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昌
教育學博士,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兼院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哲學研究分會常務理事、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教育理論研究,代表作有《教育思維論》《廣義教學論》《教育工學:教育理論向實踐轉化的理論探索》《教育哲學新論》《愛智統一:“好教育”的精神法則》《人類教育認識論綱》。最新兩本教育哲學隨筆集《正心之念與修身之思》《育人之道與問學之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經典對于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并不是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直覺至少告訴我,經典不僅是與我們認知相關的對象,而且具有超越認知范圍的價值。比如,學習自然科學的人,如果去閱讀經典,一定不是去獲得新知,甚至不是去欣賞一種科學上的深刻。這是因為,他們在課堂中掌握的知識及其背后的思維,已經遠遠高于過去的經典。
他們之所以還要閱讀經典,最大的可能是用這種方式滿足一種對歷史的好奇,同時表達對前輩的禮敬。其余的可能也是存在的,但所涉及的人群不會很多,較為典型的應是科學史研學者。如果這種情況基本符合實際,那么我們就很好理解自然科學教育中為什么不強調學習者閱讀科學經典這一現象。
經典,是歷經考驗的創造物,自帶歷史的性格,這在自然科學領域算不上一種優勢的品質,它之于研究者探索的價值,遠遠抵不上最新的研究報告。也難怪各種科學教授并不需要很大的書房和很多的書架。他們需要閱讀的最新研究文獻在圖書館的數據庫里,他們需要的實證研究只能在自家書房之外的田野或實驗室里進行。因而,雖然自然科學的經典并非虛妄,但在某種意義上,經典的重心應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一個少讀經典的學者都不好意思、也沒有底氣在同行面前發言;相反,真讀過若干經典的,即使終身無所成就,也不失學者的自信,還有資格置辦一身流行的學者行頭,足見經典之于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意義。這種意義的基礎,則是人文社會的事情到了一定的歷史階段,基本上就窮盡了其運動的可能性,從而關于這一方面的思考,整體上很難再有什么奇跡。
于是,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基本上沒什么必要向前探,回看經典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必然固然是必然,卻也容易讓人迷失。在迷失中,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一則可能失去向前探索甚至失去關注現實的興趣,二則可能退化探索未來和關注現實的能力。
迷失的結局通常無非兩種:一種是渾頭扎進經典之中,在汲取營養的同時陶醉于經典之中,我以為這是較好的一種結局;另一種是把經典視為一種資源,依據市場的邏輯,挖掘經典的實用價值,我以為這一種結局雖不為糟,卻比第一種結局少了許多貴氣。
應該說這兩種結局中人的現實處境并不壞,他們要么被一部分人視為雅士,要么被一部分人視為才人,但整體而言屬于狹小圈子里的自拉自唱者,于人世無害,但在知識生產的意義上卻沒有多少價值。即使說人文社會科學的經典因在螺旋上升中不斷表現人性的結構與邏輯可能,也不意味著今人除了匍匐于經典便別無出路。
任何的經典都只能是我們看世界的特別的工具,而不能被我們自己塑造成看世界的障礙。今天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不必羞于承認自己被文獻擋在世界之外的事實。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強大自己的思維力量,借助經典文獻,更好地去看世界。只有這樣,學者才能轉而成為地道的研究者。我們的社會當然是永遠需要學者的,需要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傳承高雅的文化。但相對而言,我們的社會更需要研究者,需要作為知識和精神生產者的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創造新的文化。
這樣想來,學者和研究者與經典的心理關系是不太一樣的。學者更傾向于與經典建立一種對話關系,更愿意在對文字的咀嚼中理解和欣賞自己心儀的先賢;研究者則主要關心一個經典的知識學價值,他們與經典的關系不會多么親昵,但只有他們才可能成為新經典的創造者。
現在來回答“經典對于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個問題,其答案顯然取決于我們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同,我們與經典的關系也不同,反過來,經典對于我們的意味也自然不同。
本文節選自《育人之道與問學之理》(劉慶昌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5.2)一書。
教育哲學往往讓人覺得晦澀難懂,作者以隨筆的方式,就如同約上三五好友,圍爐烹茶,侃侃而談,時而詼諧幽默,時而灑脫不羈,或者獨自靜思,空氣中飄過淡淡的、浪漫的詩意。在這樣的情境下,作者的所思所想、工作生活與教育哲學理論相遇,讓教育哲學變得平易近人和那么隨和,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有不同經歷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對教與學有所感、有所思,讓有一定閱讀理解能力的普通讀者,對正心和為人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這就是《正心之念與修身之思》《育人之道與問學之理》這兩本書的意義所在。
責任編輯:崔文燕
《育人之道與問學之理》
作者:劉慶昌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2
ISBN:978-7-03-081043-4
《正心之念與修身之思》
作者:劉慶昌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2
ISBN:978-7-03-081042-7
《育人之道與問學之理》是作者在“以人類的名義思考,向認識的極限挑戰”理念引領下,對教育和教育學術研究的理性思考。《正心之念與修身之思》是作者在在教育人文精神和“生活即教育”理念引領下,對現代社會中個人自我教育和發展的理性思考,主題集中在“正心”和“修身”兩個范疇。這兩本書充分體現了現代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作者以隨筆的形式書寫,對具體環境中的教育實踐和教育學術研究進行了深刻的思慮,內容通俗而深刻,體現了教育哲學學者的真誠與使命意識,既具有思想的靈動性,也具有理論的嚴謹性。
這兩本書書可供一線教育工作者、教育學專業研究者和學習者,以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社會公眾閱讀。
(本文編輯:劉四旦)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科學出版社視頻號
硬核有料 視聽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