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布將終止臨床前藥物開發中的動物實驗,通過采用更高效、更貼近人體的方法取而代之。
受此消息影響,聯動著國內AI醫藥概念股集體走強。
FDA新政的背后是新藥研發面臨著十年時間、十億美元的投入,但成功率卻只有十分之一的殘酷事實。
AI制藥曾一度憑借在藥物設計階段展現出的高效率,被寄予顛覆傳統制藥流程的厚望。此次,FDA提及的替代動物實驗方法之一就是AI建模。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至少有38家AI制藥公司獲得了總計超過17.5億美元的融資。其中包括賽諾菲投資的AI+生物技術公司Enveda,該公司目前目前公司累計共獲得1.5億美元的C輪融資;也包括英矽智能獲1.1億美元E輪融資,本輪融資后,英矽智能估值超過1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英矽智能曾在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兩次申報交表港股IPO后失效,此次融資,坊間又傳出重啟上市的消息。億歐向英矽智能官方核實,對方表示“暫無計劃”。
自2023年行業進入寒冬后,2025年AI制藥仍在經歷著“冰火兩重天”。
一面是大額融資不斷出現。如工業軟件巨頭西門子在今年4月宣布將斥資51億美元收購生命科學數據公司Dotmatics,這被看作是西門子對AI+生命科學領域的重磅押注。
另一面,AI藥企們仍在艱難度日。有的公司裁員,有的公司合并,有的轉型,去年9月,AI制藥公司Recursion與Exscientia的并購,在外界看來,更像是老牌AI制藥公司的抱團取暖。
易凱資本的投資人趙昕淇并不認為AI制藥行業的融資真正在回暖,“在AI藥物研發領域還沒有商業化產品上市之前,一定程度上AI制藥依然是個黑箱”。
從全球看,最早一批AI制藥企業成立大概在2013年前后,到現在行業已發展了十年多時間。對于藥物研發,AI賦能之下,到底能夠改變多少?
AI制藥公司已經到了“交考卷”的關鍵時刻。
1.兩家明星公司的兩種選擇
作為AI制藥領域的兩大明星企業,晶泰科技和英矽智能選擇了不同的路徑。
4月7日,頂著國內“AI制藥第一股”頭銜的晶泰科技發布了2024年年報,這也是晶泰科技自2024年6月上市后的首份年報。
晶泰科技主要有兩大主營業務:一是提供藥物發現解決方案,二是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包括固態研發服務及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
過去一年,晶泰科技的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和藥物發現解決方案分別貢獻了1.63億元和1.04億元的收入。其中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收入2024年較2023年同比增加了87.8%,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也從49.7%漲至61.09%,且明顯高于藥物發現解決方案收入同期18.2%的增幅。
2024年晶泰科技經調整凈虧損近4.57億元,同比收窄12.5%。如果不考慮調整項,公司2024年虧損15.15億元。高額的研發投入是虧損重要原因,2024年晶泰科技發生研發開支4.18億元,同比減少13%。
與此同時,上市后的晶泰科技似乎正急于擺脫“AI制藥”的標簽。2024年12月,晶泰科技公告更改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過去十年一直使用“XtalPi”及“晶泰”,更名晶泰控股,其
名稱不再與醫藥相關。
事實上,晶泰科技的跨界轉型早有跡可循。
2024年8月,晶泰科技宣布和新能源龍頭協鑫集團達成為期5年的戰略合作,總合作金額高達1.35億美元。同年,晶泰科技接連孵化了AI+新材料公司深度原理和賦澈生物。
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溫書豪把進軍新材料領域看作是公司的二次創業,可以看出,無論是材料科學、農業或是消費品領域,這些新業務相較于藥物研發,不需要經過漫長的臨床實驗流程,能更快帶來回報。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晶泰科技在這個節點選擇跨界遠沒有這么簡單。
峰瑞資本合伙人馬睿作為晶泰科技的早期投資人,見證了企業的發展。他告訴億歐,上市后的一年里,晶泰科技想得更清楚了。“晶泰科技的底層核心競爭力是量子物理和AI的結合,跨界新材料也是基于底層技術的合理外溢。”
作為一家以AI+CRO(醫藥研發外包)為核心業務的晶泰科技,其商業模式是與藥企深度合作,由客戶給出一個目標靶點,晶泰科技設計出一個化合物,并進一步驗證它的有效性,直至最終交付。這種模式更接近于AI制藥的本質,即幫助藥企提高研發效率。
然而這種戰略合作受制于合作伙伴的戰略,比較被動,如果醫藥公司融資難度增大,那么研發新藥的意愿也將顯著降低。在整體醫藥資金面趨緊的當下,AI制藥企業證明其有自身的造血能力并形成商業閉環就顯得尤為重要。
晶泰科技選擇開辟第二戰場。
溫書豪曾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牽手新能源企業,是因為看到光伏產業過剩,光伏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成本挑戰,急需新技術的支持。據2024年年報,晶泰科技在2025年還將加碼碳基材料、超級塑料領域的投入。
從醫藥大跨步來到新能源后,晶泰科技進一步擴大了商業化的探索。
4月8日,晶泰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2024年度營業收入超過了上市規則第18章中2.5億港元“已商業化公司”的收入門檻,因此向港交所申請取消未商業化公司稱號并獲得批準。
幾乎同時,國內頭部AI制藥公司英矽智能也迎來了商業路徑的關鍵節點。
2025年1月,英矽智能宣布與意大利美納里尼集團二次達成合作,以5.5億美元總額對外授權一款潛在同類最佳(best-in-class)腫瘤候選藥物。
任峰是英矽智能首席科學家,他告訴億歐,過去10年英矽智能一直在做AI制藥的商業化探索,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最初以提供軟件平臺服務,到軟件和藥物發現并駕齊驅,再到向AI驅動的Biotech發展,他認為目前英矽智能的商業模式已經初步走通。
“AI制藥公司主要看兩點,一是看授權和授權收入;二是看管線進展,因為管線也可能代表企業未來的收入。”任峰表示。
“自研管線+license out(管線出海)”的模式被看做是英矽智能的最優選,也是獲利最高的一種方式。“英矽智能的強項是通過AI平臺找到藥物的新靶點,以及設計出更好的分子,發揮AI在早期研發的優勢,后期商業化,我們將項目授權給海外藥企做后期臨床研發和上市銷售。”任峰認為英矽智能找準了自己的定位。
目前,英矽智能有30多個內部的管線,這也讓它有更多機會對外授權。據悉,英矽智能累計完成四項藥物對外授權合作,涉及總金額超過15億美金。
2.AI制藥十年:從談技術、講概念,到走向務實
今年DeepSeek的爆火,為AI醫療和AI制藥領域帶來了多維度的變革。不過,拋開各種顛覆、革命的“話術”,當下AI制藥對于新藥研發能改變多少,無論投資者還是創業者都逐漸趨于理性。
一位投資人表示,過去AI在制藥行業被過度炒作了。AI制藥,核心到底是“AI”,還是“制藥”,長時間以來,行業自身也沒有答案。
投資人馬睿回憶第一次拜訪晶泰科技的創始團隊,覺得他們是一群有理想有前瞻性的人,“他們堅信計算能夠改變制藥,然后就進來做了,回頭看當時的AI還不具備深度學習的能力,他手上拿的是一個很差的工具”。
但這并不妨礙創業者向前的腳步。當時晶泰科技想做的事情是,利用熱力學的規律計算分子與分子之間的能量狀態,來預測和模擬藥物不同晶型的穩定性,以提高藥物發現的效率和成功率。
一款創新藥物的研發分為三個階段,靶點假說的提出與藥物靶點確定、潛力分子優化與臨床前候選化合物評估,以及最后的臨床試驗驗證。在漫長的研發周期中,AI最先應用的是早期藥物發現環節。
任峰向億歐解釋,AI賦能藥物發現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幫助我們根據這個疾病去找靶點,靶點是導致疾病的蛋白質或者基因,找對靶點做藥就成功了一半;第二步就是找分子。這個過程就相當于給靶點這個鎖,找一把解鎖的鑰匙。“AI就是一個智慧豐富的鎖匠,它一眼就能識別這個鎖是什么樣子的,比人憑手工活要快許多”。
據BCG報告,AI賦能下制藥行業可以將研發周期縮短約50%,換句話說,研發效率實現翻倍。
只是在晶泰科技和英矽智能起步的2014年,不管是在全球生物醫藥高地波士頓,還是中國創投圈,計算生物學這一新興領域還不太被看好,面臨著廣泛的爭議。
AI制藥行業真正熱起來是在2020年。這一年,英國Exscientia公司稱,其已利用AI開發出首款臨床前候選化合物DSP-1181,并于同年3月開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也是在這一年,AI頭部公司薛定諤在美股上市后股價持續攀升,引爆了二級市場。
很快,AI制藥的熱潮蔓延至國內市場。阿里、百度、騰訊、華為等巨頭紛紛入局,據統計,2020年國內成立了38家AI制藥公司,到2022年底,這個數字增加到近80家。
華興資本的研究報告中提到,2020年AI制藥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受關注,全球制藥企業也越來越多的參與到AI的應用和投資中。2021年,我國AI制藥企業融資額高達62億元,較此前6年的融資總額46.7億元還高出31%。
投資人趙昕淇認為,上一波投資人熱衷于AI制藥,其邏輯是創新藥九死一生,在逆摩爾定律的趨勢下,藥物研發的成本越來越高,因此,利用計算來解決藥物發現問題理論是可以成立的。盡管如此,“那個時候投資者對于AI賦能制藥有種盲目的樂觀。”
早期AI制藥創業者們熱衷于靠AI制藥講故事。望石智慧的創始人兼CEO周杰龍接受億歐采訪時提到,“2020年以前,很多AI制藥公司做的大而全,比如分子篩選、蛋白質結構的預測等等,好像大家全都有,講起來好聽引入了AI,但實際上沒看到真正的突破。”
對于整個制藥行業而言,理論上再優秀的分子,都要經過臨床階段的驗證,這是AI制藥最大的風險點及成本所在。
當AI針對某個分子進行預測時,某個分子在什么情況下、為何能發揮作用,為何有時又會導致嚴重的副反應和安全性問題,這些都只有通過人體試驗,才能大致推測出藥物作用的結果,可根本原因有時依舊不明朗。
2023年4月,AI藥物研發公司BenevolentAI的一款AI藥物,用于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局部泛Trk抑制劑BEN-2293,因在IIa期臨床試驗沒有達到次要療效終點而終止,并引發了公司的裁員。
在制藥領域,管線進展和商業里程碑是最直觀的成績單,AI制藥公司如果沒有成果,面臨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這也是AI制藥的殘酷之處。
頭豹科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全球處于臨床階段且保持活躍狀態的AI參與研發管線總計97項,超過一半的管線處于臨床一期,超過三分之一的管線處于臨床二期。臨床二期后往往就是折戟的命運。
做藥本來就是燒錢的生意,AI制藥更是如此,投資人對AI制藥公司的規模化以及盈利周期感到消極,失去耐心。2023年資本逐漸退潮,失去供血的AI制藥企業們開始走向整合、并購、轉型。
“用AI講故事的時代已經過去,大家更想看到的是如何通過AI在制藥應用場景里具體落地。”任峰表示。
進入2025年,全球AI制藥的融資沒有停止,但投資的邏輯與過去截然不同。趙昕淇表示,投資人逐漸回歸理性,投資者更加傾向于真正有實力技術或者實現自我造血的AI制藥公司。
于此同時,怎么活下去,變成AI制藥公司關鍵的一個問題。周杰龍告訴億歐,“大浪淘沙后大家開始認真的去思考,試圖找出自己的目標市場,以及在自己的領域里有什么獨特的東西,并逐步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去打開市場”。
3.等待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奇點
人們對AI技術與藥物研發的嘗試僅僅過去十年,相比制藥行業百余年的歷史,AI制藥還要走很長的路。
投資人趙昕淇認為,AI制藥公司要證明自己的分子比別家篩的好,首要解決的整個環節數據的一致性。“臨床前和臨床后數據往往是斷裂的,缺乏連貫性,藥物研發在這一個鏈條上更有效率,并不能夠使整個制藥的鏈條都有效。”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提到,AI算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輸入的數據質量,而在醫藥領域,獲取高質量、標準化的數據集相對困難。沒有高質量的數據,再好的模型也無法落地。
目前AI制藥公司的數據絕大多數來源于藥企、科研機構或院校公開的數據。而藥物研發數據多數存在藥企手中,屬于企業的核心資產,藥企不會輕易共享。
任峰表示英矽智能95%以上都是公開的數據,但這一類數據必須經過清洗篩選,并統一格式才能最終用于大模型的訓練。“從2014年起,英矽智能內部有一個40人左右的數據團隊專注于數據清洗工作。”
現階段,AI制藥公司的競爭仍然基于算法的競爭,AI公司的算法有很多種,哪一種算法才真正有效?需要大量的實驗來驗證。“隨著技術不斷的發展進步,大家的算法趨于類似了,到那個時候比的就是數據,誰擁有自己獨有的數據,誰就能占據一個領先的位置。”任峰表示。
而技術的突破或許已經到來。
據峰瑞資本的報告,過去兩年內,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先是2020年12月,AlphaFold2在CASP14(蛋白質結構預測關鍵評估)中表現出了足以媲美實驗室水平的蛋白質結構預測能力;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2023 年7月,David Baker團隊公布了RF diffusion,蛋白設計從物理計算轉向AI,在成功率與設計效率上有了顯著提升;2024年6月,可以實現新型蛋白質生成的ESM3發布,這是由初創公司 Evolutionary Scale開發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大模型……
投資人馬睿研究了多年的生物科技,他把AI制藥分成1.0時代和2.0時代,AI1.0是判別式AI,AI2.0則是生成式AI。“在AI制藥1.0時代,大家通常認為AI是不靠譜的,用物理的方法更準確。但現在生成式AI會改變這個情況,從只能做預測,到能做設計和生成,這將是最大的技術突破。”
當前,人們對于AI制藥最大的質疑來自于,過去十年,這項技術迄今沒有研發出一款真正上市的藥物。新藥研發的高風險和長周期依然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馬睿表示:“一些人太過急功近利,他們要的是 AI完全解決制藥,經過我長長的一串驗證之后,它必須是一個成功的藥,但哪有這樣的東西?”
睿健醫藥CEO魏君也指出,AI在醫藥領域的應用除了狹義的“AI制藥”,目前已經有了很多全新的應用,比如睿健把“AI+化學誘導平臺”應用于細胞治療藥物開發。
除此之外,市場上已經涌現出大量把AI應用于醫藥上下游領域的企業且已經實現了商業化。魏君舉例,有些AI工具聚焦在生命科學工具蛋白的設計,有些用于疾病靶點的開發,有些用于病理檢測。“一個藥物的成功,不僅僅藥物本身的關鍵參數,還包括了臨床試驗設計和開發策略,那么隨著AI技術的演化與多種數據庫的充實,還有臨床前方案的優化等。”
任峰認為,在沒有AI支持的情況下,新藥研發管線的成功率通常低于5%,AI的引入可以將這一數字提高3至5倍,本身就是巨大的進步。他透露,今年英矽智能有一款藥正在從臨床二期進入臨床三期,“如果成功,這將可能是全球第一個進入臨床三期的 AI做出來的分子。”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AI制藥“奇點”的到來,也期待著一條順利度過臨床實驗的管線出現,重新引爆整個行業。
AI制藥公司首要做的是給自己攢下更多的子彈,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以避免在黎明前過早走下牌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