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貴陽市“新印1950”文創街區人氣滿滿。
喬啟明攝
近期,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單(第二批),貴陽市云巖區新華印刷廠危舊廠房提升改造項目和太平路街區改造提升項目入選,系貴州省城市更新項目首次入選。
山水為骨造雄城,貴陽建在“壩子”上。貴陽市被百花山、黔靈山、南岳山三條縱向山系分隔為兩塊形狀不規則的“壩子”,又被錯綜復雜的水系縱橫切割。作為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貴陽市地形復雜,長期面臨著空間利用不足的挑戰。
近年來,貴陽市按照“城市核心、老城靈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園”的定位,根據“塑造節點、連通軸線、活化片區、還原記憶”的思路,創新打造“一河一道兩片”(“一河”即貫城河沿線、“一道”指貴陽老城歷史城垣步道、“兩片”指文昌閣和翠微園兩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統籌空間規劃和各類資源,整體塑造貴陽特色城市文化空間,城市更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舊街老巷改造
城續文脈潤新韻
貴陽市云巖區太平路一帶,自古便是商貿、文化集聚區。由北向南穿城而過的貫城河流經此處,一條太平路承載著不少“老貴陽”的記憶。
太平路街區涉及居民628戶,曾面臨設施老化、環境欠佳、交通擁堵、建筑陳舊、業態單一等多重挑戰。2023年,貴陽市啟動了太平路街區改造提升工程,采取“EPC+F+O”模式(工程總承包+融資+運營),充分利用老墻、老街、老巷等資源,打造專屬旅游體驗,以河為帶,串聯周邊歷史文化遺跡、商業街區。
蝶變升級后的太平路街區,迅速成為市民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地。“改造后的太平路街區十分熱鬧,不僅市場火起來了,我們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也改善了。”太平路街區居民袁大爺說。
太平路不過短短數百米,仿佛一夜之間,這里驟然迎來數不盡的年輕“潮人”。他們拿著單反相機,擺著各種POSE,在夜色和霓虹燈的“加持”下,連接著過去與當下……
“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粗暴地拆除重建,需要保留、升級現有業態,通過景觀重現、資料展陳等方式延續原有的城市記憶。”太平路項目設計總監楊茂青指著北門水街的一家餐館說,“比如這家,才做完內部裝修就遇到改造,老板一直等到整條街風格確定,結合我們的建議做了外部裝修才開業。現在沒到飯點,他家餐館門口就排起了隊。”
楊茂青介紹,如今,太平路上除了原有的170家商戶,通過招商還引進了26個新品牌。改造提升后的太平路潮匯街區,業態比例調整為65%餐飲業態、27%零售業態和8%配套業態。
盤活閑置資源
工業遺址迎“新生”
在貴陽市云巖區,“新印1950”文化創意街區是一個“新生”的城市更新項目。
“新印”就是貴州新華印刷廠。其于1950建廠,曾是貴州省最早最大的一家以書刊印刷為主的國有大型印刷企業。跟很多老國企一樣,隨著時代發展,舊廠房逐漸廢棄,變成工業遺址。古稀老廠,車馬冷落,靜置在老城區一隅,等待命運的再一次召喚。
為盤活閑置國有資產、留住城市獨特記憶、提升老城區整體活力,云巖區聚焦老廠房改造,秉持“尊重原有肌理、彰顯功能特色”的理念,重點依托5棟存量建筑,布局1個4D體驗文化中心、2座特色展館、3大主題空間,在歷史印記、工業遺存中融入新功能、新空間、新環境。
“拆除危舊廠房和老宿舍,消除了建筑安全隱患;打造梧桐大道、城市展廳、自習室等一系列開敞空間,為群眾提供了舒適的休閑體驗;新增品質餐飲、休閑娛樂、文化藝術、日常消費等多業態商戶,為1200余人提供了就業崗位。”貴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開展外立面改造、道路鋪裝、綠化花池改造,“新印1950”還保留了部分廠房結構、傳統印刷等標志性元素,留住了老工業廠房的“骨骼”、貴陽工業文明的“標本”和深厚的城市記憶。
漫步在“新印1950”,無處不在的印刷機器、精心設計的“1950特色印章”、獨特的印刷文創雪糕、別有情趣的拓印情書……以富有時代氣息的形式展現著印刷廠的歷史印記。如今,這里已經成為貴陽市新生的城市會客廳,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交流平臺。利用3.65萬平方米的產業承載空間,“新印1950”自開業以來,日均客流量約3.5萬人次,最高日客流量達12.8萬人次,累計客流量突破300萬人次。
城市“線條”重塑
連片帶動新發展
山,是貴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貴陽市獨特的立體世界避山而建,山在城中。近年來,貴陽市在依托城市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基礎上,重拾“九門四閣”的記憶,通過打造城垣步道,將承載城市歷史文化的展示空間巧妙布局于街頭巷尾。
今年,貴陽歷史城垣步道各段相繼煥新亮相,7908米的步道上,沿線文化墻、文化石梯、仿古城墻、亭廊等新建景觀讓人眼前一亮。經過美化升級的墻面、公交車站、綠化帶等生動呈現出老貴陽“九門四閣”等歷史文化。
貴陽歷史城垣步道云巖區設計師何磊介紹,設計團隊引入了“城市家具”和“城市博物館”的概念,活化利用城市低效空間,開拓并提供更多休閑空間,讓老貴陽人和新貴陽人都能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直觀接觸到貴陽的歷史,體驗“一步一景、一程一憶”的愜意。同時,還將市樹、市花等貴陽符號融入景觀設計的全過程,進一步提升和優化整體城市界面。
歷史城垣步道既是一條訪古之路,也是一條有關智慧文旅的新路。貴陽市云巖區、南明區綜合運用圖、文、聲、光、電等呈現手段,以及現代工藝、新型材料等建造方式,創造性恢復大西門、新東門門樓,賦予城市建筑和街頭巷尾更多的歷史感和科技感,讓歷史與未來交融、傳統與現代輝映。同時,在歷史城垣步道公共空間重要節點,布局歷史尋跡線、文化體驗點,開發智能語音導覽、戶外服務系統、無障礙數字地圖等智慧應用,為市民、游客帶來全新的文化觀感和服務體驗,有效推動歷史文化資源“用起來、活起來、潮起來”。
■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永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