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奧地利經濟部門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今年第一季度紅白紅卡(Rot-Wei?-Rot-Karte)數(shù)量略有下降。政府計劃簡化并加快相關程序。一位來自阿根廷的醫(yī)生講述了要在奧地利以醫(yī)生身份工作所需的漫長過程。
這是奧地利聯(lián)邦政府在上周再次召開閉門會議后傳達的核心訊息之一:奧地利勞動力市場缺乏合格專業(yè)人才,而人口結構的變化將進一步加劇這一問題——尤其是在醫(yī)療領域。因此,經濟部長沃爾夫岡·哈特曼斯多爾費爾表示,奧地利需要更多合格的移民。他指出,必須更高效、更快速地對外國學歷進行認證(Nostrifizierung)。紅白紅卡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正確工具”。
具體會有哪些變化?政府回應稱,相關行政流程將實現(xiàn)數(shù)字化,并將來能夠并行進行。同時,還計劃擴展“預審注冊系統(tǒng)”(Pre-Check-Register)。該系統(tǒng)旨在“事先審查并確定外國學歷是否可與奧地利的學歷相當”。這個系統(tǒng)在菲律賓已經實施,現(xiàn)在也計劃擴展至印尼。“如果程序過于冗長,我們就會失去急需的專業(yè)人才,他們會被其他國家吸引走,”哈特曼斯多爾費爾說。
2024年,紅白紅卡的發(fā)放數(shù)量顯著上升。今年2月,紅白紅卡的數(shù)量達到大約12300張,是該政策14年前推出以來的最高紀錄。而據(jù)奧地利經濟部的最新數(shù)據(jù),2025年第一季度共發(fā)放了2152張紅白紅卡。雖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但經濟部認為“考慮到當前的經濟挑戰(zhàn),這個數(shù)字還不錯”。第一季度,約65%的紅白紅卡評估結果屬于緊缺職業(yè)。然而,這一計劃仍遠未普及。相比之下,2024年奧地利內政部數(shù)據(jù)顯示,庇護批準數(shù)量約為16000例,遠高于紅白紅卡的數(shù)量。
雖然奧地利的勞動力市場迫切需要專業(yè)人才,但要真正順利進入卻并不容易——來自阿根廷的弗朗西斯科·達伊奇(Francisco Daich)的故事便是明證。這位30歲的醫(yī)生的醫(yī)學學位如今已經獲得認可,他持有紅白紅卡——從5月起,他將在穆爾費爾特爾的羅爾巴赫醫(yī)院開始基礎醫(yī)生培訓,并獲得所謂的“紅白紅卡加”(Rot-Wei?-Rot-Karte Plus)。持該卡者不僅可以在特定雇主處工作,還擁有全面的勞動市場準入權。
“整個過程真的很難”,達伊奇在接受奧地利《新聞報》采訪時說。2023年,他最初通過在線視頻進行求職面試,到了當年秋天他才來到奧地利,并獲得了第一張紅白紅卡——起初是以護理人員身份。一段時間后,他開始學歷認證程序——據(jù)他說,這個程序又花了一年的時間。這位來自阿根廷南部城市巴伊亞布蘭卡的人表示,過程雖然困難,但也有支持,比如來自奧地利醫(yī)師協(xié)會或融合基金(?IF)的幫助。達伊奇說,之所以最終能來到奧地利,是因為得到了多個機構的協(xié)助。
“我原本其實是想去德國的”,達伊奇說,“2017年我在柏林因獎學金住了兩個月。”這段時間讓他“有機會深入了解語言和歐洲文化”,他覺得這“非常美妙”。“那時我意識到,尤其在醫(yī)療行業(yè),有很多工作機會。我的一位朋友在杜塞爾多夫當醫(yī)生,她告訴我,歐洲是可以讓學位獲得認證的。”達伊奇說:“于是我決定這么做。”
他想離開阿根廷,是因為阿根廷醫(yī)生的工作狀況較差,從工作條件到加班問題都讓人頭疼。“我也想積累國外的經驗,對我來說,關鍵是看到新的發(fā)展前景。而且我在這里感覺很好。”
那么他為何最終選擇了奧地利?這位醫(yī)生說,是一位阿根廷同胞向他介紹了奧地利的醫(yī)療系統(tǒng),而對方對他的簡歷也很感興趣——于是他做出了決定。“我是一個人來的,身邊沒有親友、沒有熟人。但我在阿根廷學了十年德語。”
雖然達伊奇不需要額外的語言課程,但整個過程也不便宜。“學費和其他費用加起來大概3000歐元”,他說。他最多可以從融合基金報銷2500歐元。?IF的一位發(fā)言人表示,2024年該基金共支持了約1900個學歷認證申請。總的來說,打算成為放射科醫(yī)生的達伊奇在奧地利感覺良好:“如果你努力學習語言,會收到很多積極的反饋”,他說。“我并不覺得這里是一個排外的國家。”
搶人才移民?態(tài)度積極 行動滯后
奧地利政府明確表示希望吸引更多的高素質移民,特別是在醫(yī)療和護理等關鍵短缺行業(yè)。這種政策導向無疑是積極的、現(xiàn)實的應對策略,尤其是在老齡化社會趨勢下,填補勞動力缺口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但與此同時,實際發(fā)放的紅白紅卡數(shù)量仍然不高,2025年第一季度的下滑(同比減少9%)也反映出政策的推進還未達預期效果。這說明:雖然頂層意圖明確,中間層的執(zhí)行機制和流程設計仍有明顯不足。
《新聞報》報道中提到政府計劃數(shù)字化流程、并行辦理申請、擴大資格預審制度,這些改革方向本質上是希望提升辦事效率,降低申請門檻。然而,目前來看,像文中那位阿根廷醫(yī)生經歷的冗長過程(整個認證+工作轉換超過一年)仍然很普遍。
這反映出一個關鍵問題:行政程序的不確定性和周期過長可能使奧地利在國際人才爭奪中落后,特別是當其他國家(如德國、加拿大)提供更快通道時,“機會成本”成為勸退因素。
弗朗西斯科·達伊奇的個人經歷非常典型:雖然他具備較高語言水平、教育背景、清晰職業(yè)目標,卻仍需經歷數(shù)次身份轉換(從護理崗位起步)和耗時的學歷認證過程。
但他的故事也顯示了另一面:一旦有醫(yī)生協(xié)會、整合基金等機構的支持,加上個人主動適應與融入,其實是能“闖過關”的。這說明,奧地利的系統(tǒng)雖然不夠高效,但不至于冷漠——只要堅持,有可能獲得回報。
弗朗西斯科·達伊奇明確表示他沒有感受到排外情緒,只要愿意學語言、融入文化,社會反饋是積極的。這種評價對奧地利來說是加分項,尤其是在歐洲一些國家面臨移民爭議的背景下。
但從整體社會和政治層面來看,真正的“文化接納”仍需要更普遍的制度支持和輿論引導。比如:更多多語種的信息渠道、更廣泛的跨文化交流、地方醫(yī)療機構的主動招募機制等。
奧地利正在邁向一個更開放的人才移民政策方向,政策目標和社會氛圍是正面的,但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官僚化流程、系統(tǒng)協(xié)同效率低。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實質性改進,即使愿意來的專業(yè)人士,也可能被程序“耗走”意愿,轉向更高效的國家。
- THE END -
(以上內容由歐洲時報中東歐Tafart編譯,部分內容參考自ORF、奧地利《新聞報》《信使報》《奧地利報》《今日報》等,部分圖片來自新華社、APA及網絡,轉載請注明《維城》EuroNew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