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版圖上,合肥與西安這兩座城市正因押注不同的技術路線而展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一邊是合肥全力支持的蔚來汽車及其"換電模式",另一邊是西安傾力培育的比亞迪及其"超充路線"。
這場對決不僅是兩家企業的技術路線之爭,更是地方政府對萬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主導權的爭奪。
蔚來汽車選擇了"車電分離"的換電路線,試圖通過建立龐大的換電站網絡來解決用戶的里程焦慮。
截至2025年,蔚來已建成超過3200座換電站,覆蓋全國2300個縣級行政區。
其商業模式的核心在于將電池作為獨立資產運營,用戶可以通過租賃方式降低購車門檻,同時享受3分鐘快速換電的服務。
這套看似完美的商業邏輯背后卻隱藏著驚人的成本:每座換電站的建造成本超過300萬元,而要實現盈虧平衡,每座換電站每天至少需要完成50單換電服務,但實際運營中平均只有30單,導致單站年虧損超過百萬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2024年蔚來單車虧損已擴大至10萬元以上,累計研發投入高達600億元,按照目前的燒錢速度,其現金儲備僅能支撐兩年左右。
與蔚來的重資產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比亞迪選擇的超充路線。
比亞迪憑借其垂直整合優勢,在超充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其最新研發的1000kW超充樁可以在10-15分鐘內充滿100度電,電壓平臺已升級至1000V,充電效率達到行業平均水平的3倍。
比亞迪的聰明之處在于,它沒有盲目追求公共充電樁的數量,而是通過向車主贈送家用充電樁來緩解公共充電壓力。
截至目前,比亞迪已累計贈送380萬套家用充電樁,而其公共超充樁數量為1.1萬根。
這種策略不僅降低了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還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
兩座城市的產業布局也因企業選擇的技術路線而呈現出明顯差異。
合肥為了支持蔚來的換電模式,2024年建成換電站210座,每座給予150萬元的補貼。
這座被稱為"最敢賭的城市"希望復制當年引進京東方、長鑫的成功經驗,打造完整的換電產業鏈。
為此,合肥還吸引了國軒高科、巨一科技等電池與換電設備企業落戶,試圖形成"換電-電池回收-材料再生"的產業閉環。
但風險在于,如果換電模式最終未能成為主流,合肥將面臨數百億產業鏈投資沉沒的風險。
西安則選擇了與比亞迪深度綁定的發展路徑。
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100萬輛,其中超七成來自比亞迪。
為支持比亞迪的超充路線,西安已建成1.5萬根超充樁,其中80%為比亞迪專屬。
這種發展模式帶來了顯著的就業效應——比亞迪西安基地直接雇傭超過5萬人,帶動本地零部件企業200余家。
但過度依賴單一企業的風險同樣明顯,特別是當比亞迪將高端產能向深圳、常州等地轉移時,西安可能會面臨產業空心化的挑戰。
政策環境的變化為這場對決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對蔚來而言,最大的風險在于國家換電站建設標準至今尚未出臺。
標準的缺失導致各車企電池規格難以統一,蔚來換電站難以向其他品牌開放。
同時,換電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也引發關注,已發生多起換電后系統報警事件。
這些因素都讓投資者對換電模式的長期可行性產生疑慮,寧德時代、長安等合作伙伴更傾向于采取"保底+分成"的保守合作模式。
比亞迪則可能迎來政策紅利。《電動汽車超級充電系統技術要求》將于2025年強制實施,其中要求超充樁電壓不低于800V的規定,將直接淘汰60%的現有競品。
由于比亞迪的技術路線與即將實施的標準高度契合,其超充樁利潤率有望再提升5個百分點。
此外,新標準強制要求充電協議兼容特斯拉、小鵬等品牌,這意味著比亞迪可以通過專利授權獲得額外收入。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兩家企業都開始調整策略,顯示出技術路線融合的跡象。
蔚來計劃在第三代換電站增加500kW超充樁,嘗試"換電+超充"的混合模式;比亞迪則在騰勢車型上支持雙槍充電,變相實現"部分換電"功能。
這種相互借鑒的趨勢表明,未來新能源汽車的能源補給方式很可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化的。
這場"換電VS超充"的暗戰,本質上反映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產品競爭"向"生態競爭"的升級。
蔚來賭的是用戶愿意為極致體驗買單,比亞迪押注的是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
而合肥與西安的產業政策差異,則凸顯了地方政府在培育新興產業時的不同思路。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場競爭沒有絕對的贏家。新能源汽車的能源補給方式可能會長期保持多元化態勢,就像燃油車時代既有加油站也有家用油桶一樣。
真正重要的是,企業能否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策略,城市能否培育出具有韌性的產業生態。
正如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在2017年拆解垂直整合體系時所展現的決斷力,在快速變革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最大的風險不是選錯技術路線,而是缺乏自我革命的勇氣。
對于合肥和西安這樣的城市來說,比爭奪"新能源之都"的稱號更重要的,是建立能夠適應技術變革的產業體系。
無論是換電還是超充,最終都要接受市場的檢驗。而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產業競賽中,最大的贏家可能是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
通過不同技術路線的充分競爭,加速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最終實現從追趕到引領的跨越。
(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