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 “中 法建交60周年中國大使獎”獲得者達尼埃爾·維亞爾( Daniel Vial ) 維亞爾 就中歐互利關系、農業和醫療合作、民間溝通等主題接受歐時專訪。
維亞爾是一位資深的中法交流推動者,長期活躍于醫療、文化和國際經貿領域。 作為 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赴華開展合作的法國人 之一 , 他 從 80年代起積極 參與 促進中法在醫學、文化、商業等方面的交流,包括協助皮爾·卡丹在北京開設高端西餐廳、組織大規模中法醫療交流團、參與長城文物保護等項目。 事實上,他 曾 因 籌集資金修復了數公里長的慕田峪長城 而 被中國政府授予“長城保護大使”稱號 。
達尼埃爾·維亞爾
接受歐時專訪(本文圖片均由劉文震攝)。
此外, 維亞爾先后為賽諾菲、海南航空等 中法 企業提供全球戰略咨詢事務,也是西安市政府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 并 擔任巴黎國際農業博覽會中國館友誼大使。
談中美貿易戰:“重新洗牌”階段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與此同時世界也正經歷深刻變革。當前背景下,中歐關系面臨了哪些挑戰與新機遇?新世界格局中,歐洲將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呢?維亞爾對此表示,作為與中國有近50年交情的法國友人,他見證了中國從1980年代至今的巨大發展,深感中國人民的巨大進步令人敬佩。他提到,中歐之間一直存在文化、科技、經濟等方面的密切聯結,另一方面,歐洲人民也一直熱愛中國,這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情感,并非所有國家都是如此。
維亞爾向記者展示他所參與的中國重要活動資料。
中歐建交50周年是對雙方已有文化與政治共識的一種正式認可。盡管由于美國的外交政策,當前國際局勢面臨重大挑戰,很多舊有合作框架幾乎被重新審視甚至歸零,但這也帶來了許多新機會。
在維亞爾看來,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重新洗牌”的階段,在全球政治與經濟格局中,存在許多重建與合作的新可能,而中歐關系的緩和是雙方共同的利益所在,“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談到美國的貿易限制措施,維亞爾批評了美國實施的關稅政策。他表示,美國在過去對華貿易中的做法是貪婪的,尤其在工業與制造業方面,美國和西方國家將大量的產業鏈轉移到中國,借助中國人民的努力生產出像iPhone等高質低價產品,這是他們在本土無法做到的。因此,西方在過去尤其是美國,實質上是依賴并利用了中國的發展來滿足本國對價格和質量的雙重要求。
他認為特朗普此舉屬于“自我傷害”,中美之間存在相互依賴關系,因此關稅最終只會加重美國消費者的負擔。另一方面,中國憑借自身的創新驅動,已經在多個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甚至超越了美國。例如在汽車制造、人工智能以及與互聯網相關的硬件等領域,中國的技術領先幅度明顯,在某些方面甚至領先了西方10年。同時,中國在醫學等前沿科技領域的知識產權建設也尤為突出,專利數量已遠超美歐國家。
談到歐洲立場時,維亞爾認為相較于中國和美國,歐洲是由27國組成的非聯邦體,常表現為“分散作戰”。例如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國家利益并不一致,因此很難統一制定共同的戰略。
盡管如此,在當前日益緊張、對抗性和軍事色彩濃厚的國際局勢下,他認為中歐之間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礎。歷史上,兩者關系一直較為友好,而現在面對共同的新挑戰,加強中歐之間的合作、協調和接觸變得尤為重要,并且這種關系應當進一步加速和深化。
分享中歐企業合作經歷
維亞爾曾助中國和西方企業互相進入對方市場發展。他表示在這個過程中,他意識到中歐企業之間的主要障礙并非是利益沖突,而是對彼此法律體系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很多困難源于“互相不了解”,尤其是在法律、文化、經濟和政治方面。盡管如此,他認為中國總體上是開放的,尤其在汽車領域:長期以來,中國領導人使用的多是德國或法國品牌的汽車,如奧迪、奔馳、寶馬,足見其對外國產品的接納程度。
維亞爾所參與的中國相關重要交流活動圖片。
如今,中國汽車不僅技術上領先歐美,還更具價格優勢,并且已在汽車、人工智能等多個技術領域超過了歐美國家。談到中歐合作關鍵的基礎,維亞爾認為是建立明確、透明、互相理解的規則體系,以便依此發展市場和營銷策略。
發展強有力的中歐行動
談到中歐關系,維亞爾認為未來的數字世界大致會是中美兩大陣營主導,因此他期望加強中歐在新科技領域的合作,推動更公平的技術和資源交流。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現在或永遠不”的關鍵時刻,應重新檢視中歐合作關系,并發展一個強有力的“中歐行動”,在世界重組中發揮主導作用,尤其在全球治理如衛生體系等領域。
因此,即將于今年七月舉行的中歐峰會將是一個契機,不僅可重新評估過去五十年來所取得的進展,也可以闡明彼此之間的期望:中國需要在一些敏感領域向歐洲提供信心保證,包括技術創新(如生物技術、航天、汽車工業)、遵守公平競爭標準及戰略透明度等。同時,歐洲也必須克服某些無根據的擔憂,認識到平衡合作所帶來的諸多優勢。
維亞爾獲得的
“中
法建交60周年中國大使獎”
徽章。
維亞爾強調,中國不像西方國家那樣有過殖民史,在海外也沒有軍事基地,因此應加強對外溝通,向世界更好地解釋自身的“和平型國家”傳統與形象。另一方面,歐洲人民必須理解,與中國建立一種平和的關系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歐洲在各個領域尋求雄 心勃勃的合作并不會有損失,相反,這將使其受益匪淺。
不僅如此,在維亞爾看來,對中國誤讀的部分原因來自中國在國際上的“溝通弱勢”—— 他認為中國在外宣方面欠缺技巧,導致外界容易被負面聲音主導,并建議中國加強歷史、文化價值的對外傳播,更好地展示自身和平、文明、包容的傳統。
農業與美食文化:合作潛力巨大
維亞爾強調中歐食品和農業合作潛力巨大,雙方可以在有機產品和食品安全方面加強合作。他舉例道,中餐在法國廣受歡迎(法國有3.5萬家中餐館,相當于“3.5萬個中國文化代表”),但法國超市卻幾乎買不到中國食材。他建議中國通過電視、網絡等渠道教法國家庭做中餐,并加強產品進入法國市場,使得中式飲食像法式烹飪一樣融入家庭生活。
維亞爾還支持中歐出臺互認的農產品與食品安全標準,以促成雙邊農業及食品貿易的擴大,本著健康、安全的共同考量建立統合體系。
中歐醫療健康合作回顧:“Bravo la Chine”
維亞爾向歐時回顧了西方大型制藥公司在80年代進入中國的發展過程,自己曾參與推動這些企業落戶中國。
維亞爾參與組織的修復數公里慕田峪長城籌資晚宴邀請函。
他高度贊揚中國過去50年在醫療健康體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1949年時中國人均壽命僅30多歲,如今已接近歐美和日本水平,顯示出中國醫療體系發展的驚人速度。這一成果部分得益于中西方,尤其是歐洲與中國,在抗生素、疫苗和醫療技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此外,他指出如今中國科研水平已超越西方,尤其在生物科技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明顯領先歐美,說明中國科研能力迅速躍升。因此,他呼吁未來的知識與技術交流應當“反向進行”,由歐洲向中國學習:“中國做得非常好(Bravo la Chine)”。
對法國年輕一代的建議:“不要害怕中國”
維亞爾強調未來世界秩序將由中國和歐洲共同塑造,年輕一代應了解歷史,加強跨文化理解。他特別提到“不要害怕中國”——不應害怕一個和平、技術進步、創造力強大的國家。他呼吁通過藝術、科技和教育增進理解、加強互鑒。
專訪結束后,維亞爾向記者展示了他的中國相關藏品,如數家珍地介紹了背后故事,其中包括中國藝術家畫作、在北京淘的瓷器及重大活動畫冊,例如為修復長城所舉辦籌款活動、中西藝術家作品拍賣會等。
(歐洲時報靖樹巴黎采訪報道)
編輯:晴
(轉載請注明微信公眾號“向東向西eastwest8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