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都已經熟悉《泰山刻石》那種莊嚴的篆書風格的時候,古人日常手寫的篆書又是什么樣子?難道都像碑刻那樣工整端正?篆書結構復雜,書寫效率低,那么古人是如何提升書寫效率的呢?簡牘磚瓦篆書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郭店楚簡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國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點,而且字體典雅、秀麗,是當時的書法精品。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楚簡包含多種古籍,其中三種是道家學派的著作,其余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
侯馬盟書書寫于玉石上,數量共有5000余片,這些文字不但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字,也因運筆嫻熟流暢,字形活潑多變,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刊載著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于訂盟誓約中所記載的言詞,該文字屬于春秋晉國官方文字,出現約在公元前550年。
溫縣盟書與侯馬盟書接近,而數量是侯馬盟書的一倍以上,是春秋晚期晉國卿大夫之間舉行盟誓時記載誓辭的文書。多在圭形石片上用毛筆黑墨寫成。
楚帛書是戰國中晩期文物,是中國最早的帶有數術性質的特殊作品。楚帛書長47cm,寬38.7cm ,內容圖文并茂 ,共分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三大部分 ,有8行和13行兩段文字,共961字 。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
肩水金關漢簡中篆書簡十七枚, 其中干支簡十一枚、文書簡二枚、檢楬簡二枚、內容不明簡二枚,共計七十二字,其中干支類的四十二字,這些干支文字無對應關系,并不表示紀年或日期,或屯戍人員為平日書寫練習之作。
望山楚簡包含兩部分:望山1號墓竹簡和2號墓楚簡。望山1號墓出土的卜筮祭禱簡文尚屬首見。同時為研究戰國簡冊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望山2號墓楚簡的遣策內容為考訂楚國器物名稱,也對于研究隨葬制度與楚人的習俗提供了一批文字資料。
信陽長臺關楚墓竹簡,共148枚。部分文句與《太平御覽》卷八〇二所引《墨子》佚文類似。竹簡用兩道黑色絲帶編聯成冊,在距竹簡上端約18厘米處及距竹簡下端約15.5厘米處各有一處契口,部分竹簡每四根一束,字面朝里,兩兩相對放置,竹簡內容屬于遣策。
云夢睡虎地秦簡內文為墨書秦隸,寫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包含1155枚竹簡、4萬余字,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占書。
包山楚簡,計有278枚竹簡和1枚竹牘,包括司法文書簡、卜筮祭禱簡和遣策三種。楚簡大多篆體結字以隸行出之,秀麗雄強,波磔鮮明,極具動態,別有風格,由此可見由篆變隸的軌跡。
西漢“海內皆臣”磚,陶質,釋文:“海內皆臣,歲登成孰,道毋饑人。”磚文筆道粗細均勻,用筆圓轉靈活,剛柔并濟,為典型的小篆風格。
瓦當,是古代中國建筑中筒瓦頂端下垂部分。在瓦當這一小小的圖形空間內,古代中國匠師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天地,屬于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遺產。
張掖都尉棨信棨信為紅色織物,長 21 厘米、寬 16 厘米,上面有系,正面墨書鳥蟲書“張掖都尉棨信”六字,應為西漢晚期遺物,保存良好。棨信為出入關津用的憑證,以木桿撐高持行。也有學者認為棨信具有傳令啟閉關門的作用。
左作貨泉陶片為泥質灰陶,火候較高,似屬缸、甕一類陶器的殘片。在陶片表面有貨泉錢印紋和暗劃紋及圓點紋。貨泉錢是王莽末地皇元年開始鑄造發行的一種貨幣,由此可知這件陶片是西漢末年王莽改制時代的產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