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劉越)4月25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主題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本次論壇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新聞網等聯合主辦,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承辦,旨在圍繞“發現美好,傳遞價值”這一主題,深入探討短視頻作為新興藝術形態的可能性,以及技術賦能短視頻傳播的具體路徑。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主題論壇現場。李太源 攝
論壇現場氣氛熱烈,業界和學界代表齊聚一堂,交流學術思想,對話業務經驗。他們結合年度熱點,共同探討如何助力短視頻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短視頻創作者、行業專家、學者以及相關從業者提供了一個高水平的交流與互動平臺。
在致辭環節,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樹庭回顧了短視頻單元的創設與發展歷程。他指出,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已經全方位地滲透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文化傳播與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媒介與藝術形態。中國傳媒大學作為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的主辦單位之一,將充分發揮傳媒教育優勢特色,致力于搭建用短視頻記錄美好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的影像創新平臺、文化傳播平臺、文明互鑒平臺。
中國新聞網總編輯吳慶才表示,短視頻作為最具傳播力的年輕化載體,正在成為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的重要支點。主流媒體只有主動擁抱變化,才能在時代浪潮中站穩腳跟。他期待通過本屆活動的思想碰撞,孕育出更多有筋骨、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讓“小而美”的短視頻釋放出“大能量”,在“發現美好”中守護初心,在“傳遞價值”中勇擔使命。
主題發言環節由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土生導師葉明睿主持。上半場,五位來自不同媒體、單位的資深業界人士,分享了自身在短視頻行業深耕多年的一線實戰經驗、感受與體會。中國新聞網副總編輯宋方燦以“鏡記新時代,人間四月天”為題,全方位剖析了短視頻從業者如何捕捉生動瞬間、助推內容出海、借力新興技術,強調真實記錄、積極向上和交流互鑒的價值。
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青年網總裁助理、副總編輯王海則圍繞以短視頻為抓手做好黨的創新理論的青年化表達,分享了多維度理念協同配合的結果,強調要把握移動傳播特點,以“去中心化”實現“無所不在”。
論壇下半場,來自不同高校、學會的專家學者從全景觀察、案例分析、數據調查、用戶研究等不同的角度,帶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智鋒評述了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的新亮點與問題,并分享了前瞻性思考。他強調,要重構行業生態,形成良性互動,打破新舊視聽形式間的“鄙視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社科大新傳學院副院長殷樂則借助短視頻相關調查的最新系列數據,以“小場景 大時代——短視頻中的美好與價值”為題,展開了“數”說短視頻的分享。她指出,短視頻已經嵌入人民生活,用戶充分肯定短視頻所傳遞出的美感、情感與價值,但同時也要持續把關短視頻的價值觀念。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祥敏圍繞“視聽交往時代,激活短視頻動能”分享了他作為本屆短視頻單元的評委在綜合評選過程中得到的體悟。曾祥敏指出,有價值、有品質的短視頻都具有共同的特點與共通的邏輯:在“術”的層面堅持守正創新,在“道”的層面實現形意合一。
此次主題論壇通過業界與學界的深度交流,實現了實踐與學術的同頻共振,折射出短視頻行業生態的最新變化與深度思考,為短視頻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思路與方向,也為短視頻在發現美好、傳遞價值的道路上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