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規劃中的新型護衛艦(下)比“最上”級(上)噸位更大。圖片來源 日本三菱重工
綜合編譯 張昊天
為克服人力資源和艦隊規模之間的矛盾,容易建造、價格便宜且自動化程度高的“輕量級”艦艇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來自日本防衛部門的消息顯示,除了強化現役艦只的火力,新型護衛艦和近海巡邏艦的建造工作也已提上日程。
據英國“海軍新聞”網站報道,2021年,日本防衛省決定斥資5700萬美元為“最上”級護衛艦加裝美制Mk4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最上”級是海上自衛隊的主力護衛艦,采用隱身設計,廣泛應用自動化控制技術,排水量約5200噸,主要用于在日本列島周邊水域執行監視、反潛、掃雷等任務。以往,這方面的工作主要由驅逐艦執行,“最上”級的到來可以讓前者專注于應對區域防空和導彈防御等復雜使命。
“最上”級剛服役時就搭載了多用途直升機,還能操作水面與水下無人航行器,但在高強度作戰中,該級艦艇的火力顯得比較薄弱。海上自衛隊決定為其加裝導彈垂直發射系統,正是為了補強這一短板。日本官方資料顯示,總共12艘該型號艦艇中,最后4艘有望在出廠前就搭載Mk41發射裝置,已服役的幾艘預計將在返廠維修時接受改裝;除了去年到貨的兩套系統,余下10套系統將在2028財年前全部交付。
4月初,來自社交媒體平臺的照片顯示,在三菱重工位于長崎的造船廠內,“最上”級7號艦“仁淀”號已完成Mk41系統的加裝工作,總共16個導彈發射單元被安放在艦橋前方的甲板上。同級8號艦“涌別”號將在不久后開始改裝。三菱重工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合作伙伴,經美國政府批準,負責Mk41系統的安裝和調試工作。按計劃,“仁淀”號和“涌別”號將在今年年底前正式加入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作戰編制。
“海軍新聞”稱,日本所謂的“西南島鏈”從鹿兒島延伸到沖繩,全長約1200公里。為了鞏固這道海上防線,海上自衛隊急需一批輕便、快速的“多面手”型艦艇。“最上”級護衛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該級別艦艇最初計劃建造22艘,有望創下日本在二戰后建造的單一型號主戰艦艇數量之最。但由于規劃調整,最后10艘的建造計劃被取消,改為從2024財年開始購買另外12艘重新設計的護衛艦。這種新型護衛艦仍然由三菱重工承建,該公司發布的效果圖顯示,其總體布局與“最上”級相似,艦體的長度和寬度都有所增加,可以搭載32個導彈發射單元和更強大的雷達。
“最上”級及其后續型號具備進軍海外市場的潛力。三菱重工正在與來自德國、韓國與西班牙的造船企業爭奪澳大利亞海軍“SEA 3000”護衛艦項目的訂單。
與此同時,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兵力結構進一步“下沉”,正積極籌劃將近海巡邏艦(OPV)納入作戰序列。今年2月中旬,第一批4艘巡邏艦已經在橫濱市動工,計劃明年3月前全部下水,2027年3月前投入使用,每艘船的成本不到7000萬美元。為降低造價,這批巡邏艦的基礎配置相對“簡陋”:采用柴油機和電動機驅動單螺旋槳,航速為20節,標配武器僅有1門30毫米火炮。
根據規劃,這些近海巡邏艦專門用于執行警告和監視任務。為應對人力短缺問題,每艘船僅需要30名左右的船員,相當于“最上”級護衛艦的1/3。日本防衛省旗下的采購、技術和物流局強調,新型近海巡邏艦采用可定制的模塊化結構,將通過高度自動化且具備可持續性的設計實現更強的任務適應能力。此外,在2025財年預算中,日本防衛省從美國Shield AI公司購買了6架V-BAT艦載無人機,與這批巡邏艦配套。
日本《防衛白皮書》顯示,截至2024年3月,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50艘現代化驅逐艦和護衛艦。外界認為,在周邊各國海空活動愈發頻繁、日本在西太平洋持續擴大跟蹤監視任務范圍的當下,這支艦隊的規模仍嫌不夠。就此,海上自衛隊加緊建造護衛艦、首次引入近海巡邏艦,表明其建軍思路正在向“數量和質量并重”轉變。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