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微短劇憑借靈活的敘事節奏、貼近生活的題材選擇和靈活多樣的傳播渠道,成為互聯網內容生態的重要力量,鏈接千行百業,為普法、文旅、科普等多種產業發展帶來新動能。然而,在行業繁榮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侵權盜版現象頻發、版權糾紛爭議不斷等嚴峻挑戰。
為維護微短劇行業版權秩序,構建行業良好生態,4月2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廣播影視研究中心、紅果短劇聯合主辦的微短劇內容創新與版權保護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及業界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微短劇行業發展現狀、盜版問題治理及版權保護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破解之道:多方共識 綜合治理
一直以來,盜版都是內容行業的頭號敵人。當前微短劇盜版渠道多元化,覆蓋視頻平臺、瀏覽器搜索、網盤等多類場景,一些網盤黑產甚至通過電商、社交平臺發布鏈接,低價兜售包含上萬部短劇的網盤資源,新劇上線前即遭盜版泄露已成常態。
近年來,政府、平臺、學者、從業人員等相關各方加大了對微短劇版權保護的決心和力度。2024年11月29日,中國版權協會成立“微短劇工作委員會”,該委員會與20家發起單位,向微短劇行業從業者發出《關于維護微短劇行業版權秩序、推動微短劇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行業各方對版權保護已經形成共識。
本次研討會繼續聚焦版權保護問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視聽研究室主任、廣播影視研究中心主任冷凇主持。會議開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黨委副書記范承志在致辭中呼吁,微短劇的知識產權保護、版權保護方面的問題,需業界共同探討解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教授隨后表示,微短劇發展的提質增效與優質IP的生態化,均與版權保護息息相關。
會上,相關領導強調,微短劇版權保護首要是對版權保護形成共識,其次是司法渠道、學術界、平臺企業等各方統籌聯合。此外他表示,微短劇版權保護還需建立行政管理機制,形成行業自律,并具備對作品進行身份標識的技術手段。
由于內容盜版成本低、手段隱蔽,版權保護尚缺乏非常有效的技術干預手段。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閆少非分析,微短劇版權保護有幾個重要要素,包括版權人的自主意識、作為工具的確權等技術手段、產權界定標準制定、行業自律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未來行業需從這些方面加強版權保護。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祝燕南則指出了版權保護的四個環節,即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其中創造是第一位,處于第三個環節的保護也尤為重要,需要進一步提升保護的地位。
短劇行業發展迅速,優秀作品頻出,在版權保護形成共識的前提下,行業亟待長效解決方案。研討會上,嘉賓還從責任主體、市場手段、分類保護等方面展開了討論。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副會長魏黨軍提出,版權保護需以著作權人為核心,政府、平臺等多方參與進行綜合治理。此外他認為,應利用市場手段,發揮版權人在版權保護上的積極性。
此外,微短劇的視頻形式和巨大產量,也讓微短劇版權保護難度空前。中國視協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長江學者胡智鋒提到,短劇市場規模龐大,作品生產高頻、量大,應依照生產主體、傳播主體、用戶主體三個環節來明確盜版的主體責任,警惕惡意的抄襲、“二創”“三創”行為。
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汪文斌則提到了版權保護標準問題,提出應建立明確規則和體系,做出更多有利于創作者生態的舉措。
反盜之難:任務艱巨 亟待社會關注
各視頻平臺上的盜版內容通過改名規避監控,隱匿擴散,瀏覽器或搜索上,想找到盜版短劇網站易如反掌,而黑產網盤9.9元兜售萬部短劇資源……短劇的盜版問題逐漸顯現。
在研討會上,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的發言聚焦盜版治理的現實困境。他透露,紅果今年將加大司法訴訟力度,對盜版問題零容忍,侵權必究。同時也期待通過行業自律,遏制住盜版內容的勢頭,引導用戶養成看正版的習慣。
據估算,短劇盜版對行業產值的影響規模約200億左右,若短時間內得不到遏制,未來盜版治理將愈發困難。面對難發現、難打擊、難追責的“三難”現狀,如何追溯主題責任,降低維權成本?
對此,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高雄杰教授表示,反盜版需政學商多方聯動,多措并舉,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版權普法,確權前置。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鄭寧則提出,針對微短劇行業盜版維權時間成本高,司法思路上是否可考慮證據確鑿的情況下,訴前先用訴訟禁令刪除或者管控盜版內容。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俊也表示,反盜版需利用批量投訴、即訴即辦等方式,使維權更容易,另需嚴格執法嚴格,盡快出臺相關制度標準,喚起全社會關注。
盜版短劇往往進行隱匿傳播,各平臺處理標準不一,對此,北京大學副研究員、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主任呂帆建議,可通過聯盟組織發揮行業自律,并推動建構微短劇版權管理的交易平臺,打造一個可及、可靠、可信的版權運營渠道。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504.4億元,用戶規模已達6.6億人。作為新興文藝形態,微短劇肩負著傳播主流價值、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使命。一批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作品,不僅豐富了大眾文化生活,也為青年創作者提供了展示平臺,成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動能。
當前,微短劇的版權問題或深度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視聽傳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何天平提到,版權問題的復雜性投射在傳播生態、商業生態和文化生態,反過來也將塑造微短劇的生態。青年演員、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侯京健提出,從在校學生到行業新人,都應加強版權意識。而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法務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陽子則表示,應加大對盜版的刑事處罰。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視聽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冷凇呼吁,短劇反盜版,要多端聯動,多措并舉,政學商市場努力。同時,可以多開展反盜版的普法行動,通過共同普法,怎么通過培訓交流的方式讓更多的著作者、制作公司、小微團隊明晰權益,比如第一責任人版權人自己,要建立起維權意識;確權過程中,也要明確被侵權方的經濟損失,等當懲罰體系量化后,建立起相關的標準,使市場進一步規范。
微短劇的爆發式增長離不開技術賦能與市場驅動,但行業要實現從“野蠻生長”到“精耕細作”的轉型,必須將版權保護納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參與本次研討會的專家表示,此次研討會既是對盜版問題的“問診把脈”,更是凝聚行業共識、完善治理體系的重要契機。版權保護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未來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發力,將構建起“制度健全、保護有力、創新活躍”的版權生態,推動微短劇行業向積極、向上、向美趨勢持續邁進。
研討會現場
文/張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