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東莞紅樓
有肺結節、肺腫瘤得治
又怕開胸怎么辦?
如今
精準醫療正在顛覆傳統——
微波消融術以“針尖上的藝術”
悄然革新肺結節等肺部疾病的治療
CT導航鎖定目標
高頻電磁波一鍵開啟
讓異常細胞“秒變焦土”
這項“針”功夫
既能息事寧人保全肺功能
又可斬草除根降低復發風險
真正實現“治肺”與“護肺”的平衡!
70歲的東莞市民王先生(化名)體檢發現右肺有一個13mm的混合磨玻璃結節,CT顯示結節邊緣毛糙、伴有血管穿行,有惡變的可能。王先生有肺氣腫,因擔心傳統手術創傷大,他最終來到南方醫科大學第十附屬醫院(東莞市人民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行“CT引導下肺占位穿刺活檢+微波消融術”,以明確肺結節的性質,并對結節進行微波微創消融治療。
診療過程
01、術前精準評估:
通過CT三維重建技術規劃穿刺路徑,避開血管和支氣管;
02、術中同步操作:
局麻下將消融針精準穿刺至結節內,同步完成活檢與微波消融(溫度達60-150℃),穿刺+消融僅耗時15分鐘;
03、術后快速恢復:
3天出院,病理診斷結果為良性病變,消融區域呈凝固性壞死。
(肺病損微波消融術前后CT平掃對比圖)
《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指出,我國40歲以上人群肺結節檢出率逐年升高,總體惡性比例不足10%,具體比例會根據結節的大小、密度、形態、患者年齡和風險因素而變化。簡言之,肺結節≠肺癌,科學管理是關鍵。對于無法手術或拒絕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微波消融術已成為重要微創治療手段之一。
通過CT引導將微波針穿刺至病灶,針尖釋放高頻電磁波產生60-150℃高溫,使腫瘤細胞瞬間凝固壞死,創口僅針眼大小。
技術優勢
01、超微創:僅1-2mm針眼創口,無需插尿管或全身麻醉,高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也能耐受。
02、精準高效:CT實時導航,誤差<1mm,單次滅活≤3cm結節。
03、快速康復:術后1-2天可出院,不影響工作生活,尤其適合職場人群。
04、可重復治療:對多發性結節(如左右肺均有病灶)可多次消融,保留更多肺功能。
一、無法耐受或拒絕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
1.高齡或心肺功能差:因年齡、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無法承受肺葉切除術者;
2.多原發肺癌:病灶≤3個且直徑≤3cm,尤其是雙肺多發結節者;
3.患者主觀意愿:因恐懼手術或追求微創而拒絕傳統開胸/胸腔鏡手術者。
二、術后殘留或復發病灶
1.外科手術后局部殘留的腫瘤組織;
2.既往肺癌根治術后新發或復發的孤立性結節。
三、特殊位置或性質的結節
1.位置要求:結節需距離肺門、大血管、氣管等重要結構≥1cm,避免消融損傷引發嚴重并發癥;
2.結節大小:單發結節直徑≤3cm,消融后可達到完全壞死;
3.良性高危結節:如持續增大的實性結節、混合磨玻璃結節(需經活檢或影像學評估)。
四、晚期腫瘤的姑息治療
1.無法手術的晚期肺癌患者,通過消融減少腫瘤負荷,緩解癥狀并延長生存期;
2.肺轉移癌(如結直腸癌、乳腺癌肺轉移)的局部控制。
精準評估
CT三維重建+多學科會診(MDT)明確結節性質;
智能導航
CT引導定位,誤差小于1mm;
術后須知
影像復查:
術后1個月CT觀察消融區壞死情況,術后3-6個月評估療效;
并發癥預防:
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較小,氣胸、出血發生率<5%,但需加強呼吸訓練。
科室簡介
南方醫科大學第十附屬醫院(東莞市人民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已成立二十余年,設有獨立的血管介入病房、重癥監護室、介入手術室和血管介入門診。科室開放床位52張,年收治病人逾2000人次,門診量約1萬人次,年手術量約3000臺。科室開展的多項介入、血管外科手術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介入手術開展的范圍上,均已躋身全國同級醫院前列,尤其是在腫瘤和外周血管病變的治療方面,在省內名列前茅。
科室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擁有醫護專業技術人員30余人,其中正高職稱1名、副高5名,博士2名、碩士8名。科室以血管腔內微創介入治療和開放手術為特色,致力于推進規范化診療,開展多學科協作,提供全面、精準的診斷和科學、安全的治療方案,率先在東莞市開展了眾多血管外科疾病的腔內微創、開放手術治療,填補多項血管疾病診療技術空白。
常規開展外周血管疾病介入、綜合介入及血管外科項目,包括:動脈硬化閉塞癥動脈成形術(球囊擴張、支架植入、斑塊旋切);靜脈血栓、肺動脈栓塞介入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微創綜合治療;肝肺等良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灌注化療、化療栓塞、消融);經頸靜脈門體分流術;腫瘤占位穿刺活檢;囊腫、膿腫的穿刺引流;膽道支架植入;消化道出血、咯血、產后出血、骨盆骨折、肝脾破裂出血等急診介入栓塞術;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的介入治療;精索靜脈曲張、盆腔淤血綜合征栓塞;主動脈夾層、胸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及外科手術;動脈內膜剝脫;動脈旁路手術等。
專家簡介
陳泉
主任醫師
介入與血管外科學科主任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擔任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周圍血管疾病管理分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血管外科委員會委員、中國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血管外科專委會委員、中國卒中專科聯盟頸動脈外科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血管外科雜志》《血管和腔內血管外科雜志》《中國介入影像和治療學》《中國血管外科雜志》《Translation surgery 》等雜志編委。發表論文三十余篇,主編書籍2部,參編10余部。
擅長外周血管疾病的診治,包括胸主動脈夾層、腹主動脈瘤、多發性大動脈炎、動脈硬化閉塞癥、糖尿病足、急慢性深靜脈血栓、下肢靜脈曲張等。尤其在胸主動脈夾層、腹主動脈瘤等動脈疾病的微創腔內手術治療方面具有較深的造詣。
出診時間及地點:
周二上午,普濟院區第二門診部;
周三上午,紅樓院區健康管理中心一樓特需門診;
周四上午,紅樓院區中心門診部。
袁廣慶
副主任醫師
碩士,擔任東莞市醫學會介入醫學專業委員會秘書兼委員,世界腫瘤消融協會(WTAA)會員,亞洲冷凍學會委員,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分會委員,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智能介入醫學分會委員,東莞市抗癌協會委員。
在各種良惡性腫瘤的介入及消融治療、外周動靜脈疾病腔內治療、胸腹主動脈瘤腔內治療、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療等領域均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出診時間及地點:
周一上午,紅樓院區腫瘤中心門診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