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4月25日電 (謝夢圓)如果說車模需要展現的是與汽車相關聯的文化概念,那么讓人形機器人充當智能汽車的車模也許再合適不過。第21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下稱:上海車展)上,小鵬人形機器人IRON迎來車展首秀,以擁有的60余個關節,模擬人類站立、躺臥、坐、揮手互動,激起現場一陣掌聲。
記者發現,一場橫跨陸空、融合智能科技的技術盛宴正在本屆上海車展上演。提供接待服務的人形機器人、可以切換自動駕駛和陸地駕駛模式的飛行汽車、加裝在汽車頭頂的“航拍利器”等看似與車企無關的產品頻頻亮相,引得觀眾紛紛駐足。這似乎也傳達出一個信號——中國汽車產業正突破邊界,不再局限于研發傳統四輪交通工具,而是將智能制造拓展至更寬領域。
目前,已有特斯拉、廣汽、小鵬、長安、小米、賽力斯等20多家車企加速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稱,車企“跨界”人形機器人,不僅可以接觸到最新的材料科學、生物力學等技術,為車企的技術創新提供新的思路,還可以通過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在消費者心中塑造更具科技感的品牌形象,同時,車企也在尋找新的增長點。
從技術層面看,智能電動汽車與人形機器人在自動駕駛環境感知、人機交互和運動控制等方面具有技術同源性,且兩者在供應鏈上也有大量重合,車企可快速獲取制造機器人所需的各種零部件,降低采購成本和生產周期。
“從汽車到機器人,同源同頻加速共生,比如傳感器等硬件產業,就是通過智能汽車培養出來的,而汽車在部署自動駕駛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數據閉環、算力、人工智能模型等能力,這套方法論特別適應于移動方向,完全可以外溢延展。”速騰聚創首席執行官邱純潮說。
除了各有分工的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在車展現場也不鮮見。此次與人形機器人IRON同臺亮相的,還有小鵬匯天的“陸地航母”。
第21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小鵬展臺展出的飛行汽車“陸地航母”。小鵬汽車供圖
因為傳統飛機存在儲存難、補能難和移動難等痛點,小鵬決心將飛機“裝入”汽車,通俗而言,該產品就是一輛后備箱里裝著飛行器的車,消費者通過一鍵操作就可在五分鐘內實現陸行體和飛行體的自動分離與結合。據悉,“陸地航母”已進入量產前夕,預計今年三季度啟動預售,2026年實現首批交付。
與此同時,紅旗展臺上,紅旗“天輦1號”的金屬機身也在燈光下熠熠生輝。該飛行汽車采用分體式設計,空中續航超200公里。座艙內的智能交互系統可通過語音和圖像等方式為駕駛員提供實時信息,大幅減輕操作難度。
“飛行汽車已經成為汽車自主品牌的標配。”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告訴中新網記者,車企展出飛行汽車除了將其作為營銷工具引流,帶動汽車銷售,也是在打造一個科技概念,“飛行汽車是低空經濟的載體,未來可能會成為交通工具之一,發展潛力很大,但目前飛行汽車并沒有真正實現運營”。
他坦言,作為新產品,飛行汽車的技術尚不成熟,產業鏈也沒有真正完善,還未達到大規模生產的水平。(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