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Aviatsanta網站4月24日報道,中國殲-35隱形戰斗機于3月下旬在“福建”號航母上首次完成電磁彈射(EMALS)。
殲-35隱形戰斗機。
如果此報道事后得到中國官方證實,這一事件可能標志著中國海軍航空兵實力的轉折點,將顯著拓展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PLAN)的作戰范圍。此前數月,陸基航母測試設施和“福建”號航母上靜態放置的殲-35戰斗機均被發現,這標志著中國朝著將隱形戰斗機全面納入到航母戰斗群邁出了關鍵一步。
本文為“軍隊鑒定(Army Recognition)”網站發布的介紹文章,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由于本文作者為美國人,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了解主要來源于網絡,因此會出現很多錯誤,請結合自身理解來看待相關問題。本人翻譯此文章只為了轉述美國相關人員在分析社交平臺的視頻和照片后,表達的一些看法,并非證實或支持其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福建”號航空母艦采用平直飛行甲板,并配備三臺電磁彈射器。
“福建”號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航空母艦,相比之前的“遼寧”號和“山東”號航母,實現了重大技術飛躍。推測“福建”號航母的排水量為8~8.5萬噸,配備三臺由中壓直流綜合電力推進系統驅動的電磁彈射器,據稱彈射效率比美國海軍“福特”級航母還要高出30%。
“福建”號航母與此前采用滑躍甲板的“遼寧”號和“山東”號航母有明顯不同。
盡管“福建”號航空母艦尚未完全投入使用,但其電磁彈射器能夠發射比滑躍起飛型航母更重、更先進的艦載機,例如殲-35隱形戰斗機、空警-600預警機和攻擊-11無人戰斗機。在配備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的055型驅逐艦保護之下,以“福建”號航母為旗艦的中國航母戰斗群,與美國同樣以航空兵為核心的航母戰斗群實力相當。
位于武漢的陸基航母測試設施上的各種艦載機。
殲-35在“福建”號航母上的部署,將是中國第五代戰斗機加入航母艦載機聯隊的關鍵一步。雖然早期中國航母主要搭載的是殲-15戰斗機,但殲-35戰斗機擁有更強大的生存能力、隱形能力和網絡中心戰能力。較早時間出現的圖像和泄露的信息表明,殲-35艦載型原型機已經在模擬航母甲板上進行了測試,這表明該型戰斗機的研發工作與“福建”號航母的戰備狀態密切相關。
美國海軍F-35C“閃電II”隱形戰斗機。
如果“福建”號航母上進行的試飛工作按計劃進行,中國可能很快就會部署一支艦載隱形戰斗機部隊,其規模至少在概念上與美國海軍的F-35C“閃電II”中隊大致相當。殲-35與“福建”號之間的協同配合也象征著中國艦載航空兵將從一支以區域為主的部隊,轉型為一支更具雄心、更具備全球作戰能力的軍事力量。
“福建”號航母與殲-35艦載戰斗機的3D渲染圖。
據報道,中國將美國F-35C“閃電II”視為艦載隱形戰斗機的標桿,而中國同類艦載戰斗機的出現——盡管并非所有指標都與之匹敵——將顯著縮小雙方在質量上的差距。這將使美國及其盟友的戰略規劃更加復雜,需要重新評估中國投射力量、實施海上拒止以及爭奪關鍵海域(例如南海、東海,甚至可能延伸至印度洋及更遠地區)控制權的能力。此外,通過將隱形戰斗機的作戰范圍擴大到離大陸更遠的地方,將強化中國更廣泛的反介入/區域拒止 (A2/AD) 戰略,為未來的高端沖突提供新的攻防選擇。
搭載殲-35和殲-15模型進行測試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據報道稱,隨著殲-35戰斗機與“福建”號航母的整合,中國部署配備隱形戰斗機的航母打擊群,其隱形戰斗機數量可能與美國航母上的數量相當,甚至超過美國航母。據估計,一艘“福建”號航母就可能搭載多達48架殲-35艦載戰斗機,而經過改裝的“遼寧”號和“山東”號航母每艘可能搭載24架殲-35艦載戰斗機和殲-15電子戰機。
殲-35隱形戰斗機。
綜合來看,到2030年,中國海軍有望部署近100架艦載隱形戰斗機,這標志著海軍航空能力以及地區軍事力量平衡將發生重大變化。然而,在聯合行動整合、隱形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培訓,以及先進隱形材料和航電設備維護等方面,中國仍然面臨挑戰。
中國海軍“遼寧”號和“山東”號雙航母戰斗群。
除了“福建”號航母之外,其他現有和未來的艦艇也可能在特定條件下操作殲-35隱形戰斗機。配備滑躍起飛系統的“遼寧”號和“山東”號航母不太適合為彈射起飛操作設計的重型戰斗機,但改進型殲-35滑躍起飛型理論上可以部署在有限的任務范圍內。未來的中國航母,例如預期的004型核動力航母,可能將配備適合展現殲-35全面作戰能力的彈射起飛系統。此外,陸基艦載航空兵訓練設施的擴建表明,殲-35岸基部隊可以補充艦載作戰能力,從而擴大部署范圍。
076型兩棲攻擊艦配備了一臺電磁彈射器。
中國076型“四川”號兩棲攻擊艦也配備了電磁彈射器,使其能夠發射大型無人機,甚至可能彈射像殲-35這樣的第五代戰斗機。雖然“四川”號兩棲攻擊艦在高端海戰中的作戰能力低于一艘完整的航空母艦,但其在南海等地區的力量投送能力顯著增強。值得注意的是,其舷號51開創了全新的“5X”編號序列,凸顯了與傳統“3X”編號序列的其他兩棲攻擊艦的區別。
珠海航展上公開亮相的FC-31原型機。
殲-35本身有著相對較長的研發過程,始于2012年左右發布的FC-31計劃。FC-31最初作為外貿機型進行推廣,后來引起了軍方,尤其是中國海軍的興趣,旨在作為現役的殲-35艦載戰斗機的補充。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種專為航母作戰而設計的殲-35海軍型出現了,其特點是結構加強、折疊機翼、彈射起飛桿和著艦鉤等改進部分。
中國空軍采用的殲-35A陸基隱形戰斗機。
10年代和20年代初,多架原型機陸續進行了試飛,最終于2021年發布了更精致的殲-35原型機,它通常被稱為中國海軍的“新一代”艦載隱形戰斗機。與此同時,殲-35A作為陸基中型隱形戰斗機開始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PLAAF),并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開亮相。
殲-35隱形戰斗機可能配備的各種機載設備。
雖然準確的技術參數尚未公布,但普遍認為殲-35比殲-20略小,估計長度約16.8米,機翼展開時翼展約12米。為了在航母飛行甲板上著艦,殲-35安裝了機翼折疊機構。估計空重在17~18噸之間,滿載情況下最大起飛重量可能接近25噸,可以從航母上彈射起飛。早期原型機配備兩臺RD-93渦扇發動機,量產型可能采用國產渦扇-13E或渦扇-19渦輪風扇發動機,為彈射起飛和阻攔著艦提供必要的推力。據報道,其有效載荷約8噸,與美國F-35C“閃電II”艦載隱形戰斗機相當,但作戰半徑略大,最大飛行速度也略高。
“福建”號航空母艦的3D渲染圖,會同時配備殲-15和殲-35艦載戰斗機。
隱形性能仍然是新一代艦載戰斗機的基本設計考慮因素,內置彈艙可最大限度地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并采用鋸齒狀進氣口、邊緣對齊表面以及吸波涂層等隱形設計。機載航電系統可能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光電瞄準系統和頭盔顯示與提示系統。可能配備的武器彈藥包括霹靂-15超視距空空導彈、霹靂-10近程空空導彈和精確制導空地彈藥。不過,鑒于缺乏公開可信的技術數據,在進一步獲得更多官方信息和實戰證據之前,預測這款新型單座雙發中型隱形多用途戰斗機的具體性能時,應當采取謹慎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