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鏡子。”貝聿銘曾說。4月25日,作為“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重點項目之一,“貝聿銘: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覽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這也是著名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在中國內地的首個全面回顧展。
本次展覽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香港M+博物館聯合主辦。此前,該展曾于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由M+主辦并于香港首展。
展覽現場
作為上世紀至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在中國家喻戶曉。1983年,貝聿銘獲普利茲克獎,這也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建筑類獎項。從業七十年間,貝聿銘主持的建筑項目橫跨遼闊地域,廣受矚目,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盧浮宮現代化改造計劃、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地標性項目,奠定了貝聿銘在建筑史與當代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展覽呈現逾400件展品,包含來自機構或私人收藏的繪圖手稿、建筑模型、攝影、影像及文獻資料,其中不少展品首次在中國內地公開亮相。
展覽分為六大主題,近距離探索貝聿銘的生活和工作。這些主題不但充分展示貝聿銘獨特的建筑手法,更將其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跡交相對照,顯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其中,“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板塊展示貝聿銘成長和修讀建筑學的經歷,為他日后能夠揮灑自如地融會不同文化、結合傳統與現代,奠定堅實的基礎。“地產和城市再開發”揭示貝聿銘任職于紐約房地產商韋伯奈普公司這段鮮為人知的事業經歷,以及1960年代他在美國及后來在美國以外地區,參與的綜合用途規劃、住宅和都市活化項目。“藝術與公共建筑”聚焦貝聿銘設計的博物館,以及他與亨利?摩爾和趙無極等藝術家的緊密合作。“權力、政治與贊助者”揭示貝聿銘如何憑借其精湛的建筑技藝和解決問題的高明方式,以及對客戶需求的敏銳體察,在許多重要的委約項目中成為客戶信賴的合作伙伴。“材料與結構創新”展示了貝聿銘及其團隊在采用材料和施工方法上持續地推陳出新,尤其是對混凝土、石料、玻璃和鋼材的運用。“以設計重釋歷史”探討貝聿銘將文化和歷史建筑原型去蕪存菁,從中獲得滿足現代需要的形式與空間策略。
展覽現場
建筑師柯衛(James Wei Ke)擔任“人生如建筑”上海站的展覽設計。在提煉貝聿銘最具代表性的空間與形式元素之余,他側重于將這些內容重新“譜曲”,并以“復調”形式,高低有致、曲折有法地呈現于PSA展廳,為觀者提供一種近似中國園林的多重視角。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表示:“‘貝聿銘:人生如建筑’是M?繼‘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后第二個由本館策展并展開全球巡回的特別展覽。展覽籌備歷時七年,凝聚豐富的研究成果和深刻的洞察,體現了M+卓越的策展能力與視野。我們很高興能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合作,將此回顧展帶給中國內地更廣大的觀眾。”
展覽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在上海的展覽將重訪貝聿銘建筑生涯的起點——上海。他曾在這方土地上學習與成長。1927年,10歲的貝聿銘隨家人從香港來到上海,先后就讀于上海青年會中學和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這段經歷成為年輕的貝聿銘接觸現代建筑的契機。彼時,貝聿銘時常往返蘇州、上海,穿梭于具有特定歷史和文化的江南庭園建筑與國際大都會現代景觀之間。這些早年的多元文化空間體驗為他帶來啟發,給他未來致力于跨文化和現代環境中探索和演繹地方性和歷史原型打下基礎。
“貝聿銘在中國度過其成長歲月,并在中國開展了多個建筑項目。展覽除了介紹貝聿銘的生平及其重大貢獻,還揭示了他非凡一生中被忽略的重要一面。”華安雅說。
PSA館長龔彥認為:“貝聿銘的建筑誕生在流動的文化中。疏離沒有淪為鄉愁,反而助力他以自己的方式應對生活和客戶需求。謙遜、務實、睿智、給予,是他的人生色彩,也是他建筑的文化底色。”
展期內還將舉辦一系列講座。開幕當天的圓桌討論《反思、偏見、實踐:貝聿銘與中國》,由展覽聯合策展人兼M+設計及建筑策展人王蕾主持,邀請包括丁沃沃、黃文菁、劉克成、柳亦春、林兵、柯衛六位嘉賓,圍繞貝聿銘的建筑作品或方法論等具體議題表達見解。
作為PSA和M+簽署合作意向書后的首個共同項目,本次展覽亦是“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重點節目。M+和PSA將于6月19日共同主辦一場公共講座,邀請貝聿銘之子、貝聿銘建筑師事務所合伙人兼創始人、建筑師貝禮中和藝術家徐冰展開對話。講座將深入探討貝聿銘對其同時代藝術的興趣、他所接觸到的藝術實踐,以及他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與藝術家展開的合作。
展覽將展至7月27日。
原標題:《貝聿銘中國內地首個全面回顧展開幕,重訪貝聿銘建筑生涯起點上海》
題圖來源:賴鑫琳攝 圖片來源:賴鑫琳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君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