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23時49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再次迎來歷史性時刻——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成功對接,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常態化運營邁入新階段。這場歷時6.5小時的"太空之吻",不僅續寫著中國航天的輝煌篇章,更在浩瀚宇宙中上演了溫暖人心的"天宮重逢"。
當神舟二十號的三名航天員于4月25日凌晨1時17分推開天和核心艙的艙門時,等候多時的神舟十九號乘組用熱烈的擁抱迎接戰友。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會師",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兩位指令長曾在2022年共同執行過神舟十四號任務,時隔三年再度相聚于太空,鏡頭記錄下他們相視一笑時眼角的淚光。六名航天員在400公里高的太空艙內整齊列隊,以地球為背景拍攝的"全家福"通過中繼衛星實時傳回地面,背景中蔚藍的星球與航天服上的五星紅旗交相輝映。
據央視特別報道,神舟二十號乘組入駐空間站的第一餐頗具儀式感。地面科研團隊精心準備的太空餃子采用特殊工藝處理,面皮添加了抗裂成分,餡料選用低殘渣的牛肉胡蘿卜組合。通過空間站配備的食品加熱裝置,航天員們吃上了冒著熱氣的"團圓餃"。指令長在天地通話中笑稱:"餃子皮比地球上的更勁道,就是飄著的醋滴需要點技巧才能接住。"這頓看似普通的太空餐食,凝結著航天食品科技的重大突破——我國已實現包括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近百種傳統菜肴的太空適配。
在為期5天的在軌輪換期內,六名航天員將完成超過20項關鍵技術驗證。其中最具挑戰性的是新型空間碎片防護裝置的艙外安裝,這套由智能材料構成的"太空護甲"能自主感知撞擊并觸發修復機制。此外,航天員還將首次測試"艙外機械臂協同作業系統",為后續大型艙段組裝積累數據。值得關注的是,本次任務攜帶了來自17個國家的國際合作實驗項目,包括在微重力環境下培育抗旱作物種子的"太空農場"計劃。
在緊張的科研工作之余,航天員們特別錄制了"天宮課堂"特別篇。通過演示水膜透鏡成像、太空陀螺儀等趣味實驗,向全球青少年揭示微重力環境的奧秘。更令人動容的是,航天員應西藏牧區小學的請求,在舷窗邊展示了學生們手繪的唐卡作品,讓傳統文化符號首次亮相太空。這些畫面通過我國自主研制的Ka頻段中繼衛星實時傳輸,時延控制在1.5秒以內,創造了天地互動的新紀錄。
本次任務實現了多個"首次":神舟飛船首次采用自適應預測制導技術,使對接精度提升至±2厘米;空間站首次啟用"能源池"智能調度系統,可將太陽能利用率提高18%;航天員首次測試新一代"飛天"艙外服,其配備的AR顯示面罩能實時顯示設備參數和操作指引。這些創新技術不僅保障了在軌輪換的順利完成,更為未來空間站擴展艙段的建造奠定了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