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在舉辦開幕式,這是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在中國內地的首個全面回顧展,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與M+聯合主辦。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海報
據悉,此次展覽將呈現逾400件展品,包含來自機構或私人收藏的繪圖手稿、建筑模型、攝影、影像及文獻資料,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中國內地公開亮相。展覽分為“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地產和城市再開發”“藝術與公共建筑”“權力、政治與贊助者”“材料與結構創新”“以設計重釋歷史”六大主題。
“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覽現場,2025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廣州,祖籍蘇州,其青少年時期曾在上海度過,這次展覽將其經典作品帶回上海,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
預熱片
貝聿銘與上海的不解之緣
此次“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在上海的展覽將重訪貝聿銘建筑生涯的起點——上海。貝聿銘與上海的淵源極深,上海不僅是一座見證他童年成長的城市,更是他建筑夢想的發源地。
貝聿銘在獅子林湖心亭的一座橋上,約1930年代。由貝考弗及合伙人事務所提供。
貝聿銘初中在上海青年會中學就讀,高中則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少年時期的貝聿銘在上海接觸了全新的建筑、藝術和生活方式,在周末他常和朋友們乘車去鬧市區游玩,去大光明電影院看電影,或是去桌球房打桌球。而真正讓他萌生成為建筑師夢想的,是1930年代那座在上海拔地而起的國際飯店。在當時,這幢建筑有“遠東第一高樓”之稱,非常豪華,僅僅高級客房就有足足200多間。這讓當時的貝聿銘感到無比震撼,他每個周末都會到現場,迷戀地看著大樓漸漸升高的建造過程。貝聿銘內心真正萌生成為一名建筑師的念頭,正是始于那時。
1930年代的上海國際飯店曾被稱為“遠東第一高樓”,圖源:上海檔案信息網
1935年,貝聿銘前往美國留學。當時的上海正處于“大上海計劃”的熱潮之中,博物館的建設需求成為核心議題之一。貝聿銘在美國留學期間,也不忘持續關注此議題的動態,即使是在戰爭最白熱化的階段也不例外。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碩士論文中,他提交了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設計方案,有別于當時盛行的飛檐翹角式大屋頂設計,貝聿銘構思出一座扁平方正的混凝土結構,外覆大理石飾面。博物館展廳圍繞景色優美的庭院而建,使建筑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殷殷回應著上海的城市建設。
不僅如此,貝聿銘在職業生涯初期還參與過關于上海的另一重要項目,即上海華東大學的校園設計。這項計劃最初以服務彼時需要復興教育的社會需求,盡管項目最終未能建成,但它依稀折射出貝聿銘建筑觀的雛形,聯結著貝聿銘與上海這座城市不可磨滅的深厚感情。
展陳巧思:巴赫音樂與蘇州園林的交響重奏
本次展覽堪稱對貝聿銘建筑生涯的一次全面回溯,展覽的展陳設計更為觀者打開了全新的視角。貝聿銘尤其熱愛巴赫的音樂,他曾在采訪中說:“巴赫重復同一主題,但又包含無盡變化的可能,在形體、結構、顏色和空間上,音樂和建筑是融通的。”在本次展覽的展陳設計上,展陳設計師柯衛借鑒了巴赫的“復調”結構,展覽也以高低錯落、曲折有致的方式被“譜寫”出來,穿梭于展廳,觀眾可以從不同視角感受作品的韻律變化,遠觀而近取,如同在一場“建筑交響曲”中漫游。
展覽現場(攝影By 悲傷培根)
此外,展陳設計還以蘇州園林“借景”的手法,將光影巧妙貫穿在整場展覽的體驗之中。展廳內設置了形態各異的“取景框”,觀者站在框外可以看到層疊交錯的展品組合,宛如穿行于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扇扇門。高低有致、曲折有法和移步異景的設計巧思,也為觀眾提供了如同在園林中漫游的多重視角。
本次展陳還特別創新性地使用了“27度角”幾何元素,這種設計正巧呼應了貝聿銘建筑中常用的三角形幾何設計。展品在展廳中不拘一格、錯落有致,它們彼此交錯的展示形式也寓意著貝聿銘建筑人生中不同階段的碰撞和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將于4月2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而這一天恰是貝聿銘的誕辰。
展覽現場(攝影By 悲傷培根)“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覽時間為4月26日至7月27日,展覽地點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觀眾需購買門票參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