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4月25日電(張煜歡)今年初,“杭州六小龍”的出圈引發各界關注。其背后有哪些浙江科創生態發展邏輯?又揭示了怎樣的“政府陽光雨露與市場自主生長”密碼?
24日晚,《有為與有效:解碼“杭州六小龍”背后的科創生態》新書首發式在浙江杭州舉行。該書系十二屆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浙江省科普聯合會會長周國輝對浙江科技創新生態的總結與思考,全書系統梳理了浙江在“八八戰略”指引下從資源小省邁向科技強省、浙商精神與新生力量破局、民營與數字經濟協同升級、政府轉型服務等方面的創新實踐,展現“浙江模式”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與潛力。
新書發布現場。王剛 攝
“杭州六小龍”火爆出圈后,國內外評述眾多。“為什么是杭州?”不少人都想一探究竟,一時間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有人說創新是不能被計劃的,是偶然因素。我不這么看。我認為,創新可能不是被計劃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導和催生的。”書中如是寫道。
創新因何而來?作為親歷者、見證者和觀察者,作者切身感受到,二十多年前浙江提出的“八八戰略”和科教興省、數字浙江部署,在以后歷任主要領導任上得到堅持、踐行和發展,一任接著一任干,長期主義的發展戰略和規劃、政策發揮了重大引領作用。
在這片活力熱土之上,浙江不僅注重高端科研項目的引進與培育,還積極扶持初創企業與小微創新團隊,形成了多元、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
十余年前,浙江就積極支持和鼓勵年輕人創業、大學生創業和互聯網創業創新。多年積累,在浙江和杭州形成了創新創業“新四軍”,其中有以浙大為主體的高校系,以阿里IPO后出來創業為主的阿里系,以創二代新生代為主體的浙商系,還有海歸系,這是一個龐大的創新創業矩陣,“杭州六小龍”便是他們中的代表。
另一方面,“創新”也源于浙江在數字經濟與民營經濟協同升級方面的實踐探索。通過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浙江成功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了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書中詳細闡述了浙江在數字經濟領域取得的成就,以及這些成就對浙江科技創新生態的積極影響。
通過政府的有效引導和市場的積極響應,浙江更是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創新平臺,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如今,“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成為浙江特色小鎮的獨特風景。國有和民間的創投資本則爭當“創新天使”,發揮了很好的陪跑員的功能。而二十年前的機關效能革命和此后持續推進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斷促進政府職能和作風的轉變——甘當“店小二”,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成為浙江干部角色和辦事風格。
在數十年的工作經歷中,周國輝親歷并見證了浙江如何通過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突破傳統創新發展困境,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科創生態。
除了解讀“杭州六小龍”,書中案例也涵蓋吉利、正泰、娃哈哈、傳化等傳統制造業領軍企業的實踐經驗,以及部分新興行業標桿。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和權威數據的嚴密支撐,展現在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共振下,浙江模式如何促進各產業協同發展,助推區域創新生態的形成與持續進化。
如今,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正接近技術和產業的爆發期,你追我趕、日新月異、不斷超越或許是種必然。如何面對“未來已來”?
“創新沒有奇跡,只有生態。創新生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周國輝看來,“杭州六小龍”和其他科技企業的實踐都證明,深耕產業,需要“十年磨一劍”。在堅持正確的科技和產業方向和路徑的前提下,專注和長期主義會是企業成功的兩大法寶,也是創新的源泉與動力所在。(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