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六萬元,這就是你女兒的價格。"媒婆將紅色信封推到金哲洙面前,眼中閃爍著算計的光芒。
在東北邊陲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十七歲的金美蘭站在家門口,淚水模糊了視線。
為了替病重的父親籌集醫藥費,她不得不放棄大學夢想,遠嫁到陌生的遼寧丹東。
"美蘭,無論走到哪里,這永遠是你的家。"母親樸素賢緊握女兒的手,聲音顫抖。
"媽,我很快就會回來看你們的,我保證。"美蘭哽咽著回答。
十六年后,已成為餐飲女老板的美蘭接到弟弟的電話,父親病危。
她的丈夫李正勛出人意料地遞給她一個鼓鼓的信封。
"六萬塊,帶回去給你爸治病吧。"
當美蘭踏上歸途,她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一個陌生的家園。
村口的老槐樹依然挺立,但曾經熟悉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01
延邊的早春寒意猶存,金美蘭站在村口的老槐樹下,緊了緊身上單薄的棉襖。
眼前拉著行李的黑色轎車將載她前往一個陌生的世界,她的心怦怦直跳,既是緊張,也是不舍。
"美蘭,在車上多穿點,別著涼了。"金美蘭的母親樸素賢拉著女兒的手,眼睛里泛著淚光,聲音微微發顫。
十七歲的金美蘭低著頭,不敢看母親的眼睛,怕自己會忍不住哭出來。
她知道母親有多不舍,但為了這個家,她別無選擇。
"媽,我沒事的,到了遼寧,我會好好的。"美蘭勉強擠出一個笑容。
不遠處,她年邁的父親金哲洙靠在弟弟的攙扶下,正在與前來接親的李家媒人低聲交談。
父親蒼白的臉色和顫抖的雙手讓美蘭心頭一陣刺痛。
就是為了給父親治病,家里才欠下了巨額債務,也正是為了這筆債,她才不得不接受這門遠嫁的婚事。
"六萬塊錢,全部給你們帶來了。"媒人王阿姨從包里掏出一疊紅色信封,遞給了金哲洙,"李家守信用,彩禮一分不少。"
金哲洙接過信封,手微微顫抖:"謝謝李家看得起我們家美蘭,你們放心,我女兒聰明能干,一定能做個好媳婦。"
美蘭站在一旁,心如刀絞,六萬元,這就是她十七年生命的價格。
她知道這筆錢對家里意味著什么,父親可以去大醫院治病,弟弟們可以繼續上學,欠村里的債也能還清一部分。
她不能后悔,也沒有資格后悔。
"姐,你一定要常回來啊。"十三歲的弟弟金民浩拉著她的衣角,眼睛紅紅的。
美蘭揉了揉弟弟的頭發:"當然,等我安頓好就回來看你們。你要好好讀書,別辜負爸媽的期望。"
"時間不早了,我們得趕路了。"媒人看了看手表,催促道。
最后的告別來得匆忙而痛苦。
美蘭深深地擁抱了每一個家人,把他們的溫度和氣息刻進記憶深處。
當她坐進陌生的轎車,透過后窗看著家人越來越小的身影時,淚水終于決堤。
"別哭了,孩子。"副駕駛座上的媒人遞來一張紙巾。
"李家條件好,你丈夫人也不錯,比在家里強多了。"
美蘭默默擦拭眼淚,心里明白這不過是場交易。
她從沒見過未來的丈夫李正勛,只知道他比她大十歲,在遼寧丹東一家機械廠做技術主管。
媒人說他家境殷實,是個可靠的人家。
但這些對十七歲的美蘭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
車子駛過熟悉的村莊,穿過她每天上學經過的小路,最后匯入通往省際公路的干道。
美蘭趴在車窗上,貪婪地記錄著家鄉的每一處景色:學校門口的那棵老松樹,村口的小溪,遠處起伏的山巒。
她在心中默默發誓:我一定會回來的,一定會。
可她不知道的是,這一別,竟是十六年。
02
丹東的春天比延邊稍暖,空氣中飄散著櫻花的香氣。
但對于剛剛抵達的金美蘭來說,這座陌生的城市沒有絲毫溫暖可言。
李家在丹東郊區的一個小區里,是一棟很普通的樓房。
當車子停在樓下時,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已經站在那里等候。
他穿著整潔的襯衫和西褲,頭發打理得一絲不茍,臉上的表情嚴肅中帶著幾分局促。
"這是你丈夫,李正勛。"媒人向美蘭介紹道。
美蘭怯生生地點點頭,不敢抬頭直視這個即將與自己共度一生的男人。
李正勛走上前來,想要接過她的行李,卻在即將碰觸到她的手時收了回去,只是僵硬地說了句:"你來了。"
上樓的過程中,美蘭的心跳加快了。
她不知道等待她的將是怎樣的家庭,怎樣的婚姻。
推開門的那一刻,一位頭發花白的婦人站在玄關,上下打量著她。
"媽,這是美蘭。"李正勛簡短地介紹道。
李母的目光從美蘭的臉上掃到腳下,最后定格在她樸素的衣著上,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嫌棄。
"長得倒是清秀,就是看起來手無縛雞之力。家務活能干得了嗎?"
美蘭感到一陣羞辱,但她強迫自己微笑:"阿姨好,我在家里都是幫著媽媽做家務的,煮飯洗衣都沒問題。"
李母哼了一聲:"叫什么阿姨,叫媽。既然嫁到我們家了,就得守我們家的規矩。"
"是...媽。"美蘭低聲應道。
接下來的日子如美蘭所料,并不輕松。
李家雖然條件不錯,但李母對這個"買來的媳婦"要求極為嚴格。
每天天不亮,美蘭就得起床準備全家的早餐,然后打掃房子,洗衣服,準備午飯和晚飯。
晚上還要給李正勛準備洗澡水,整理衣物。
李正勛本人倒是沒有苛待她,但也很少與她交流。
每天早出晚歸,即使在家也是沉默寡言。
美蘭曾試圖找話題與他聊天,問他工作上的事,或者講述自己的家鄉,但得到的大多是簡短的回應。
久而久之,她也不再嘗試。
新婚之夜就像一場例行公事,沒有溫情,沒有浪漫,只有義務的履行。
事后,李正勛背對著她睡去,留下美蘭一個人無聲地流淚。
她想家,想媽媽的懷抱,想爸爸慈愛的目光,想弟弟們的打鬧聲。
但她知道,這些都已經離她很遠了。
結婚一個月后,美蘭第一次提出想給家里打個電話。
李母不情愿地允許了,但全程站在一旁監聽。
"媽,我很好,您別擔心。"美蘭強忍著淚水,努力讓聲音聽起來愉快。
"真的嗎?他們對你好嗎?"樸素賢關切的聲音從電話那頭傳來。
"嗯,很好。"美蘭撒了謊,"家里怎么樣?爸爸的病好些了嗎?"
"好多了,用你的彩禮錢做了手術,醫生說恢復得不錯。你什么時候回來看看?"
這個問題讓美蘭噎住了。她看了一眼站在旁邊的李母,后者正冷冷地注視著她。
"等...等有時間吧。"美蘭含糊地回答,"我先掛了,下次再聊。"
掛斷電話后,李母意味深長地說:"女孩子嫁出去就是潑出去的水,別整天惦記著娘家。你現在是我們李家的人了,記住這一點。"
美蘭點點頭,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她開始明白,自己的新生活將比想象中更加艱難。
03
婚后第二年,美蘭生下了兒子李俊浩。
分娩的痛苦讓年輕的她幾乎崩潰,但當護士把小小的嬰兒放在她懷里時,美蘭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愛涌上心頭。
這個小生命是她在這個陌生家庭中唯一的寄托。
有了孫子后,李母對美蘭的態度稍有緩和,但對她回娘家的要求依然采取拖延戰術。
每當美蘭提起想回延邊看看家人時,總會被以"孩子太小"、"路途遙遠"、"家里離不開人"等理由搪塞過去。
李正勛對此也不置可否,只是沉默以對。
美蘭曾經不理解他的冷漠,直到有一天,她無意中聽到公婆的對話。
"兒子,你得看緊點媳婦,別讓她總想著回娘家。"李父嚴肅地說。
"我知道,爸。"李正勛的聲音聽起來有些疲憊,"但她畢竟還年輕,想家人也正常。"
"正常?"李母插嘴道,"你忘了我們花了多少錢才把她娶回來?要是讓她經常回去,萬一她不想回來了怎么辦?那些山溝溝里出來的姑娘,誰知道心里打什么主意。"
"媽,美蘭不是那種人..."
"你懂什么!"李母打斷他,"聽我的,管住她就對了。這年頭,花了錢的媳婦都敢跑,何況我們家給了那么多彩禮。"
聽到這些話,美蘭心如刀絞。
原來在他們眼中,自己只是一件買來的商品,一個需要看管的財產。
她一直希望通過努力和付出獲得家人的認可,但現在看來,這個"家"可能永遠不會真正接納她。
2013年,一場意外的變故打破了家庭的平靜。
李正勛工作的機械廠因經營不善宣布破產,他失去了工作。
家庭收入驟減,李父又因病需要長期治療,家里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
面對這樣的困境,美蘭想起小時候跟母親學做的朝鮮族美食,決定試著做點小生意。
"我想在小區門口擺個小攤,賣些泡菜和朝鮮族小吃。"美蘭向家人提議。
"賣小吃?成何體統!"李母一口反對,"讓別人知道我們家到了要靠擺攤為生的地步,多丟人。"
美蘭沒有退縮:"媽,現在不是考慮面子的時候。家里需要收入,爸爸的藥錢一天都等不得。"
出乎意料的是,一直沉默的李正勛站了出來:"讓她試試吧,總比坐吃山空好。"
就這樣,美蘭開始了她的創業之路。
一開始,她只在小區門口擺一個簡陋的小攤,賣自制的辣白菜、朝鮮冷面和打糕。
因為口味正宗,價格實惠,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回頭客。
三個月后,她攢夠錢在附近的美食街租了個小鋪面,正式開了家朝鮮族小吃店。
李正勛雖然失業在家,但開始幫著美蘭一起打理小店。
他負責采購和后勤,美蘭負責烹飪和接待。
兩人第一次有了共同的目標,關系也開始緩和。
李正勛驚訝地發現,這個年輕的妻子不僅勤勞能干,還有著驚人的商業頭腦。
五年后,美蘭的小店已經發展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朝鮮族餐廳,還在城區開了兩家分店。
家里的經濟狀況徹底好轉,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在市中心買了套新房。
美蘭也從當初那個怯生生的小媳婦,成長為自信獨立的女強人。
可是事業的成功并沒有解決美蘭心中最深的渴望,回家看看。
每當提起這個話題,李家總會找各種借口拒絕。
最讓美蘭心痛的是,她與娘家的聯系越來越少。
父母的電話經常打不通,寄回去的錢和禮物也不知道是否收到。
她開始懷疑,家人是否已經忘記了她這個遠嫁的女兒。
2020年,疫情爆發,全國實施嚴格的交通管制,美蘭回家的計劃再次被迫擱置。
那年春節,她獨自一人在店里的后廚默默落淚。
她已經三十三歲了,卻已經十三年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們。
04
2024年春天,一個意外的電話徹底改變了美蘭的生活軌跡。
那天,她正在餐廳廚房研發新菜品,手機突然響起一個陌生的號碼。
"喂,請問是金美蘭嗎?"電話那頭傳來一個似曾相識卻又陌生的男聲。
"是我,您是?"
"姐,是我,民浩啊!"
聽到這個名字,美蘭的手一抖,差點把手機掉在地上。
十六年了,她的小弟弟已經從當年那個瘦小的少年長大成人,連聲音都變得如此陌生。
"民浩?真的是你嗎?"美蘭的聲音顫抖著,眼淚瞬間盈滿眼眶。
"是我,姐。"民浩的聲音也哽咽起來,"找你找了好久,總算聯系上了。"
原來,這些年美蘭寄回家的信件和錢大多被李母截留,家人和她一樣,都以為對方已經忘記了自己。
直到最近,民浩在社交媒體上意外看到了美蘭餐廳的照片,才通過各種關系找到了她的聯系方式。
"姐,爸病得很重,醫生說需要做手術,但要花很多錢..."民浩聲音低沉。
"我不是來找你要錢的,只是...爸一直念叨著想見你一面。"
這句話像一把鋒利的刀,直刺美蘭的心臟。
她的父親,那個在她記憶中高大堅強的男人,現在正躺在病床上,可能隨時會離開人世,而她,作為女兒,卻十六年未曾探望。
"我馬上回去!"美蘭斬釘截鐵地說,"你把醫院地址給我,我明天就動身。"
掛斷電話后,美蘭立刻回家收拾行李。
當她把回家的決定告訴家人時,遭到了李母猛烈的反對。
"這個時候回去?店里這么忙,誰來管?"李母氣憤地質問。
"店里有經理,可以暫時代我管理一段時間。"美蘭平靜地回答,"爸爸病危,我必須回去看他。"
"哼,離開這么多年,突然想起來要盡孝了?誰知道是不是借口!"李母冷笑道,"我看你是想跑,想甩掉這個家!"
美蘭這些年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唯唯諾諾的小媳婦,她直視著李母:"媽,我嫁到李家十六年,從來沒有辜負過這個家。我做過的貢獻,您心里清楚。現在我只想回去看看我生病的父親,這有什么不對?"
就在爭執即將升級的時候,李正勛突然站了出來:"夠了!讓她回去吧。"
這句話讓所有人都愣住了。
多年來,李正勛在家庭矛盾中總是保持沉默,很少直接反對父母的意見。
"兒子,你..."李母一臉不可置信。
"媽,美蘭說得對。她為這個家付出了這么多,現在她父親病危,作為兒女,回去看看是應該的。"李正勛罕見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
"我會和她一起去。"
這句話更是讓美蘭吃驚。
十六年來,丈夫第一次明確地站在她這邊,甚至愿意陪她一起回去。
當晚,當所有人都睡下后,李正勛來到房間,他手里拿著一個鼓鼓的信封。
"給你。"他把信封遞給美蘭,"里面有六萬塊錢,正好是當年娶你的彩禮錢。"
美蘭接過信封,不解地看著丈夫。
李正勛罕見地流露出愧疚的表情:"這些年,是我對不起你。我知道媽攔截了你的信件和匯款,但我沒有勇氣阻止。我太懦弱了,沒能保護好你和你的感受。"
美蘭從未見過丈夫如此坦率地表達情感,一時不知如何回應。
"這錢,你可以當作是我對你的補償,也可以用來給你父親治病。"李正勛繼續說道。
"明天我陪你一起回延邊,見見你的家人。十六年了,是時候讓兩家人好好見面了。"
那一刻,美蘭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溫暖。
05
第二天清晨,美蘭和李正勛踏上了歸途,這是美蘭十六年來第一次踏上回家的路,心情既緊張又期待。
一路上,美蘭望著窗外飛速后退的景色,回憶起十六年前離家時的場景。
那時她只有十七歲,懵懵懂懂地被送到一個陌生的家庭,心中充滿了不安。
而現在的她已是三十三歲的成熟女性,擁有自己的事業和經濟獨立,卻依然為即將面對的家人而忐忑不安。
"在想什么?"李正勛難得主動搭話,打破了車內的沉默。
"我在想,家里會變成什么樣子。"美蘭輕聲回答,"十六年了,一切都會不一樣了吧。"
李正勛沉默了一會,然后說:"你知道嗎,這些年我一直很羨慕你有一個真正關心你的家庭。"
美蘭驚訝地看著丈夫,這是他第一次談論自己的感受。
"我父母太傳統了,在他們眼里,婚姻就是一場交易,感情是奢侈品。"李正勛苦笑著說。
"我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不知道怎么表達感情,也不敢違抗父母的意志。直到看到你為家里拼搏的樣子,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愛和責任。"
這番坦白讓美蘭看到了丈夫不為人知的一面。
或許,他們之間的隔閡不完全是李正勛的冷漠造成的,而是兩個人都被困在傳統的牢籠中,無法真實地表達自己。
到達延邊已是黃昏時分。美蘭的家鄉變化很大,但村口那棵老槐樹依然挺立,像是在迎接她的歸來。
"姐!"一個高大的男子站在村口,向他們揮手。
美蘭差點認不出這是自己的弟弟民浩,當年那個跟在她身后的瘦小男孩,如今已經長成了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兄妹相見,民浩緊緊抱住許久未見的姐姐,哽咽著說:"姐,你終于回來了,爸和媽一直在等你。"
趕到醫院時,美蘭的心幾乎要跳出胸膛。
推開病房門,她看到一個憔悴的老人躺在病床上,那是她的父親金哲洙。
十六年的時間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跡,曾經挺拔的身軀已經佝僂,濃密的黑發已經全白。
"爸..."美蘭輕喚一聲,淚如雨下。
病床上的老人艱難地轉過頭,渾濁的眼睛突然亮了起來:"美蘭?是美蘭嗎?"
"是我,爸,是我回來了。"美蘭撲到床前,緊緊握住父親的手。
"我的女兒...我的好女兒終于回來了..."金哲洙老淚縱橫,聲音顫抖,"我以為這輩子再也見不到你了..."
就在這時,病房門再次被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