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公文悄然下發,全國各地社保部門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著。2025年5月1日,這個普通的勞動節將成為許多退休人員的關鍵時刻。國務院、人社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退休人員資格認證及待遇發放管理的通知》將正式實施,一場史上最嚴格的退休人員核查即將展開。這場行動并非無端而起,而是對養老金制度長期存在問題的必要糾偏。
過去十年,我國退休人員數量激增,從2015年的1.1億人增長到2025年初的2.36億人,占總人口的16.7%。隨之而來的是養老金支出的爆發式增長,2024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達到7.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3%。龐大的支出壓力下,養老金體系中的漏洞和違規問題日益凸顯。國家審計署2024年底發布的報告顯示,全國各地社保基金違規問題涉及金額高達283億元,其中虛假領取養老金占比超過40%。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輪對退休人員的嚴格核查應運而生。根據人社部公布的數據,此次核查將覆蓋全國所有領取養老金的退休人員,預計涉及人數超過2.3億。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核查將建立全國統一的信息比對系統,聯動公安、民政、衛健、銀行等多部門數據,實現對退休人員信息的全方位核實。這種"大數據+人工核查"的模式將使得養老金發放更加精準,違規領取行為無所遁形。
在這場全面核查中,有四類退休人員將成為重點排查對象,他們或將面臨更嚴格的審查。
第一類是"死亡人員繼續領取"的情況。據民政部數據,2024年全國因死亡人員信息未及時更新而多發放的養老金達71.2億元,涉及人數15.8萬人。在湖南長沙,社保部門抽查發現,全市有432人已去世但家屬未報告,仍在按月領取養老金,最長的已持續領取7年多,涉及金額超過2100萬元。新規要求各地建立"人口死亡信息月報制度",社保部門將與殯葬、公安、社區數據實時對接,死亡信息核實周期從原來的季度縮短至月度,最大限度減少"死亡繼領"現象。
張女士的母親在2023年過世,她坦言:"當時不知道要主動去注銷母親的養老金,社區也沒人提醒,就這樣繼續領了半年多。后來知道是違法的,趕緊去社保中心退還了,還交了滯納金。"這次核查,將通過跨部門數據比對,使這類問題無處可藏。
第二類是"違規辦理提前退休"人員。近年來,部分地區出現了通過偽造病歷、虛構工齡等方式辦理提前退休的現象。按規定,男性60歲、女性55歲(女工人50歲)方可辦理正常退休,但特殊工種或因病可申請提前退休。2024年人社部抽查20個省份發現,提前退休人員中有7.5%存在材料造假問題,涉及人數超過9.3萬。新政明確,對2020年以來所有提前退休人員進行全面復核,重點核查病退材料真實性和工齡計算準確性。對于確認違規的,不僅將追繳已發放的養老金,還將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江蘇南京的社保經辦人員王科長介紹:"提前退休本是為特殊群體設計的人性化政策,卻被一些人鉆了空子。此次核查將徹底清理這一亂象,讓政策真正惠及應該享受的人。"據悉,各地將組建專門醫療專家組,對病退材料進行重新鑒定,確保認定過程公正客觀。
第三類是"重復領取多地養老金"人員。隨著人口流動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一些人在多地參保并領取養老金的情況增多。法規規定,同一人只能在一地領取基本養老金,但由于各地系統未完全聯網,監管存在漏洞。2024年社保部門在京津冀地區試點排查發現,有1932人同時在兩地及以上領取基本養老金,人均多領金額達8.6萬元。新規將建立全國統一的領取資格比對系統,定期開展跨省數據比對,自動識別重復領取情況。
曾在北京和天津兩地工作過的李先生表示:"我確實在兩地都有社保繳費記錄,退休時原本打算兩邊都申請養老金,現在知道這是違規的,只能選擇在一地申領,另一地進行轉移接續。"此次嚴查將堵住制度漏洞,確保養老金發放的規范性。
第四類是"冒領他人養老金"現象。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農村地區或高齡老人群體中。有人通過偽造身份證明、篡改銀行賬戶等方式冒領他人養老金。2024年公安部門共偵破此類案件3651起,涉案金額2.18億元。新規將全面推行"刷臉認證",要求所有退休人員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生物特征驗證,不能親自辦理的,需提供醫療機構證明并接受上門核查。
湖北武漢的劉大爺今年85歲,行動不便,他的兒子說:"以前每年要帶著父親去社保中心排隊認證,很折騰。新政策后,可以用手機進行視頻認證,確實方便了不少。"對于特殊群體,各地將采取上門服務、親友代辦等多種方式,既嚴格核查又不增加老年人負擔。
從技術層面看,此次核查將全面應用信息化手段。人社部信息中心主任郭建華介紹:"我們已經搭建了全國統一的社保資格認證平臺,整合了公安、民政等18個部門數據,能夠自動比對退休人員生存狀態、就業情況、出入境記錄等信息。"2025年1月至4月的試運行數據顯示,系統自動比對準確率達到97.3%,大大提高了核查效率。
嚴查背后,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深層次挑戰。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壓力加大,16個省份已出現當期赤字。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雖達4.8萬億元,但若按目前支出速度,部分省份儲備金將在7-10年內耗盡。社會保障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人口老齡化加速是壓力的主要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從2010年的8.9%上升到2025年的14.9%,老年撫養比從2010年的11.3%上升到2025年的20.8%。這意味著每5個勞動年齡人口就要撫養1個老年人,社保制度承受著巨大壓力。據測算,若不進行有效治理,僅"死亡人員繼續領取"一項每年就將造成約100億元的資金流失,這對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性構成嚴重威脅。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養老保險制度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指出:"我國基本養老保險長期存在統籌層次低、地區分割、信息不互通等問題,為違規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隨著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速,這些問題正在得到逐步解決。
嚴查措施也引發了社會關注和討論。一些退休人員擔心核查程序繁瑣,會增加辦事負擔。對此,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司長陳衛民回應:"我們將堅持科技賦能、便民服務原則,90%以上的核查將通過系統自動完成,不需要退休人員再提交材料。"對于特殊群體,各地將開展上門服務,確保政策落實不添麻煩。
專家認為,此次嚴查是養老保險制度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清華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表示:"規范養老金發放管理,不僅是為了堵塞漏洞、減少流失,更是為了確保制度公平公正,讓有限的社保資金真正惠及應該享受的人群。"嚴格規范管理是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
各地已經開始行動。上海市在2025年3月率先推出"養老金領取資格區塊鏈認證系統",實現了退休人員信息的實時核驗。該系統上線三個月,已發現問題數據1732條,清理違規領取資金645萬元。廣東省則創新實施"養老金精準發放工程",通過手機APP實現遠程認證,同時建立"黑名單"制度,對違規人員記入社會信用檔案。這些措施為全國范圍內的嚴查行動提供了有益經驗。
對于退休人員而言,如何應對此次嚴查最為重要。人社部門建議,所有退休人員應主動配合資格認證工作,及時更新個人信息。尤其是以下幾點需要特別注意:一是確保社保系統中的聯系方式準確無誤,以便接收認證通知;二是熟悉智能手機操作的老人可提前下載"掌上社保"APP,了解線上認證流程;三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可向社區或社保經辦機構提出上門服務申請;四是如發現自身存在違規情況,應主動向社保部門說明并配合處理,這樣可能獲得從輕處理。
吉林長春退休教師李女士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我每年都會主動進行一次認證,確保養老金正常發放。建議所有退休老人關注社保部門通知,按要求進行認證,這樣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人社部明確表示,此次嚴查并非"一刀切",而是精準施策。對于確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時認證的,各地將設置3個月的寬限期。超過寬限期仍未認證的,將暫停發放養老金,但補辦認證后可以補發。對于違規情節較輕且主動糾正的,可以從輕處理。對于惡意騙取國家養老金的行為,將依法嚴肅處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
從長遠看,此次嚴查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教授褚福靈表示:"通過嚴格規范管理,不僅能堵住當前的漏洞,也為未來制度的完善奠定基礎。"展望未來,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將逐步建立,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的差異將逐步縮小,養老保險制度將更加公平、可持續。
當天空泛起魚肚白,退休老人趙大爺已經起床準備晨練。他翻看手機上收到的社保認證通知,表情凝重又釋然:"國家查得嚴,是為了保障我們大多數遵紀守法人的權益。那些鉆空子的人,動的可是我們大家的養命錢啊。"這或許代表了大多數誠實守信退休人員的心聲。嚴查退休人員不是政府的單方面行動,而是對整個社會保障體系負責任的表現,最終受益的還是守法公民。你對這次全國范圍內的退休人員嚴查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