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是郵票市場風云起伏的十年,郵票志號改為“編年號”、天量印刷郵票、印刷質量下降、金箔小型張炒作收割、1997年市場牛熊轉變、1998年國家郵政局成立,期間還出現了中銀錯片、玫瑰連體、貴州錯片和六指警察這樣的亂象,可以說這十年,是郵票發行及其市場改變最多的十年。
在前期一片欣欣向榮的牛市背景下,很多問題其實都被炒作時的烈火烹油所掩蓋。1992至1994年是公認郵票發行量很大的時期,雖然經過多年消耗,但各級集郵經營企業的庫房中還是積壓了大量存貨。
這些庫存不但占據了各地庫房,還占據了很多基層企業資金,個別部門為了完成收入,強迫或變相強迫集郵者購買搭載郵票,有的單位甚至直接低于面值拋售,嚴重損害了中國郵票的形象。
1996年9月,郵電部就正式公布了850號文《關于銷毀部分普通郵票和紀特零枚郵票的通知》,強調銷毀的主要目的是加強集郵業務的管理,逐步解決紀特郵票在市場上低于面值的問題,維護國家郵政信譽,同時有效啟動集郵市場。
鑒于以上原因,郵電部決定對庫存紀特郵票進行部分銷毀和蓋銷。其中1分、1分半、2分、3分、4分普通郵票全部銷毀;其余面值普通郵票部分銷毀;1994年以前發行的紀特零枚郵票,即不成套的單枚郵票全部銷毀。
此外,還將印制局庫存的1994-10《昭君出塞》郵票150萬套、1994-18《長江三峽》郵票200萬套蓋銷后,低價售賣給集郵者。
緊接著1997年,郵電部再次銷毀不適用的普通郵票和紀特零枚郵票。按照郵政公布的數據,此次銷毀的總數量為4970萬枚,總金額1518萬元。
就在這一年,《丁丑年》生肖郵票的第一張發行量為8281萬枚,第二張發行量為9347萬枚,總面值就有17096.2萬元,兩年的銷毀總量還沒有當年一套郵票的發行量多,實際作用也就可見一斑了,不過是隔靴搔癢。
2019年郵政公布了一部分郵票銷毀數量記錄,從1992年第一套到2001年最后一套均有不同程度的銷毀,以下是匯總表。
銷毀量看著不少,但和發行量比起來不過是滄海一粟,以前是部分郵票打折,如今發行量不到700萬還套套打折,焉知不是供大于求產生的結果。
從管理層面看,郵票應該按照類似有價證券進行管理。但從經營層面來說,郵票又不等同于人民幣,因為沒有儲備金或債務支撐起它的面值,唯一可以與其等價交換的,就只有允許使用郵票的信件業務和包裹業務了,可這兩種業務又不是非使用郵票不可,這就是郵票作為郵政工具,最尷尬的一點。
經過這么多年的郵票還有剩余,已公布的資料又顯示套套都在銷毀,那如今新郵票的計劃發行量又是根據什么制定出來的?如果全部按照需求印制且投入綜合業務使用,那郵票還會像現在一樣窗口買不到,二級市場卻套套都打折嗎?
注:郵票銷毀數據選自《新中國郵票七十年》2019年4月第1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