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搭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3時49分,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
在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實現對接后,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從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25日1時17分,在軌執行任務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入駐中國空間站,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會師”,也是兩名指令長時隔3年再次相聚“天宮”。
后續,兩個航天員乘組將在空間站進行在軌輪換。期間,6名航天員將共同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約5天時間,完成各項既定工作。
陜耀蒼穹映神舟!住陜多家科研院所為神舟二十號飛船發射提供強力支撐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
航天科技六院:
58臺火箭發動機讓探索太空勇往直前
發展航天,動力先行。陜西是航天動力之鄉,此次發射神舟二十號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其芯一級、芯二級以及助推器所使用的發動機均由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精心研制。
在此次發射任務中,航天六院為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與神舟二十號飛船研制交付了共58臺主推進及姿軌控發動機,以及熱控分系統和生命保障系統泵閥等關鍵設備,這些設備如同飛船的“心臟”與“動脈”,為飛船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確保其在浩瀚宇宙中能夠按照預定軌道飛行、完成各項復雜任務。
航天科技五院西安分院:
讓飛天變得更加簡單易懂
航天科技五院西安分院載人航天工程團隊為神舟二十號飛船研制了中繼終端、天線網絡、儀表控制器應用軟件等重要產品。中繼終端是地面與航天器之間機敏又忠誠的“通信使者”,儀表控制器應用軟件讓復雜參數“一眼看懂”,天線網絡則用“小身板”蘊藏著“大能量”。
中繼終端是地面對載人航天器進行測控和通信的重要設備,它通過中繼衛星建立航天器與地面的通信鏈路,承擔著航天員與地面語音、視頻、發郵件,科學實驗數據下傳以及整艙遙測傳輸等功能,為飛船和地面之間提供一條實時的信息傳輸“太空天路”。
儀表控制器應用軟件是航天員與飛船交互的關鍵軟件。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上的所有分系統參數內容都要通過數管分系統轉發到飛船儀表上來顯示。隸屬于儀表與照明分系統的儀表控制器應用軟件可以將復雜的參數變成航天員可以一眼讀懂的文字、圖形和動畫。
飛船上10余副天線的信號接收和發送都是通過天線網絡為其提供信號通路的,當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通信信號要通過天線網絡時,首先要對信號進行分路或合成,并對信號的雜波進行過濾,然后轉換為可接收或發送的信號。天線網絡還將在后續航天員返回地面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航天科技四院:
“生命之塔”絕對可靠“成熟產品”追求完美
航天科技四院在本次發射任務中主要提供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神舟載人飛船密封件等產品,涉及“箭、船、站、服、員”五大系統。
長征二號F火箭因為頭頂標志性的形似“避雷針”的裝置——火箭逃逸而被大眾熟知。一旦火箭在發射升空階段出現危及航天員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塔可以幫助航天員安全逃生,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火箭上的“救生艇”。整個逃逸系統由大小10臺發動機組成,全部由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研制。
航天科技四院還承擔了“神舟”“天舟”飛船艙體密封件,以及空間站密封件和抗靜電密封件、航天員艙外航天服手套組件、主氣密層等動靜密封件生產任務。航天科技四院科研人員李杰介紹,我國艙外服主氣密層實現了由跟蹤模仿向自主創新的轉變,截至目前,航天科技四院已為飛船總體單位提供數萬件密封產品,一次性檢驗合格率100%。
航天科技九院771所:讓火箭和飛船擁有“智慧大腦”
在本次發射任務中,航天科技九院771所為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配套數據管理中央計算機、環境與生理保障分系統數據處理計算機、艙載人體醫學生理監測計算機、話音處理計算機及多個品種的集成電路產品。
771所還為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配套運載火箭飛行控制計算機、故障檢測處理器和逃逸程序控制器3種關鍵設備及多個品種的集成電路產品,配套產品工作正常,為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提供了有力保證。
來源:央視新聞、起點新聞、西部網
本期監制:王戰榮
本期編輯:張欣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