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記者,前兩天有個署名‘孫玉華’的市民給場部捐款1000元,這個‘孫玉華’很可能就是我們苦苦尋找32年的那位‘愛花’啊!”4月23日,連云港南云臺林場場部辦公室工作人員王三祥激動地給記者打來電話。就是這通電話,瞬間點燃記者想再次尋找這位“愛花”的熱心市民。
玉蘭花王
玉蘭花王瀕臨枯死 她化名“愛花”連續捐款29年
故事要從1996年說起。連云港南云臺林場東磊延福觀內生長著4株古玉蘭樹,最大的兩株樹齡在千年以上,被稱為國內最大的玉蘭花王,樹齡最小的兩株也有400多年,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古樹名木,每年早春,玉蘭花開,如鴿展翅。
玉蘭花開
玉蘭花開
1996年,由于受蟲害和自然老化影響,這4株古玉蘭樹勢走弱,其中兩棵玉蘭花王甚至一度瀕臨枯死。當年4月份,當地媒體記者得到此消息后,連續刊發報道為呼吁社會各界保護港城這珍貴的“綠色古董”。連云港一位熱心市民看到報道后,用署名“愛花”向“玉蘭花王”匯來第一筆1000元捐款,并注明“用于保護中國玉蘭花王”,但其并未留下詳細地址和姓名。此后每年在4月中旬玉蘭花開前后,林場都會收到3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捐款,署名都是“愛花”,至2024年已堅持29年,累計捐贈善款達11000元。
玉蘭花開
玉蘭花開
為救玉蘭花王 林場設立玉蘭花王保護基金會
據南云臺林場場部辦公室工作人員王三祥介紹,當時編號第043玉蘭花王離地1米左右的主軀干已枯爛成洞,樹洞里被游人投滿了垃圾,另一棵玉蘭花王2米處主軀干也有一個枯爛的樹洞。連云港日報記者的兩篇報道,引起了時任南云臺林場領導的重視,當年就請了省農林廳相關專家來現場考察,并給出拯救玉蘭花王的方案。
“為了更好地把‘愛花’人士捐贈的善款用于保護古玉蘭樹,南云臺林場于1994年投入資金10000元,設立玉蘭花王保護基金會,至今基金已累計達20多萬元,為充分運用好玉蘭花基金,林場設立了專用賬戶,專款專用,并指派專人建檔造冊,精心管護,同時,每年堅持請林業專家為古樹問診把脈,確保古樹健康生長。”采訪中,連云港南云臺林場黨委書記、場長江堯凱告訴記者。
匯款憑據
“古玉蘭樹今年的花量較去年增加了兩成,繁花凋零后的古玉蘭看起來枝繁葉茂,這位隱姓埋名32年的好心人——‘愛花’功不可沒!”。南云臺林場一名職工由衷感嘆。
29年匿名捐款 同事說她是個熱心低調的人
為保護玉蘭花王連續29年捐款,這位一直署名“愛花”的熱心市民究竟是什么人呢?這也引起了南云臺林場場部領導以及媒體的關注。但由于其在捐款時,并未留下姓名、地址及聯系電話,29年間,記者也曾多次尋找,但一直都未尋到“愛花”的任何訊息。
匯款憑據
匯款憑據
匯款憑據
4月21日,連云港南云臺林場收到署名為孫玉華的熱心市民寄來的1000元匯款單。那么這次匯款人孫玉華究竟是不是此前隱姓埋名的“愛花”呢?王三祥篤定地告訴記者,每年這個季節,只有一個人會給“玉蘭花王”捐款,那么孫玉華肯定就是“愛花”!
記者看到取款通知單上的匯款人為“孫玉華”,工作單位是“江蘇省連云港汽車運輸有限公司”,聯系方式是一個手機號碼。當記者多次撥打取款單上的手機號碼時,電話雖然接通了,但始終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記者又找到了連云港汽車運輸有限公司,該公司黨群部部長周樹成告訴記者,經過翻閱檔案,他們公司的確有孫玉華此人,而且曾經做過該汽車運輸公司的工會主席,其1970年3月參加工作,早在2008年就已經退休,目前應該有73歲了。周部長又從他熟悉的公司退休老同事的嘴里得知,連續29年署名“愛花”的捐款人就是孫玉華老人,她在工作時就一直樂于助人,為人熱心低調,即使做了好事,從不愿意跟別人說。
給場部領導的信
給場部領導的信
兩封信的草稿紙 讓人看到讓她堅守30年的理由
幾經周折,記者終于打聽到孫玉華老人所住的小區,4月25日上午10點多,記者敲開了孫玉華老人的家門。
“愛花”阿姨,我們找了您很多年,今天終于見到您了!”
“哎呀,你是怎么找到我家的呢?快進來坐吧!”記者表明身份后,孫玉華老人一臉驚訝后,又熱情地招待記者。
“既然你都找到我了,那我也沒什么好在隱藏的了。其實真是很小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每次看到你們在報紙電視上尋我,我其實挺內疚的,感覺浪費了公共資源還有你們記者的時間。”坐在餐桌旁,記者和孫玉華老人就這樣聊了起來。
“我以前去給南云臺林場蘭花保護基金會匯款,不填真實姓名和地址電話都可以匯出去的,今年不知為啥不行了,那天我跑了兩個郵局,都必須要用本人身份證才給匯款。要不然,我還是會以“愛花”的名義捐款的。”
談到最初捐款的原因,孫玉華老人說,當時看了連云港日報的記者的兩篇報道后,內心觸動很大,久久難以平復,所以就有了捐款救玉蘭花王的想法。
今年的匯款憑據
1996年4月18日,她給南云臺林場場部寫下這樣第一封信:“讀了4月16日、18日連云港日報刊登的《玉蘭花王,還能挺多久?》和《救救玉蘭花王》這兩篇文章,我的心情非常激動,特別是讀了《救救玉蘭花王》的文章之后,我的心情更是難以平靜。一定要救救玉蘭花,讓她把美麗留給人間,我愛家鄉連云港;更愛家鄉的玉蘭花。隨信寄去人民幣1000元,為保護玉蘭花出一點微薄之力,獻一份愛美之心!”
當年5月28日,當孫玉華老人得知兩棵玉蘭花王得救之后,又給南云臺林場蘭花王保護基金會寫去一封信。她在信中表示,“今后每年四月我都要寄去200元,直到退休,直到我生命的終止。隨者單位經濟效益的好轉,工資會斷增加,我對愛花基金會的投入也要有所增加的。我衷心祝愿玉蘭花永遠把類麗獻給港城人民,獻給美好的人間,我只想讓人們知道港城有這樣一個市民,連港汽車運輸總公司有這樣一個職工,做了這樣一件小事就足以。”
孫玉華老人
孫玉華老人
為了兌現自己信中的承諾,除了1996年孫玉華老人兩次捐款1200元外,1997年至2000年,她每年都給玉蘭花王保護基金會捐款200元。2000年至2010年,她每年捐款300元;2010至2020年,她每年捐款400元;2020年至2024年,她每年捐款500元;今年她捐了1000元,全部用于玉蘭花王的保護。
臨別前的兩個小秘密 相約明年去看玉蘭花
最初捐款時,她是瞞著單位和家里人的。一次,有記者找到她當初在郵局捐款的視頻拿到她單位時,被她一口否認。10年前,他老伴在抽屜里無意中翻到這些票據,才知道她做了這么多年的好事。再后來,她閨女閨女婿也知道了,但全家對她就兩個字——“支持”!
孫玉華老人說,她之所以留存這些票據,是因為現在年紀大了,真怕把匯款名稱和地址給忘了。
采訪最后,記者加了孫玉華老人的微信,記者注意到她的微信名字叫“保衛和平”,讓人感覺有些奇怪。孫玉華老人看出了記者的疑惑,悄聲說:“我告訴你兩個小秘密,我剛接觸微信時,就想著起個什么微信名,正好想到我老伴小名叫和平,所以我微信就起了保衛和平的名字,還有一個小秘密要告訴你哦,我真有個姐姐叫孫玉蘭,哈哈哈……”說完,她又爽朗地笑了。
在送記者出小區的路上,記者才了解到孫玉華老人平時很少坐車,因為她暈車,由于不會騎電瓶車,她只能坐公交車或者打車去郵局匯款。最讓人想不到的事,老人匿名捐款這么多年,卻因為平時生活瑣事太多竟然一次都沒有到場看過玉蘭花王。臨別前,記者與其約定,明年4月中旬,一起去看玉蘭花。
記者和孫玉華老人合影
記者手記:一句承諾,一生堅守
早在2007年,記者剛到連云港記者站工作時,就被“愛花”的事跡所感動,當年就曾嘗試通過郵局、警方希望能幫忙找到“愛花”本人,無奈尋找多次都未果。
這次記者從匯款單上終于找到了“愛花”——孫玉華老人后驚喜不已。也是因為當面采訪到她,通過她拿出來的那些匯款單據和信件,記者才了解到,竟然因為信上的一句承諾,她整整堅守了30年。在出孫玉華家小區的路上,在聽到孫玉華老人說的“我會一直捐下去,直到生命的終點”那句話時,令人為之動容,真的是一句承諾,一生堅守。
值得多說一句的是,全國重大典型——連云港新浦汽車站的“雷鋒車組”,就下轄于孫玉華老人的單位連云港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在這片浸潤著善意的土地上,無論是感動了億萬國人的“雷鋒車”,還是默默堅持33年的“護花人”,都令人贊佩與動容。祝福“愛花”的孫玉華老人。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凌飛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