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農村早已不是傳統認知中的“窮鄉僻壤”,而是共同富裕的鮮活樣板。截至2024年,浙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2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連續12年縮小至1.67,低收入農戶人均收入超過全國農民平均水平,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經營性收入突破30萬元,這些數據背后是“千萬工程”實施20余年積厚成勢的成果。
從浙北水鄉到浙南山地,從海島漁村到城郊村落,浙江農村通過基礎設施現代化、產業融合化、治理數字化,構建起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公共服務均等共享的新格局,讓“詩畫江南、和美鄉村”成為現實圖景。
在科技創新驅動下,浙江農村正加速向“未來鄉村”躍遷。
2025年,浙江成為全國首個系統性布局農村低空經濟的省份,農用無人機保有量突破1.2萬臺,覆蓋80%偏遠鄉村的無人機物流網絡將農產品運輸時效提升4倍以上,損耗率降至3%以下。
田間地頭的“數字革命”同樣深刻!嘉興海鹽的冬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100%,其中半數作業由無人機完成;大疆與浙江大學聯合研發的AI精準施藥系統使農藥使用量減少40%,服務超50萬畝農田。這些變革背后是《浙江省農業農村領域低空經濟發展行動方案》等政策支撐,以及10億元專項基金對農村低空基建的投入。
基礎設施的“山海同頻”重塑了鄉村發展邊界。全省建成3826個新時代鄉村電氣化村,農網供電可靠率達99.988%,農村戶均停電時間僅1.05小時,與城市差距縮至41分鐘。
在舟山嵊泗,海底電纜聯網工程讓海島供電穩定性突破99.99%,海鮮冷鏈告別“看天吃飯”;衢州農村分布式光伏滲透率超80%,年均為農戶增收4000萬元。交通網絡的完善同樣矚目:280億元投資的“四好農村路”2.0工程覆蓋山區26縣,城鄉公交一體化率將達93%,物流服務實現“縣到村一日達”。
2025年,浙江啟動39個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每個縣最高獲2000萬元補助,用于探索村強民富路徑;《鄉村振興支持政策二十條》明確新建60萬畝高標準農田、培育100億元級農業全產業鏈等硬核舉措,單個農業科技項目最高補助達5000萬元。
最令人稱羨的,是浙江鄉村煥發的“青春引力”。全省累計培育農創客8.4萬名、現代“新農人”26.5萬名,青年返鄉創業催生“DN余村”數字游民公社等新業態。在湖州余村,2000多名青年涌入“大余村”建設,將昔日的礦山村變為“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印證著“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的實踐真諦。這種人才、技術、資本與鄉村的深度耦合,正書寫著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浙江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