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家史計劃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我國農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這個運動中,全國大大小小的村子的生產隊都成立了公共食堂,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大鍋飯”。
當時,還繪制了一些宣傳畫,上面寫的諸如“人民公社好,幸福萬年長”“吃飯不花錢,努力搞生產”的話語。
至今,老一輩的人還比較懷念“大鍋飯”的日子。然而,人民公社大食堂沒過兩三年便宣告終結了,主要原因還是我國還沒有達到物質極大豐富的水平。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通過老照片看下當時“大鍋飯”時期的場景吧!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我國農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也就是所謂的大集體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全國大大小小的村子的生產隊都成立了公共食堂,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大鍋飯”。
在1958年時,我國第一個人民公社成立,是當時大躍進的產物。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是在河南。
生活集體化,食堂如我家。這是吃過飯的農民走出食堂,回家或是繼續搞生產去。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也是十分豐富的。雖然新中國剛解放不久,各類資源短缺,但當時的人可能要比現在思想精神強多了。
這是當時拍攝的路邊的宣傳圖,已經是彩色了,“大辦人民公社,工農商學兵五位一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面結合”從標語中就能看到當時的目標,把幾個工農商學兵組到一塊,組成一個鐵桶般的基層組織,但試著打造一個新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并不容易。
人民公社萬歲,大躍進萬歲,總路線萬歲。為了響應上級領導的方針,人民群眾發起大游行,對人民公社化進行宣傳。
這張照片是河南某個村公社在中午吃飯時的圖片,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老人還是小孩全都在一塊,就像現在結婚的吃酒一樣。集體去種地勞動,收獲。然后吃飯在一塊,再根據每個人的勞動分不同的工分。
正飯時的人們,這是個食堂外,由于食堂容量問題,有時候會在外邊弄幾張桌子。由于當時的社會環境,據說當時還有流水席,社員隨到隨吃,全都不要錢。
“吃飯不要錢,老少盡開顏;勞動更積極,幸福萬萬年。”這是當時人們對公共食堂的理解。媒體宣傳也的確把食堂,上升為進一步解放勞動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措施。
一名食堂工作人員正在為社員們打菜。
社員們圍坐一桌吃飯,后面的墻上還寫著:吃飯不花錢努力搞生產。
社員們正在公共食堂吃飯,食堂工作人員在給大家加菜加飯。
正在公共食堂吃飯社員們,墻上掛著毛主席畫相。板報上分為三個區,表揚臺,英雄臺,公布臺。
“人民公社好,幸福萬年長”的宣傳畫。
某村成立的“三八食堂”,左右寫著“食堂如我家,生活集體化”。
某人民公社食堂內部的場景,社員正在抹桌子。
食堂的社員正在準備飯菜,右邊的婦女手中拿著的像是面條,牌子上赫然寫著“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第一大隊四小隊食堂”。
人民公社社員正在吃飯,看上去飯菜十分豐盛。
社員們就坐,正在吃飯,鍋里熱氣騰騰。
人民公社社員正在食堂就餐,上圖中的女社員表情亮了。
食堂里居然還可以喝酒,伙食確實可以呀!
食堂工作人員正在給社員盛飯。
說起人民公社,我們一起來簡單回顧一下那段歷史:
第一個人民公社誕生于1958年6月,當時河南信陽遂平縣成立衛星集體農莊試點,后來正式建立“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
1959年,全國農村都推行了“大食堂”政策,我們家鄉也不例外。別的地方的“大食堂”辦得怎樣不知道,但在地處太行山腳下我們的豫北家鄉,人們只要一提起那短短幾年的“大食堂”生活,都會感到刻骨銘心。
所謂“大食堂”,就是生產隊將每家每戶的鍋都搜集到一起。勞動之余,全生產隊的全體社員都集中在一塊同吃一口鍋里的飯。
因此,“大食堂”也叫“大鍋飯”。當時,很多人對這種形式感到不滿意,但誰也不敢說個不對,都知道是上面的政策,誰敢違反上面的政策就是“反革命”。
在全生產隊上下都在收交鍋碗瓢勺的同時,奶奶將一口小鍋偷偷地藏了起來,以備在家給剛剛一歲的大哥燒口水喝或做點吃的,但有一天,她抱大哥出去玩時忘了關屋門,結果是被生產隊的人搜走了。
那時,在家帶小孩兒的老人是不下地干活的。吃飯時,誰家有老人,就由誰給自家老人帶飯吃。不管老人年齡大小,每頓飯是一個窩頭和一勺苞谷粥。
提起“大食堂”吃的飯,母親說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母親說,每當開飯時人人都可領到兩個窩窩頭。但窩窩頭也有它的不同之處,秋天吃的窩窩頭是用紅薯葉、白菜葉、胡蘿卜葉、白蘿卜葉摻在一起,再拌點面粉做的;春天吃的窩窩頭則是用榆樹葉、槐樹葉摻在一起,再拌點面粉做的。窩窩頭所拌的面粉很獨特,不像現在人們食用的面粉,是小麥或玉米加工的。
在那個年代,做窩窩頭的面粉大概有這么幾種東西加工出來的,譬如,將玉米桿芯、河里挖出在太陽下曬干的蒲根及鍋里炒焦的花生皮用石碾碾成粉,再摻上碾碎的榆樹皮粉,加上水,和上各類菜葉,做成一個個窩窩頭。
現在的人誰也不會想到那年代做饃饃工序怎么會如此復雜!
真難想象,這種窩窩頭吃到嘴里會是什么味?
但是,那時我們的家鄉人就是吃的這個東西。給現在的年輕人說起這事兒,沒有幾個會相信。
據說,當時我們村上的人們餓得將榆樹皮都剝光吃了。因此,一到冬天,很多榆樹就都因沒有皮而活活死掉了。
“大鍋飯”模式在經過幾年的試行后,不太適合我國的發展,在1960年幾乎就消失完了。
“大食堂”推行了兩年半以后,實在是推行不下去了。于是,在這一年農歷的二、三月份,生產隊長終于說“誰想散伙的就散伙回家”,但竟還有不愿回家的,但那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愿意回家。
因此,少數服從多數,“大食堂”歷史從此結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