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手機相冊,看到去年和閨蜜排了兩小時隊才吃上的那家"絕味小餛飩",忍不住想再打卡,結果一查地圖…店沒了?!不只是它,記得去年縣城突然冒出來的十幾家"0.99元吃到飽"的面館,現在竟然一家都不剩了!這到底是什么神奇操作???
一夜爆紅的背后:我的親身"中套"歷程
去年夏天,我們小縣城突然刮起一陣"麻辣燙狂潮",朋友圈被各路"本地達人"刷屏推薦一家叫"巷子里的麻辣燙"的店。據說老板是從成都回來的"手藝人",用的全是秘制湯底,而且開業特惠,9.9元一大碗,還能免費加料!
奇心作祟,專門挑了個工作日中午去,心想人應該不多。結果!一到店門口就看到至少30人排隊,而且隊伍里有好多"打扮時尚的年輕人"在不停拍照、錄視頻。我倆排了40分鐘才進店,又等了20分鐘才上菜。講真,味道確實不錯,但絕對沒到"我愿意每次都排隊一小時"的地步。
更神奇的是,這家店火了不到兩個月,突然就開始在周邊區縣開分店,一下子冒出來七八家!我還記得當時朋友興沖沖地說要去加盟,聽說只要20萬就能開一家,而且總部承諾"保姆式教學"、“區域保障”…
然而,半年后,我再去吃那家"總店",居然變成了賣奶茶的!而周邊那些分店,不是改名就是換老板。打聽后才知道,總部早就撤了,留下一堆虧本的加盟商…
套路揭秘:那些詭異的"爆紅—消失"打法
隨著抖音團購在2023年爆發,全國掀起了一波餐飲"風口創業"潮。經過我這一年多的觀察和采訪了幾位餐飲朋友,這些突然爆紅又突然消失的店,套路基本如出一轍:
首先,選個小縣城或三四線城市作為"試驗田",租個不太貴的店面,裝修得有特色但不用太豪華。重點是——找當地有一定粉絲量的達人合作,密集推廣,制造"爆款"假象。
其次,價格"低得離譜"。記得那家"0.1元吃飽"的拉面館嗎?朋友專門去蹲了三天,發現雖然團購價只要一毛錢,但想真正吃到,要么排隊3小時以上,要么被告知"已約滿"。而且菜單設計得很精妙,真正能0.1元吃到的只有最基礎的小份素面,任何加料都要額外收費…
最扯的是,這些爆紅店基本都有個共同點:開業沒多久就開始大肆宣傳加盟!一位在餐飲行業工作十年的朋友告訴我:“真正賺錢的不是賣面、賣麻辣燙,而是賣’創業夢想’和’加盟費’。”
一家店如果真靠賣9.9元的麻辣燙掙錢,就算天天爆滿,利潤也就那樣。但如果發展50個加盟商,每家收20萬加盟費,那就是1000萬入袋!更不用說后續的"原材料供應""技術支持費"等等額外收入…
從大鍋鹵菜到輕食沙拉:割韭菜套路在升級
最近我還留意到另一個有趣現象——"大鍋鹵菜"培訓的風潮。
我一個高中同學去年花了3萬塊報了個"正宗鹵菜技術培訓班",講師在抖音粉絲百萬,天天展示"日入過萬"的鹵菜店生意。結果培訓兩周下來,同學嘗試按照教的配方做,發現根本做不出樣子貨的味道!更慘的是,她后來加的"同門師兄弟"群里,幾乎沒有真正開店成功的…
"他們賺的不是鹵菜的錢,是收徒弟的錢啊!"同學懊惱地跟我說。據她透露,那個培訓班每期有30多人,每月開兩期,光學費一個月就進賬180多萬!
而最新的套路已經從鹵菜轉向了"輕食沙拉"“小碗菜"等更時尚的品類。這些項目投資小、看起來很"潮”,特別容易吸引年輕創業者上鉤…
如何火眼金睛?幾招教你辨別真假爆款店
經歷了幾次"踩雷"后,我總結出幾點識別這類店鋪的小技巧,分享給大家:
價格異常離譜:如果一家店的價格低得不合理(比如0.1元吃飽、9.9元自助),基本可以確定有貓膩。一分錢一分貨,餐飲行業的成本構成很透明,沒人會做賠本買賣。
突然密集宣傳:如果你突然在短時間內看到多個本地達人同時推薦一家店,而且內容模式幾乎一樣,很可能是有組織的營銷行為。
排隊有貓膩:我有次特意觀察一家"網紅面館",發現隊伍里有幾個人每天都在,而且總是邊排隊邊大聲談論"這家店太好吃了"…典型托兒無疑了。
迅速擴張:正常的餐飲品牌需要時間打磨產品和服務。如果一家店開業不到3個月就開始大規模連鎖擴張,多半是為了快速收割加盟費。
加盟宣傳強于產品:去店里吃飯,服務員遞給你加盟傳單;店內大量展示"加盟成功案例";老板比起菜品更熱衷講述"創業故事"…這些都是警報。
爆紅之后,誰是贏家誰是炮灰?
說實話,看到這些現象,我既心疼那些被騙的創業者,也為餐飲行業的浮躁感到遺憾。
我姑父開了20年的蘭州拉面店,生意一直不溫不火但穩定。他常說:"餐飲沒有一夜暴富,只有用心經營。"疫情后他的老店活下來了,而同一條街開業時比他風光十倍的"網紅店"早就不見蹤影。
在這場餐飲"風口旋渦"中,真正的贏家是那些策劃運營這些短平快項目的團隊。他們像行走江湖的"割韭菜專業戶",收割完一茬創業者的錢,就迅速轉移陣地,換個名字再來一輪…
而那些心懷夢想的小創業者,往往成了炮灰。他們中的幸運兒虧個十幾萬就止損了,倒霉的直接背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債務。
寫在最后:我們需要怎樣的餐飲環境?
經歷了這么多"網紅店"的起起落落,我反而更珍惜那些默默經營多年的老店。它們可能不善營銷,裝修也不夠"打卡級",但食材靠譜,價格公道,最重要的是——它們會一直在那里。
作為消費者,我們也該反思:是不是太容易被營銷話術和表面繁華所迷惑?是不是過于追求"網紅""打卡"而忽視了食物本身的價值?
我現在養成了個習慣:看到特別火的新店,會等它開業三個月后再去嘗試。真正好的店鋪經得起時間考驗,不會曇花一現。
對于那些有餐飲創業夢想的朋友,我的建議是:先去靠譜的店學習實戰經驗,不要被"快速致富""躺賺模式"的故事沖昏頭腦。餐飲創業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