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海論壇2025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本次論壇以“創新的時代:科技、發展、治理”為題,吸引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智庫、高校、政府、企業、媒體等機構的500余名嘉賓、代表,圍繞人類共同挑戰展開對話交流,為亞洲乃至全球發展探索更具包容性、公平性的未來路徑。
上海市副市長解冬,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裘新與韓國SK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崔泰源(Chey Tae-won)先后致辭。開幕式由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主持。
解冬表示,當前世界格局加速演變,如何對全球治理提供可貴的確定性,成為我們必須思考和面對的時代問題。當前上海正按照中央的部署,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持續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加大基礎研究,持續釋放創新主體和人才的活力。上海致力打造合作交流的橋頭堡,將繼續加強上海論壇等高水平國際合作交流平臺的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創新,著力凝聚共識,增進了解,破解難題。
裘新代表復旦大學對各界人士給予上海論壇的支持表示感謝。他指出,當今世界,科技跨越發展,創新奔流涌動,然而地區沖突加劇、極端天氣多發、全球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難題依然存在。期待本屆論壇能構建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討論場域,通過跨越學科、跨越國別、跨越文明的建設性互動,為推動全球治理注入新動能,為全人類的共同未來提供智慧引領。今年是上海論壇創辦20周年,20年來上海論壇推動觀點碰撞、思想交織,逐漸成長為融匯全球學識的交流平臺。今年也是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誠摯邀請全球來賓到訪復旦,感受學校的過去與未來,增進了解和友誼。
崔泰源在視頻連線時表示,上海論壇的目的是跨越國界和學科的壁壘,搭建開放對話的平臺,這是我們的愿景,現在它也成為了開放的平臺。中國在企業工業技術整型和前沿科學技術高端攻堅,印證了國家層面的戰略對于創新驅動有著重要作用。在這同時,我們要追問自己,是否已準備好應對創新帶來的顛覆。進步應是包容可持續的,而不是加劇不平等。要超越功利的國內建構,轉向全球協作的治理框架。治理監管的步伐難以跟上技術發展的速度,如果沒有協作治理的架構,鴻溝會持續擴大,威脅經濟穩定、社會團結與國際安全,相信上海論壇會成為合作交流的起點。
聚焦核心議題,
多元主體共探全球發展路徑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Yukio Hatoyama),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裁軍事務高級代表金垣洙(Kim Won-soo),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幫辦、卡內基中國中心主任華自強(Rick Waters),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主任漢斯·克魯格(Hans Kluge),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榮譽院長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與觀察者網創始人及董事長李世默作主旨演講。該環節由韓國崔鐘賢學術院院長金裕錫(Kim Yoosuk)主持。
鳩山由紀夫指出,技術革新正以迅猛之勢重塑世界秩序。在此背景下,各國應攜手管控技術競爭。為防止技術博弈引發地緣沖突,建議在信息通訊領域構建國際標準,設立國際監督機構,以實現全球技術領域的和諧發展與穩定秩序。
金垣洙表示,世界正處于和平與危機的交叉路。目前我們面臨著生存危機的“完美風暴”、全球治理體系瓦解和全球領導力衰退等問題,因此,應當推動治理范式的轉型,包括從地方意識轉變為全球意識乃至行星意識,從“全球思考、地方行動”轉變為“地方思考、全球行動”,從增長型經濟轉向可持續型經濟。
華自強在演講中說,現在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比以往更加劇烈,出現了許多安全上的困境。全球貿易系統不平衡,體系無法維持,政策機制不斷瓦解。各國政府和人民面臨巨大挑戰,我們應以建設性思維看待風險。美中關系有很多深層結構性挑戰,但仍能看到未來發展的積極前景。兩國在多個領域有著天然的互補需求,保持密切溝通至關重要。雙方應以更多的靈活性,更務實地應對挑戰。
漢斯·克魯格的發言聚焦歐洲區未來的健康挑戰背景下的醫療數字化轉型進程。立足目前已有的信息技術在醫療系統的應用成果,歐洲未來將在司法、政策、監管方面繼續推進AI應用。歐洲的醫療數字化轉型是可實施的、可持續的且可復制的。各國需攜手并肩直面全球挑戰,強化醫療 AI 領域人才培養與儲備,協同推進創新性實驗項目,共同探索數字醫療新未來。面向未來,中國和歐洲可以合作共贏,推動全球健康。
邁克爾·萊維特從“智能”視角出發,將地球上的智能劃分為生物智能、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三個維度。他指出,年輕人的創新活力構成科學發現的重要驅動力,而跨學科合作則能產生指數級的研究回報——正如有性生殖中基因重組催生生物多樣性,跨學科協作也能激發突破性創新。基礎科學致力于探索未知,應用科學則在此基礎上發展,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李世默指出,我們處在歷史的交匯點上。21世紀存在逆全球化和再全球化兩股力量。再全球化的兩大動力分別是科技創新和全球南方。中國作為全球化一大推動者,逐漸從新技術的追趕者成為研發者,并且通過科技創新,在全球南方推進開放包容共享的繁榮。
本屆論壇于4月25日至27日舉行,設立科技、發展、治理三大分論壇板塊,下領15個分論壇,議題涵蓋“變革與轉型:國際合作與創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藩籬與未來路徑”“數智健康 金融科技”“超級智能機器、技術想象與人類未來”“中美關系的大趨勢與小周期”“應對全球挑戰的國際綠色金融體系建設:變革與轉型”“技術創新、經濟發展與全球治理”“抵御地緣政治風險深化中國-東盟科技創新合作”“技術與貿易之變:克服中歐關系中的單邊主義”“全球轉型與國家發展動力”“ESG與環境創新的企業實踐”“全球化和地方轉型語境中適老社會科技創新實踐:關于照護的挑戰與希望”“新質生產力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的全球治理與科技創新”“數字經濟下的勞動力市場變革:政策應對與未來展望”。
作為多元成果矩陣中的重要一環,復旦大學打造的《全球國家發展動力指數(2024)》《國際碳關稅機制的趨勢、影響及應對》《全球價值鏈變遷與中歐班列發展前景》《超級智能少數派》《數據跨境流動、個人信息保護與數字韌性建設》《從出海到融入:中國數字平臺全球化發展進程與成長路徑》《平臺出海與全球回響:當前中國數字企業海外發展的挑戰與應對》《中國式現代化與青年政治參與的形態嬗變》《長江漁文化資源分布特征、影響因素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等九本“復旦智庫報告”也將亮相本屆論壇。
上海論壇創立于2005年,由復旦大學和崔鐘賢學術院主辦、復旦發展研究院承辦。依托復旦大學的學科優勢,立足上海,輻射全球,上海論壇已發展成為國內外各界精英探討世界熱點問題、聚焦全球發展脈絡的平臺。上海論壇將始終以“關注亞洲、聚焦熱點、薈萃精英、推進互動、增強合作、謀求共識”為宗旨和初心,以“多元治理方案”探索全球挑戰的解題之道,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更多東方智慧。20年來,論壇注冊嘉賓累計12000余人,五成以上為境外嘉賓,覆蓋100多個國家與地區,來自政、產、學、研的各界嘉賓發表演講4500余次,論壇全球合作機構逾400家,出版物200余本,媒體原創報道3500余篇。論壇持續優化議題設置與會議模式,知名度與影響力持續提升,為構建國際交流、互鑒合作平臺提供創新范例。
供稿 | 復旦校融媒體中心
文字 | 謝蘊 李怡潔 薛晨宇 楊一
攝影 | 成釗
排版 | 單佳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