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札幌的小樽(おたる)這個地方,大家會想起來很多小資的文藝范兒的小清新格調的小東西,比如說上個世紀有名的暢銷書《情書》和改編的電影。聽說很多朋友跑去旅行的時候都會對著雪山喊“你好嗎?我很好”什么的,或者是去吃海鮮、看音樂堂和滑雪、看鐵路展覽和參觀那些玻璃工藝制品等等。尤其是前些日子電影女主演去世之后,又掀起了一陣小樽懷舊的風潮。
事實上,朋友們,北海道地區在日本來說,在那個資本主義積累原始財富的階段是一個“老少邊窮”的地區,其實也是一個蘊含著革命火種的地區。在這里有著童話一般雪景的下面,遮蓋著的是被壓迫和被剝削的血淚,也有著如火如荼的工人運動。
在這個風景如畫的地方,有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領導人小林多喜二(Kobayashi Takiji,1903年12月1日/日本舊歷10月13日—1933年2月20日)的紀念碑,他也是日本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堅定不移的工運領導者、日本“最杰出的無產階級作家”和戰斗到最后一息的革命烈士。
小林同志的別名有鄉利基、堀英之助、伊東繼等,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日本作家,也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和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他生在秋田縣的一個窮佃戶家里,聽人講他祖上還是曾經闊過的,但是他出生的時候家里已經相當困難。4歲的時候,他們家人搬到小樽,據說是投靠開面包作坊的伯父生活,但是也不能吃白飯,他從小就開始半工半讀。
在1921年5月,又在伯父的資助下上了小樽的高等商業學校(類似于我國職高,不是大學),在那時也很不錯了。在他入學的那年10月,革命的《播種人》雜志創刊。小林同志也深受影響,還讀了很多外國進步作家比如高爾基和托爾斯泰的書,然后決定要做一個社會主義者,并開始發表一些習作。他早期寫了不少短篇小說和隨筆,如《龍吉和乞丐》和《殺人的狗》等等,全都是北海道地區底層人民受階級壓迫的悲慘生活和自發的反抗斗爭。
1924年3月,他畢業之后,在北海道拓殖銀行的分行就業當職員。
大家聽聽這個單位的名字,應該就知道這個是和日本帝國主義當時的侵略戰爭緊密相連的。另外,他還和友人們創辦了《光明》雜志。
這年6月,《文藝戰線》創刊。他更加忘我地投入無產階級文學運動。
1927年7月,他參加北海道工人總罷工,為罷工工人編寫傳單,開始走上與工農相結合的革命道路!
不久后他又參加了革命作家組織——勞農作家同盟小樽支部的活動。雖然他的文字還不是那么成熟,但是已經有了剛健質樸、含蓄簡練的特色。
根據大致的研究,小林多喜二的創作基本說可分三個時期。
從1910—1927年為第一時期,主要作品有:《瀧子及其他》、《牢房》等。
這個時期,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日本,廣大工農群眾對地主資本家的壓迫和剝削,自發地走上反抗道路。這個是我們剛提到的,小林多喜二的作品描寫了這種自發反抗。
從1928—1929年算作第二個時期。1928年是小林多喜二新的起點。這年開頭他就寫下:“在思想上堅決走向馬克思主義。”(1928年1月1日日記)
當時的內閣為絞殺革命,妄圖一舉撲滅革命火焰,便制造了血腥的“三·一五”大逮捕事件。全國許多革命者、共產黨員遭到逮捕和迫害……
該時期主要作品有:《1928年3月15日》、《東俱知安行》、《蟹工船》、《在外地主》等。這時期的日本工農群眾在日本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大規模的斗爭,這個時候的斗爭就是有方向的有組織的。尤其是取材于日本反動政府鎮壓革命運動的“3·15事件”的《1928年3月15日》,成功地刻畫了革命家們在嚴峻考驗面前大義凜然的光輝形象……
1928年4月,他參加全日本無產者藝術同盟(“納普”),次年,被選為作家同盟中央委員,負責小樽分會工作。1928年4月16日,日本反動政府在全國又進行一次鎮壓革命的四·一六大逮捕。小林多喜二的革命文學活動也受到軍警特務嚴密監視,就在這時,又發表了《在外地主》。1929年11月,他因長篇小說《在外地主》揭露銀行與地主勾結剝削農民,被銀行開除了。因為這個寫的就是磯野佃農抗租的斗爭,也有關他工作單位的事情,利用的是第一手真實的資料。這部作品已經開始反映工農聯盟的革命思想,在當時文藝界可以說舉世罕見。
很多同學還記得在課本當中會說,《蟹工船》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博光號船上工作的漁工們受極其殘酷的剝削,被毒打關在廁所里等死,有的甚至是會土佐犬撕咬致死,活著的人比用網撈上來的螃蟹自由不了多少,每天黑暗的日子看不到盡頭…… 在那個比螃蟹罐頭還要小的空間做苦力,滿身虱子,又凍又餓一直到死,就是蟹工船的命運,所以必須起來向反動工頭淺川等人斗爭到底。雖然這只是一部中篇小說,但是它反映的內容無比厚重。《蟹工船》是他贏得國際聲望的重要著作,該書原作出版的第二年,我國就迅速將其譯成中文。他還特意為中譯本作了一篇熱情洋溢的序文,稱贊我國的工農革命斗爭、中日兩國人民的革命友誼。
他說:“……這部小說所寫的對中國的無產階級來說,或許是陌生的,并不像它在日本那樣。但是,假使用《蟹工船》中極端殘酷的原始性剝削和囚徒式的勞役,原封不動地來代替束縛于各國帝國主義而牛馬不如地被強制奴役的中國無產階級的現狀,難道不可以嗎?是可以的!那么這部貧乏的作品,盡管貧乏,也能成為一份力量。這一點,我是堅信不疑的……”
幾乎同時,俄文、法文、英文的譯本相繼出版,獲得了世界許多國家人民的稱頌,雖然語言不同,民族也不同,但是世界上所有無產階級人民的心都是相通的。
1930—1932年,或者說直至他生命最終,為第三個時期。這時主要作品有:《黨生活者/中文翻譯地下黨員》、《組織者》、《安子》、《沼尾村》等。這時期,日本反動政府積極準備侵華戰爭,對內瘋狂鎮壓革命運動,階級斗爭尖銳復雜。他最后時期的作品就反映了這些尖銳的斗爭。尤其是《黨生活者》,揭露了日本反動派侵華的反動實質,表現了日本的無產階級革命者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光輝形象,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1932年以后,日共組織和革命文藝團體都連續遭到敵人的嚴重破壞,小林多喜二等同志們為此不得不轉入地下斗爭,繼續從事革命文藝工作。
1933年2月20日,在一次秘密聯系中,被叛徒出賣,不幸被特高軍警特務逮捕。特高警察中川、須田、山口等人對他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的酷刑拷打,他在當天晚上就英勇犧牲了……根據戰友們的描述,其狀慘不忍睹,全身上下遍體鱗傷,曾經瘦弱但斗志昂揚的身軀就像被折斷的半截橡皮,沾滿了血污和灰塵,應該是有非常嚴重的內傷,所以死亡非常快。
當時晚七點左右,從筑地警察署抬到了前田醫院,毛利課長假裝說是心臟病發而死。
目擊者江口泱說,脫下死者的短褲之后就沒法看了……“從被毛線圍腰半遮蓋的下腹部到兩個膝蓋,無論是下腹還是胯部臀部前后到處都宛如把石墨和紅顏料攪在一起亂抹上似的,覆蓋了一層不可名狀的可怕的色彩。而且,還可以看到大量內出血的痕跡,大腿的皮膚腫得像要脹裂一樣,比一般人的大腿要粗一倍……”
由于他的寫作使反動分子極其痛恨,他們首先折斷了作家的指頭。
“更為凄慘而且刺痛我們心的是右手食指的骨折,那真可謂是完全的骨折,食指彎到相反的方向,直貼到手背上。食指被折反了。從這一事件也以想象出拷打是何等的殘酷……”
日本特高科憲兵的手段是當時的內閣都知道的,有的時候就連日本的軍隊都怕他們……有的日本兵如果犯了事,被抓到憲兵隊都會求自己死快一點兒。
他母親曾哭著說,“我求你再站起來一次啊……”他就像他的作品《黨生活者》當中的主角,為了革命離開了母親……他犧牲時還不滿三十歲。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表示憤慨和哀悼,郁達夫、魯迅等發去了悲憤的唁電,還發起了為他遺屬募捐的活動,左聯還發表了抗議書……
魯迅在悼詞中說:“中日兩國人民親如兄弟,資產階級欺騙人民,用血在我們中間制造鴻溝,并且繼續在制造。但是無產階級和它的先鋒隊正在用自己的血來消滅這道鴻溝。小林多喜二同志的死就是一個證明……”
根據資料,他有一名幼子,可能被其他革命同志秘密帶到了我國四川綿陽撫養,長大之后成為一名工人。但是后來由于資料缺失,沒有來得及尋親和驗證,那位老人就病故了,所以這也是一個很遺憾的事情。
在昭和時期接下來的很多年,日本軍國主義者繼續欺騙日本人民,把他們綁上了戰車,并且給我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人民都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雖然沒有留下來直系的后代,小林多喜二同志沒有被忘記。他的文藝作品多次被搬上銀幕。幾十年以后,在日本青年迷茫的時候,還有人在讀他的書。
還有那個“幽靈”,一直沒有走,他一直都還在。20世紀60年代也有很多左翼青年在運動,再后來,他們不少人進入了文藝界。那些左翼的歌也一直在傳唱,日本人民的那個夢也一直在被追求著。那應該是所有勞動人民的理想,總有一天會被實現的。所以如果有朋友將來去那邊旅游的話,請拿出幾個小時去看看小林多喜二同志的紀念碑,去看看海那邊,我們的同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