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車展,主流合資車企上演集體反攻戰:燃油車借智能化破局新生,新能源車從技術先進性到定價誠意度全面對標自主龍頭,輿論戰上更是挖掘自身優勢高舉安全與品質的大旗。
主場作戰的上汽大眾,同樣展示出身為合資車企“老大哥”的強大勢能。在上汽集團“包館”的3號展館與大眾品牌所在的5.1號館,上汽大眾“雙線”參展,全面出擊。
上汽大眾大眾品牌方面,首款增程式全尺寸SUV概念車ID. ERA領銜,Pro家族、ID.家族、途岳(參數丨圖片)家族、威然、朗逸、凌渡L等明星車型悉數登場,款款皆王炸。
上汽奧迪方面,奧迪A5L Sportback與奧迪 E5 Sportback兩款新車首次亮相。前者搭載華為乾崑智駕技術刷新燃油智能標桿;后者是新AUDI品牌的首款量產車,代表了百年奧迪品牌電動化轉型的決心與力度。
發布會上,上汽大眾黨委書記、總經理陶海龍表示:“上汽大眾將成為覆蓋燃油、純電、增程、插混全品類車型布局的汽車企業,給出‘ALL IN’的新解答。”
前所未有的行業大變革面前,在中國市場引領行業風潮、順風順水多年的合資車企發現,以往的企業發展模式、市場營銷打法“不靈光”了。經過陣痛調整后,合資車企紛紛開始破局。上汽大眾無疑是體系調整最快、戰略方向最明確的一個。
去年6月,上汽大眾中外股東雙方深化戰略合作,簽署一系列重大協議,不僅延長合作期限,更規劃強大新產品攻勢。更重要的是,讓合資車企主導技術開發,由外方技術輸入到中外“技術共創”。
40年前,上汽大眾的成立打破外資入華顧慮,打造合資車企的成功樣板。40年后,上汽大眾再一次成為合資新樣板,引領“技術共創”的“合資2.0時代”。
在合資合作2.0全新框架下,上汽大眾將充分發揮對本土市場的深刻理解,深度融合中德雙方優勢資源與前瞻技術,依托“全球智慧”和“全球資源”,以“中國速度”推動新時代產品快速、高質量落地。
在此背景下,概念車ID. ERA意義重大,它不僅僅是大眾品牌全面煥“芯”、實現全動力技術布局的開始,更意味著上汽大眾將以創新的合作模式、全新的設計語言以及革新的技術架構進入全新賽道。
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超20款新車,26年底前率先推出10款(含7款新能源產品),以龐大的新車陣容引領合資2.0時代。
這顯然需要中德雙方的精誠合作、并肩作戰。在4月23日上汽大眾大眾品牌的媒體專訪中,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大眾品牌營銷事業執行總監范必歐(Fabio, Stoelzel)與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大眾品牌營銷事業執行總監李俊,已經展示出中德雙方合作的緊密無間。
不同于中外雙方領導一同出席媒體采訪時的尊重有余、客氣疏離、各講各的,范必歐與李俊在采訪中處處透露著雙方十分熟稔,范必歐會講中文,李俊英文流利,兩位高管時不時為對方做補充。雙方所表達的共同核心就是:上汽大眾將把德系造車底蘊與中國智能化科技深度融合,將把大眾全球開發標準與中國速度完美平衡。
以下為采訪內容節選:
Q1: 2025上海車展,上汽大眾是“主場作戰”,能否分享一下此次車展的亮點?
李俊:今年車展上汽大眾有得天獨厚的“做東”優勢,我們將在雙場館展出:一是5.1號館的大眾聯合展臺(包括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大眾安徽),三個主機廠同時發布了三款未來概念車。二是3號館上汽集團館中上汽大眾的獨立展臺。
在本次車展上,上汽大眾有兩大亮點:首先,全新概念車ID.ERA開啟了大眾集團的未來,也是上汽大眾的未來:從ID.ERA開始,我們將給用戶在新能源領域帶來煥然一新的體驗。
其次,在3號館,25號我們將舉辦大眾品牌日,將布置史以來展車最少的展臺,集中展現品質主題的內容,加入制造工藝及相關的零部件展示,展現上汽大眾在工藝標準與質量方面的優勢,讓用戶感受到上汽大眾的DNA(質量)。
Q2:上汽大眾去年提出合資2.0戰略,能否介紹一下具體內涵與相關進展?
Fabio:去年,上汽大眾迎來40周年,累計收獲了超2800萬用戶的信賴,基于行業發展與用戶需求的升級,我們提出了合資2.0的戰略。與此同時,上汽集團與大眾集團已簽署延至2040年的新合資協議,強強聯手、美美與共,為中國消費者打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深化“在中國,為中國”,同時也為“在中國,為世界”做好準備。
李俊:從產品交付層面看,今天展示的ID.ERA概念車正是合資2.0戰略的一款旗艦級產品,全尺寸增程式SUV,計劃于明年上半年上市,標志著新篇章的開啟。
從合作模式方面看,上汽大眾其實從前年起已全面切入2.0時代。傳統燃油車的賽道,依托德國領先的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技術,我們只要把產品、技術拿過來,應用于中國市場。現在中國汽車市場已成為全球最活躍、最智能、最先進的汽車市場,無法繼續沿用曾經的合作模式。所以我們的合作也進入合資2.0階段,以前是拷貝過來,現在是哪好用哪,中國市場有優勢的技術,與德系造車工藝進行融合。
我們既汲取德系車在傳統動力系統的經驗,又融合中國在電驅動、智能化方面的優勢,力求實現1+1>2的協同效應。未來五年,我們有信心在各大細分賽道里面成為引領者。
Q3:大眾的高品質以嚴密且充分的開發驗證周期來保證的,但中國市場的新品開發周期已縮短至12-15個月。我們既要保留傳統機械驗證,又要兼顧智能化迭代,時間縮短但任務疊加,如何繼續保證品質?
Fabio:質量是上汽大眾的生命線,始終被放在首位。安全無小事,我們關注安全的每一個細節。比如,我們對車身結構進行抗腐蝕測試,確保金屬部件在整個車輛使用壽命內的高質量和安全性。我們對發動機進行大規模測試,涵蓋數十萬公里的行駛里程和各種氣候條件,以確保發動機在整個車輛生命周期內始終保持最佳性能。對于新能源車,尤其是電池安全,我們更是格外重視(每一個電池包的出廠,都需通過338項企業標準的嚴苛測試,遠超國家標準要求的50余項)。
安全對我們而言,不是額外增加的項目,而是基本生命線。盡管研發和上市時間都在縮短,但我們絕不會在質量上妥協。質量已深深融入上汽大眾的DNA,也是客戶選擇我們的關鍵因素。
李俊:我從進公司第一天就被告知,質量是上汽大眾的生命,上汽大眾的工廠墻上就刻著這句話,每個新員工都要接受這種教育。質保部門在上汽大眾內部的話語權很大,質保部不放行,就得打回。
研發時間縮短了,會不會影響質量?過去很多車型的研發周期是48個月,有很多串聯的部分,但是現在我們把這些研發流程全部掰開、揉碎,重新排序,能夠一起搞的那就一起搞。不過所有的測試,臺架試驗、車輛實測,包括實車測試的這些環節,上汽大眾都不允許跳過。因為只有真正的實驗數據,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調校產品,上汽大眾絕對不會讓消費者幫我們做這些測試。
上汽大眾有深厚的造車底蘊、領先的制造工藝和嚴苛的標準。僅測試就有無數項,時長和范圍都很長。比如,有些品牌測試溫度環境是-20℃到50℃,能覆蓋中國99%的天氣就覺得夠了,但我們一定要做到-40℃,還要去新疆吐魯番測試高溫下塑料密封是否會有問題,從小到一個腳墊達到核心部件,從零部件到整車都如此嚴格。
Q4:大眾中國提出“在中國,為世界”,上汽大眾如何理解并推進這一新主張?
Fabio:4月22日大眾汽車集團媒體之夜上,集中展現了“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成果。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表示:“中國是全球汽車產業技術轉型的引領者。大眾汽車集團正有力參與并推動這一進程。“
在任何產業中,競爭都能促進產業升級和成長。目前中國車市競爭非常激烈,但我們在這里取得的進步也更大。中國市場有領先的電氣化技術,和輔助駕駛技術。我們很幸運,能處于競爭的中心。在中國,我們能學到很多東西。我們已經把48個月的研發周期縮短到24個月甚至更短。這是我們的成績,也是從激烈市場競爭中學到的。40年前,我們是從德國引進技術到中國,學習全世界的技術。但現在,中國已經開始反向輸出,成為全世界的老師。
李俊:未來,上汽大眾所有新產品,都將按照世界級標準來定義,這些車不僅能在中國市場銷售,也能在全球有需求的地方輸出。這就是從“在中國,為中國”到“在中國,為世界”的轉變,從單純引進技術到本土化發展,再到產品優于國外,實現反向輸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