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何??聰? 孔祥武? 王漢超
“挑大梁”,連續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殷殷囑托。
“江蘇一直是我的關注點、調研點和研究點,早在正定工作時,我就曾到江蘇調研過。我對這里的關注,始終是進行時。”
以占全國約1%的陸域面積、6%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10%以上的經濟總量——江蘇不負期許:2024年經濟增速5.8%;省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投入較2022年增長16.2%,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1位、居全國第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首次突破50%。
數據不言,記錄著勇挑大梁的生動實踐,見證了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江蘇怎樣答好這道時代命題?
把握立與破,先立后破、以立促破,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
江蘇這兩年開年都圍繞同一個主題:全省重大項目建設。去年在蘇州開啟動會,今年到無錫開專題會。
“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好項目,意味著發展的后勁、質量、信心和預期。”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介紹,今年江蘇安排實施省級重大項目500個,年度計劃投資6526億元,同比增加118億元,更加注重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
傳統產業是江蘇實體經濟的基本盤,貢獻了全省五成以上的工業利潤、六成以上的營業收入、七成以上的工業門類崗位,制造業規模占全國1/8左右。
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夕陽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一方面,江蘇力推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著力構建未來產業體系。另一方面,促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鞏固擴大傳統產業優勢。經過技術改造,不少傳統產業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新陣地。
2024年4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許昆林提到一家企業:“蘇州有一家傳統的鑄造企業,通過大數據決策分析、智能化改造等,智能鑄造示范車間自動化的程度超過90%,產品定制的周期從7天減少到半天,人均生產效率提升221%,同時還牽頭建立了鑄造產業園,引領鏈上中小型傳統鑄造企業綠色化轉型。”
循聲而至蘇州明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聞不到煙火嗆鼻,也不見制模的砂土遍地。車間干凈、井然,交給機器人和智能控制系統。工人只用查看數據,點點按鍵就能管理從制芯、組芯、澆鑄到機加工的全套流程。
明志科技公司董事會秘書范麗見證變化:鑄造工序復雜繁重,靠人工效率低,危險性大,產品質量還不穩定;經過“智改數轉網聯”,公司廢品率下降至1%左右。
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江蘇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含金量”“含綠量”大幅提升,明志科技公司并非個案。
2022年以來,江蘇安排專項資金,實施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累計診斷企業超6萬家、改造項目5.6萬余個,基本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今年啟動的新一輪深化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三年計劃提出,到2027年規上工業企業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
做好取與舍,鍛長補短,有所為有所不為,統籌好提升質量與做大總量
一樓之隔,是科研成果到試驗產品的距離;一路之寬,是上游企業到下游企業的距離;一園之內,是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距離。僅在縣級市溧陽域內,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產業鏈上32環,溧陽覆蓋31環。
早在2012年,溧陽就規劃了新能源產業園,并引入美國波士頓電池公司。后因多種原因,這一項目停產。但“學費”沒白交,讓溧陽人看到了動力電池產業的潛力,提高了對產業的敏感度。2016年,溧陽成功引進寧德時代長三角基地項目——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隨后迎來新能源汽車興起的風口。
以江蘇時代為“點”的突破,牽引上下游“鏈”的協同,近百家上下游知名企業紛至沓來,溧陽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產值規模均領先全國縣域。接著,完成整個產業“面”的帶動,動力電池向下游拓展,溧陽打開智能微電網、新能源重卡等新的應用場景;向上游延伸,引來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等13家科創平臺。
以動力電池為主的新能源產值,已占溧陽規上工業產值過半,帶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溧陽市委書記葉明華表示:“持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著力提升主導產業鏈成熟度。”
溧陽動力電池產業成長的故事,是江蘇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的縮影,也是江蘇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寫照。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有雄心壯志,積極搶位發展,又要立足實際,善于錯位發展。
如何跑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度?江蘇的答案是:打量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把脈長與短,做好取與舍,有所為有所不為,找準符合自身實際的賽道。
鹽城市,坐擁江蘇省內最長海岸線、最大沿海灘涂、最廣海域面積,緊扣“宜”字做文章:發揮稟賦優勢,促進“風光氫儲碳海農”融合發展,構建風電裝備全產業鏈條,海上風電整機產能約占全國四成。
南京的軟件和信息服務,蘇州的高端制造,無錫的物聯網和集成電路……江蘇把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強省之要。為此,專門出臺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行動方案,部署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1650”產業體系建設。迄今,江蘇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達14個,總數居全國第一。
用好“兩只手”,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統籌好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
今年1月1日起,江蘇首次針對單一機構進行的專門立法——《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促進條例》施行。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江蘇產研院”)何以獲此殊遇?
江蘇產研院因全面深化改革而生。2013年12月,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江蘇把“研發作為產業、技術作為商品”,緊盯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組建這一新型研發機構——不明確機構規格、不核定事業編制、不受崗位設置和工資總額限制,打破了傳統科研機構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
這些年,江蘇產研院深耕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凝練出“撥投結合”“項目經理”“團隊控股”“眾籌科研”等改革成果。江蘇產研院院長劉慶介紹,江蘇產研院現擁有80余家不同領域方向的研究所,衍生孵化出1400多家科技型企業,服務企業累計超2萬家,“已從‘試驗田’成長為‘高產田’。”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促進條例》出臺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之后。在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看來,“這是在法治軌道上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通過立法,固化經受實踐檢驗且成效顯著的改革成果。”
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技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要靠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協同發力。
占地僅1平方公里的蘇州工業園區納米城,集聚550多家納米技術相關企業,助力園區納米產業年產值超過1700億元。
“小小納米之所以能長出千億級產業,起點要從19年前引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說起……”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淑梅感慨,這就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力量。
錨定“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江蘇聚焦產業重點方向和新領域新賽道,發力“從0到1”的原始創新,針對其高投入、長周期、戰略性等特點,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劉世虎介紹,2024年,江蘇新設規模24.8億元的基礎研究專項資金,開展首批“應用基礎研究特區”改革試點……
以3000萬元撬動1億元,南京埃斯頓酷卓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個吃螃蟹——這家來自人形機器人領域的企業,2024年11月首獲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直投3000萬元,進而撬動國家先進制造產業基金投資1億元。
這一年,江蘇省設立5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并與設區市、省屬企業合作設立產業專項基金,引導耐心資本投向新興產業、未來產業。2025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放大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撬動’效應”。這只是江蘇為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采取的眾多舉措之一,旨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不負春光勇奮進,無邊光景一時新。瞄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江蘇培土施肥,傳統產業萌發新芽,新興產業聚木成林,未來產業加快生根。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6日 01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