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唐帝國最杰出的領(lǐng)導(dǎo)人、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大唐進入李治時代。李世民的去世給了周邊勢力可乘之機,曾經(jīng)歸順大唐的西突厥貴族、左驍衛(wèi)將軍、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趁機自立稱汗,企圖重霸西域。
彼時,李治剛剛繼位,不愿用兵遠方,遂派通事舍人喬寶明到西域招撫阿史那賀魯,賞賜大量金銀財寶,阿史那賀魯在厚利的影響下,宣布服從李治的領(lǐng)導(dǎo),并派自己的兒子阿史那咥運到長安擔任李治的宿衛(wèi)(侍衛(wèi)),李治還提拔阿史那咥運為右驍衛(wèi)中郎將,阿史那賀魯稱汗事件暫時得到了和平解決。
來到長安的阿史那咥運對宿衛(wèi)工作非常不感冒,時刻想著返回西突厥汗國。后來,阿史那咥運宿衛(wèi)期滿,李治讓其返歸西域,阿史那咥運一到西域,便勸說阿史那賀魯向西攻取乙毗咄陸可汗的舊地,阿史那賀魯聽從兒子的建議大舉西征,并將牙廷(汗廷)遷往千泉(今吉爾吉斯山脈北麓,庫臘加特河上游一帶),并兼并咄陸、弩失畢等十姓部眾,實力大增,乃自號“沙缽羅可汗”,成為西突厥汗國最后一任可汗。
阿史那賀魯此舉徹底突破了大唐帝國忍耐的底線,李治決定對阿史那賀魯動武。永徽四年(653年),李治下詔撤銷瑤池都督府建制,對天下宣布阿史那賀魯是大唐的敵人,敢有襄助阿史那賀魯者,大唐必不輕饒。
同時,李治以左屯衛(wèi)大將軍程知節(jié)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督率各路唐軍會攻阿史那賀魯。永徽五年(654年),程知節(jié)擊平破阿史那賀魯?shù)拿擞迅疬壍摗⑻幵聝刹浚瑪厥浊в嗉墸U獲戰(zhàn)馬萬余匹。唐軍將領(lǐng)周智度攻取西突厥汗國重鎮(zhèn)處木昆城,斬首三萬級。唐軍悍將蘇定方亦在鷹娑川攻破阿史那賀魯?shù)膭e帳鼠尼施,斬首及虜獲馬甚多,西突厥汗國經(jīng)過連續(xù)打擊,實力大損,阿史那賀魯被迫向西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以避唐軍鋒芒。
顯慶二年(657年),李治詔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督率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yè)、左驍衛(wèi)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婆閏等再攻阿史那賀魯。李治又詔命右屯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左屯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步真為流沙道安撫大使,命其分兵出金山(今阿爾泰山)道,合擊阿史那賀魯。兩路唐軍皆受蘇定方節(jié)制,李治此舉,就是要一攬子解決阿史那賀魯和西突厥汗國問題。當年十二月,蘇定方在金山(今阿爾泰山)北大破西突厥處木昆部,阿史那賀魯失去最大的盟友,只得獨自直面唐軍的兵鋒。
由于長期作戰(zhàn),唐軍糧草問題凸顯,蘇定方又不想錯過戰(zhàn)機,于是,揀選10000名精銳唐軍,每人配齊3匹馬,親自帶領(lǐng)他們追擊阿史那賀魯,一路追擊至曳咥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阿史那賀魯見蘇定方部只有萬余人,遂集中10萬大軍在曳咥河西岸列陣,準備與唐軍決戰(zhàn)。蘇定方從容渡過曳咥河,在西岸與阿史那賀魯決戰(zhàn)。經(jīng)過一天的血戰(zhàn),唐軍斬殺西突厥騎兵數(shù)萬人,余者紛紛潰散。
定方令步兵持槊列陣于南,自領(lǐng)騎兵列陣于北。沙缽羅先攻步兵,三沖未逞,氣勢減弱;定方率騎沖擊,大敗之。
阿史那賀魯徹底被唐軍恐怖的戰(zhàn)斗力打服了,再無勇氣與唐軍交鋒,不久后,阿史那賀魯也被唐軍俘虜,西突厥汗國覆滅,西域納入大唐帝國版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