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近期釋放的"考慮降低對華關稅"信號,是怎么回事?
美方這種"以退為進"的談判策略早已被中方識破。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明確指出,所謂"中美正在進行貿易接觸"完全是美方編造的虛假信息,其目的是制造輿論壓力,迫使中國在核心利益上妥協。
特朗普團隊近期拋出的"關稅換協議"方案,其邏輯鏈條清晰可見:通過制造談判假象,既想維持對華施壓態勢,又企圖裹挾其他經濟體就范。白宮官員一邊在社交媒體渲染"中美談判取得進展",一邊暗中推動301條款調查,這是自相矛盾的。
英特爾科技巨頭計劃裁員1.75萬人的消息,直接暴露出美國當前存在嚴重問題。財報數據顯示,其2024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暴跌36%,市值蒸發逾千億美元。
顯然,當特朗普發動關稅大戰后,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現代半導體產業是全球化分工的結晶。美國本土既缺乏足夠的技術工人,其生產良率也遠低于亞洲代工廠。這種強行"去全球化"的嘗試,給美國企業帶來了巨大損失。
當美聯儲因通脹壓力被迫維持高利率時,美國制造業成本呈現指數級攀升。波士頓咨詢集團測算顯示,在現行關稅政策下,美國企業生產成本平均增加18%,這直接導致本土產品在全球市場喪失競爭力。這種政策內耗,使得拜登政府苦心經營的"制造業回流"計劃直接落空。
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也上演了一幕鬧劇,當80多個國家代表齊聚安理會,討論"單邊主義對國際秩序的沖擊"時,美國代表團卻執著于炒作南海議題。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表演,暴露出華盛頓決策層面對多極化浪潮時的手足無措。更耐人尋味的是,會后多名共和黨議員竟要求切斷聯合國經費,這種歇斯底里的反應,恰恰暴露出美政府在做最后的掙扎。
更讓特朗普沒想到的是,就在在美國發表關稅言論的48小時內,阿塞拜疆、肯尼亞、日本三國政要密集訪華。日本自民黨總務會長森山裕也抵達北京。這種轉變并非偶然:當美國將關稅大棒揮向全球時,中國卻與東盟建成全球最大自貿區,與歐盟達成投資協定,與海灣國家構建數字貨幣橋。
肯尼亞總統魯托訪華期間,中肯簽署共建非洲信息走廊協議,這標志著數字絲綢之路正在非洲大陸延伸。阿塞拜疆則借"一帶一路"框架,成功實現能源出口多元化。這些案例表明,廣大發展中國家已不再甘當大國博弈的棋子,而是主動塑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這種趨勢,正在瓦解美國主導的單邊主義體系。
面對美國"小院高墻"的科技封鎖,中國沒有陷入對抗陷阱,而是通過RCEP等機制構建區域供應鏈網絡。
2024年前三季度,東盟歷史性超越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這種區域經濟重心的轉移,本質上是對美國關稅政策的釜底抽薪。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跨境電商平臺在拉美市場占有率突破40%,這種數字貿易新業態正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當美國維持高利率試圖吸引全球資本時,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巴西、阿根廷等國相繼宣布用人民幣結算大宗商品貿易,沙特主權基金增持中國國債。這種去美元化進程,使得美國加息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中人民幣占比達7.9%,創歷史新高,這標志著國際貨幣體系進入多元競爭時代。
在規則制定層面,中國正在重塑國際經貿話語權。從申請加入DEPA到主導《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中國積極參與數字貿易規則制定。在氣候治理領域,中國光伏產品占據全球70%市場份額,這種產業優勢正在轉化為規則制定權。當美國還在糾結關稅數字時,中國已在新賽道建立領先優勢,這種代際差異決定著未來博弈的走向。
特朗普團隊沉迷于"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幻夢,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當美國還在揮舞關稅大棒時,中國已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辟出全新的國際合作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