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4月25日電(張煜歡 富禎禎 朱詩意)25日記者從浙江大學醫學院獲悉,短短一個月內,該學院各研究團隊連續在《細胞》《自然》《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頂刊發表6篇論文,在復發難治性肝癌、冠心病、腦卒中、帕金森病等臨床疾病的機制研究、大腦情緒反應的動態機制、抑郁癥的發生新機制等領域產生一系列原創成果,向世界展現中國高校勇攀科技尖峰的硬核實力。
多年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通過鼓勵原創自由探索,深化“有組織科研”創新范式,不斷整合跨學科資源,努力打通“臨床需求牽引-基礎理論突破-前沿技術轉化”全鏈條,創建相互欣賞、彼此成就的學術生態。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肝膽胰外科梁廷波教授團隊進行實驗。浙江大學醫學院供圖
4月24日晚,在國際頂級刊物《細胞》上,浙江大學醫學院科研團隊接連發表兩項重磅科研成果:浙江大學醫學院徐浩新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雙腦中心胡海嵐教授團隊發表研究論文。
據了解,徐浩新研究團隊利用功能未知溶酶體膜蛋白敲除細胞文庫結合小分子化合物庫高通量篩選,發現鐵死亡關鍵靶點蛋白SLC7A11是溶酶體慢速氫離子泄漏/釋放通路的分子基礎,介導溶酶體H+外排維持酸性穩態,調控溶酶體降解、細胞鐵死亡和帕金森病病理進程。
“其實一開始我們只是好奇有哪些蛋白會調節溶酶體的酸性穩態,這種自由探索的精神是起點。比如,我們首先觀察到溶酶體緩慢釋放/泄漏氫離子的現象,但是尋找調控蛋白SLC7A11的過程需要大量篩選和甄別工作,學校的交叉研究平臺和多學科融合支持,讓我們能高效完成實驗。臨床團隊還幫我們分析帕金森病隊列,藥企同步介入轉化,讓基礎發現快速走向應用。自由探索是火種,而有組織的協作讓它燎原。”徐浩新團隊成員胡美欽說。
同樣得益于學院營造的良好科研生態,胡海嵐教授團隊近年來陸續在社會競爭和抑郁癥機制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
其團隊發表的這篇最新論文揭示壓力應激下外側韁核和藍斑核循環接力、神經元與星形膠質細胞時序激活,傳遞壓力信息,介導抑郁癥的發生。該研究成果為深入理解抗抑郁藥物的作用機制提供了全新視角,對闡明壓力相關精神障礙的病理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為壓力管理和抑郁預防提供了新的診療策略。
此外,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肝膽胰外科梁廷波教授團隊在《自然》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團隊基于前期在肝癌免疫耐藥機制方面的研究積累,與合作團隊成功研發出全球首個第三代溶瘤病毒VG161,突破耐藥瓶頸,在復發難治性肝癌治療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療效。
中國科學院院士、經血管植入器械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發表于《柳葉刀》,研究結果表明,在非復雜冠心病患者中,基于血管造影的血流儲備分數指導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策略在臨床結局上不劣于血管內超聲指導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策略,且具有減少支架植入的優勢。
缺血性卒中俗稱“腦梗死”,是全球范圍內導致殘疾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癥狀出現的4.5小時內是治療的“黃金時間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樓敏教授團隊定義了一種超“黃金時間窗”的后循環卒中治療標準,將后循環卒中靜脈溶栓的適用時間從傳統的4.5小時延長至24小時,將患者治愈率(無癥狀比例)提高了53%。相關成果發表在全球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浙江大學醫學院崔一卉課題組在《自然》上發表最新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急性壓力選擇性激活抑郁核心腦區外側韁核的自噬水平,而慢性壓力則對其產生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自噬在維持應激下的情緒穩態中起著關鍵作用,逆轉自噬功能障礙提供了一種潛在的快速、持久的抗抑郁新策略。
浙江大學醫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向未來,浙江大學醫學院將以引領性成果為核心導向,推動臨床研究與基礎創新深度協同,構建“基礎-臨床-產業”閉環創新生態,瞄準重大疾病的診療瓶頸,大力主導多中心臨床研究,深度整合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原創研究向臨床實踐轉化,繼續凝練具有浙大特色的醫學引領性成果。(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