳人木田茂樹說:“日本葡萄酒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當葡萄酒入口時,酒味不會掩蓋菜肴的味道,而是兩者慢慢相融。”“魯米埃爾”是日本政府指定的國宴用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