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導彈疑似轟炸基輔:對應型號KN23導彈,俄羅斯導彈不夠用?
作者:黃埔少俠 2025年4月26日
2025年4月24日凌晨,烏克蘭首都基輔再次陷入火海。俄軍以導彈與無人機組合的飽和式打擊,對基輔的軍事設施、能源基礎設施和無人機制造廠發動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攻擊。烏克蘭空軍稱,此次襲擊中俄軍累計發射了70多枚導彈和145架自殺式無人機,造成至少9人死亡、70人受傷。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烏方首次公開指出,俄軍在此輪打擊中使用了朝鮮制造的KN-23戰術彈道導彈,這一指控若屬實,不僅揭示了俄羅斯武器供應鏈的隱秘變化,更凸顯了戰爭進入第四年后雙方戰略資源的此消彼長。
一、朝鮮導彈的戰場角色:從“秘密武器”到公開證據
KN-23導彈是朝鮮在俄羅斯“伊斯坎德爾”導彈基礎上改進的型號,射程提升至690公里,且重量更輕、機動性更強。自2023年8月起,朝鮮通過海運和陸路向俄羅斯提供了包括彈道導彈、火箭彈在內的多種武器,作為交換,俄羅斯則向朝鮮輸送軍事技術和材料支持。此前,烏克蘭已在哈爾科夫的導彈殘骸中發現朝鮮KN-23的零部件,其中75%為美國制造,12%來自歐洲,暴露出朝鮮通過秘密供應鏈突破國際制裁的路徑。此次基輔遇襲中,KN-23的實戰使用進一步證明,俄朝軍事合作已從“暗線交易”升級為直接影響戰局的戰術協作。
盡管KN-23的性能被部分西方媒體稱為“超越伊斯坎德爾”,但其可靠性問題同樣顯著。例如,2024年2月一枚疑似朝鮮導彈擊中基輔州時偏離目標,造成巨大彈坑卻未傷及人員,暴露出制導精度不足的缺陷。然而,對俄羅斯而言,朝鮮導彈的核心價值在于其龐大的庫存和快速交付能力。隨著俄軍自身導彈產能難以支撐高強度消耗戰,朝鮮的彈藥補充成為維持火力壓制的關鍵。
二、澤連斯基的困局:資源枯竭與國際孤立
烏克蘭的防空體系在此次襲擊中瀕臨崩潰。美制“愛國者”導彈系統因庫存見底,攔截率從80%驟降至50%,且固定部署模式易被俄軍電子偵察鎖定。更嚴峻的是,西方軍援正因美國政策轉向而大幅縮水。特朗普政府以“結束戰爭”為名,要求烏克蘭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和烏東四州的主權,并威脅切斷援助。副總統萬斯甚至直言:“烏克蘭必須放棄部分領土以換取和平”。這種“極限施壓”導致澤連斯基陷入兩難:若妥協,將喪失執政合法性;若抵抗,則面臨武器斷供后的軍事崩盤。
與此同時,烏克蘭的軍工產能遭受系統性打擊。俄軍近期將空襲重點轉向無人機組裝廠和能源設施,旨在癱瘓其持續作戰能力。例如,4月24日的襲擊中,基輔的馬雷舍夫坦克工廠和多個無人機生產點被精準摧毀,進一步削弱了烏軍反攻的潛力。澤連斯基雖誓言“戰斗到底”,但前線士兵的彈藥短缺和民眾的疲憊情緒,正逐漸消解其抵抗意志的社會基礎。
三、特朗普的“神助攻”:從調停者到施壓者
特朗普的俄烏政策看似矛盾,實則邏輯清晰:以“和平協議”為名,行“戰略收縮”之實。他一方面公開指責澤連斯基“拒絕妥協延長戰爭”,另一方面默許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領土要求,甚至暗示“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已是既成事實”。這種態度實質是為俄羅斯提供了政治掩護,使其得以在“和談”幌子下鞏固占領區。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團隊私下兜售的“烏克蘭分治方案”——烏東歸俄、西南由歐盟“托管”、中部非軍事化——若實施,將徹底肢解烏克蘭主權,成為21世紀大國瓜分小國的赤裸案例。
四、戰爭的未來:消耗戰與地緣重構
當前戰局已進入“慢啃階段”。俄軍依靠朝鮮彈藥補充和本土軍工復蘇,逐步轉向穩健的消耗戰略;而烏克蘭在外援遲滯、防空體系失效的困境中,恐難避免戰略收縮。若特朗普全面執行對烏斷供,基輔政權或將被迫接受城下之盟。然而,這種“和平”的代價是主權淪喪與地緣格局的永久改寫——俄羅斯鞏固擴張成果,美國擺脫戰爭泥潭,而烏克蘭則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這場戰爭終將證明:當強權國家以“和平”之名行分贓之實時,小國的命運往往只能淪為棋盤上的籌碼。基輔的漫天火光,既是烏克蘭人抵抗精神的悲壯寫照,也是國際秩序弱肉強食本質的殘酷印證。
2025年4月26日
?友情提醒:黃埔少俠歡迎各位留下觀點和看法,歡迎各位關注、點贊、分享和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