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元、羅新、楊念群、張宏杰、馬伯庸聯袂推薦!
《簡明晚清史》融合通史、紀事本末等體例優點,吸收革命史、現代化等范式優點,以傳統與現代、公心與私欲、平衡與失衡、理性與感性為抓手,以夾敘夾議的風格,梳理了從嘉慶帝親政(1799)到清帝退位(1912)的中國歷史進程。
小 引
崩解,可能是形容清朝結束最恰當的詞。
中國幾十個大大小小的王朝,清朝的結束最為獨特。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幾個月,全國乃至全世界沒有幾個人能料到,這個已經平穩運行了兩百多年的龐大王朝,會在兩三個月內轟然崩解。
回首去看,一切好像命定的一樣,清朝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向崩解。再回首去想,一切好像并非注定如此,悲劇本可以一次一次避免。清朝究竟是如何崩解的?這個理解現代中國繞不開的核心問題,二十余年來一直吸引著我、困擾著我。
二十余年前,在大二“中國近現代史”課上,我首次注意到清朝滅亡的獨特性。此后就逐漸把研究興趣確定在中國近代史領域。2011年,我在大學課堂上講授“二十世紀中國的文化與社會”課程,開始直接思考這個問題。2015年,我以“誰推倒了大清帝國”為題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開始集中精力于這個問題。幾年前,我產生了寫這部小書的想法。最近三年,我的主要心思都花在圍繞“清朝究竟是如何崩解的”這個核心問題來撰寫這部小書。
可是,近代中國紛繁復雜,爭議不斷,我怎樣把歷史進程要言不煩地梳理出來,把重大關節有理有據地分析出來,把可供后人汲取的經驗教訓生動活潑地凝練出來?
經過思考,我想采取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既要堅持唯物史觀和主流價值觀念,也要盡量回到歷史現場,從歷史參與者的角度思考問題;
第二,既要以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為依據,也要盡量擺脫實證主義束縛,勇于提出自己的推理分析和主觀認識;
第三,既要通過微觀細節和故事來提升可讀性,也要盡量化繁為簡,在中國和世界的宏觀視野中揭示歷史因果鏈條。
歷史沒有必然的因果律,卻有客觀的因果鏈條。這部小書就是想通過對歷史事件內部因果鏈條的梳理分析,用30余萬字來回答“清朝究竟是如何崩解的”這個我思索了二十余年的問題。
為了幫助讀者理解這部書,有必要提示一下寫作時我關注的幾對重要關系。
第一,傳統與現代。清朝既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開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一切問題的“元問題”,都在清朝出現并被初步探討實踐。清朝的崩解,是傳統中國和現代世界碰撞的必然產物!這是本書解釋很多歷史事件的著眼點。傳統觀念知識體系的維護與崩解、傳統政治體系的維護與崩解、“朝貢體系”的維護與崩解是其中的核心。也正是基于這一點,要解釋清朝的崩解,就需要從傳統中國時期開始。也就是說,要把辛亥革命為什么那么快成功這樣一個短時段問題,放在整個中國歷史這個長時段和整個晚清這個中時段里才能解釋清楚。這就是這部小書從嘉慶帝繼位寫起而不是從鴉片戰爭寫起的原因。
第二,公心與私欲。我認為,理解傳統中國政治與社會的四個關鍵字是公、私、遠、近。一心為公,政通人和,一心為私,自毀長城。政通人和之時,人們心態寬容,對政府的信任度就高。內外交困,會放大問題,信任度越來越低,善意也會被誤解。信任度不足,人與人之間便分出了遠近。關系有了遠近,就有了政治斗爭和利益集團。從乾隆帝駕崩后嘉慶帝立即鏟除和珅到辛亥革命時期載灃被迫退位,朝廷的政治斗爭從未停止過。對官員因循怠玩的痛斥與打擊貫穿了這一時期,各級官員的“糊弄學”也貫穿始終。起落浮沉,都繞不開人心中的公、私、遠、近。這是這部小書比較重視歷史人物心理分析的原因。
第三,平衡與失衡。故宮中和殿上懸掛的“允執厥中”匾額,體現了清朝皇權執掌者對傳統政治精髓的理解和認可。有著滿與漢二元分立體制的清朝,非常考驗皇權執掌者平衡的智慧和技術。進入晚清以后,滿與漢之外,又有了中與外、清與濁的問題,情況更加復雜。政治運行的平衡一次次被打破,又一次次重建。直到滿與漢、中與外、清與濁的平衡全都被打破,清朝的崩解也就到來了。這是這部小書重點分析各時代政治運行結構的原因。
第四,理性與感性。政治需要理性,但政治人物作為一個擁有七情六欲的人,無法擺脫感性。理性通往歷史必然,感性造就歷史偶然,兩者相互轉化。通讀晚清史,總能感覺到微妙而不可明說的情緒在政治運行的最關鍵處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比如戊戌變法中“圍園劫后”事件給慈禧太后帶來的情感創傷,深刻影響了此后十余年的朝廷政局變化和中國歷史進程。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的意氣用事改寫歷史只是偶然嗎?其實這是人性的必然。這就是為什么這部小書希望在歷史進程中解釋歷史偶然事件。
本書的體例是通史、章節體和紀事本末體的融合。總體上,這本書是一部“晚清通史”,但是又按章節體編排,每一章又盡量聚焦在一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或人物上。任何歷史書寫都是“上帝視角”。想讓人看清楚歷史事件的始末與因果,就必須勇敢地“通古今之變”。章節體是現代產物,優點是能較好掌握寫作節奏。“紀事本末體是歷史的正宗方法”,有助于梳理歷史事件因果鏈條。這樣的體例融合,比較適合這部小書事實敘述和分析推理結合的風格。僅僅依靠證據不能復原歷史,合理的推理和敘述是非常有必要的。
歷史是建立在“具象真實”之上的,僅僅依靠文字不能真確理解歷史。為了幫助讀者更感性地了解晚清,建立具象認知,我在講述重要事件和人物時,盡量配上必要的圖片。這些圖片,有的是歷史資料,有的是現場考察時自己拍攝的。圖片不僅為內容提供感性視覺證據,提供文字不能展現的空間信息,還能彌補正文內容的一些不足。
最后,還要再陳述三點寫作立場,希望減少誤會。
第一,歷史既是過去時,又有當代性。過去時是本來面目,當代性是世道人心。把歷史當歷史,把人當人,是我寫作時一直堅持的。
第二,歷史學既是事實之學,又是價值之學。事實是價值的基礎,價值是事實的靈魂。在事實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是我寫作時一直牢記的。
第三,史學工作者既是專業人員,也是社會中的人。作為專業人員,就要立足于“真”與“正”。作為社會中的人,有情感、有傾向才是正常的。以“真”與“正”來限制情感與傾向,是我寫作時一直努力的。
新書速遞
策劃:周 暢
編輯:張思瑩
審校:李 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