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筼筜(yún dāng)湖,這個曾被戲稱“名字自帶加密功能”的城市內湖,近日因一條短視頻破圈走紅。
4月22日,生態環境部政務新媒體開啟“‘兩山’回響”精品短視頻展播活動,首期播出的便是廈門選送的視頻——《筼筜湖是個什么湖》。“適合躺平”的湖、“E人、I魚”“偷感很重”的螃蟹等,充滿網感的詞背后也展現了筼筜湖的現如今的多樣物種。不少網友稱視頻有趣,很想去。
值得一提的是,從生僻字到生態名片,從“廈門瘡疤”到國際典范,筼筜湖的“出圈”絕非偶然,在筼筜湖的背后還有一段長達30余年的生態環境治理故事。
《筼筜湖是個什么湖》視頻截圖。
從“生僻字”到“生態名片”:筼筜湖如何引爆網絡?
近日,廈門筼筜湖因一條短視頻意外“出圈”。視頻中,碧波蕩漾的湖水、翩躚的白鷺與城市天際線交相輝映,而“筼筜”(yún dāng)這一生僻名字更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不少觀眾第一次見到“筼筜”二字時無法正確發音,甚至有網友調侃,這名字自帶加密功能!
南都注意到,在這條短視頻中,展現了筼筜湖“從污水橫流到清澈碧綠”,通過對比20世紀80年代的黑臭水體與如今的清澈湖景,直觀展現了筼筜湖的蛻變。有網友留言稱,“只因久久為功,才有美麗筼筜湖”。
與以往的政務短視頻不同,《筼筜湖是個什么湖》這一短視頻用詞詼諧有趣,“E人、I魚”“偷感很重”的螃蟹等,這些充滿網感的詞背后展現了筼筜湖的現如今的多樣物種。不少網友紛紛稱視頻有趣。更有網友戲稱,(短視頻)交給00后做了。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為了讓“腦洞”開得更大,創作團隊將網絡“熱梗”與筼筜湖生態美景有機融合,用“I人E人”等熱詞,串聯出漫游碧水的小魚、翩翩飛舞的白鷺、休閑健身的市民等元素,讓人們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又心生向往。
在視頻的評論區,南都也注意到,有不少網友表達了對筼筜湖的向往,有網友稱:看著風景真是不錯,是個休閑游玩的好去處!
廈門筼筜湖、白鷺洲公園及周邊城市景觀(無人機全景照片)。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從“廈門瘡疤”到國際典范:筼筜湖治理的硬核經驗
筼筜湖的“出圈”絕非偶然,其背后是長達30余年的系統性生態修復工程。2025年大阪世博會上,筼筜湖作為中國生態治理的典型案例亮相,向世界展示了“污染治理+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1988年,廈門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成為治理的核心框架。
據介紹,當時依法關停、搬遷污染企業,建設廈門第一座污水處理廠,止斷污染源。此外,清淤處理后筑岸,堆起湖心島,修筑生態駁岸,種植紅樹林,進行生態修復探索和實踐。
為搞活水體,筼筜湖以“晴天污水不入湖,改善水動力,提升水生態系統和城市活力”為目標,建設閘門和外導流堤,利用外海潮汐納潮入湖,鋪設污水截留管,建成排洪泵站、海水輸送管,實施流域范圍內雨污分流,開展常態清淤。
一艘環衛船行駛在廈門筼筜湖湖面上(無人機照片)。曾經的“臭水湖”已變為碧波蕩漾、白鷺翱翔、繁花似錦的“城市綠肺”和“城市會客廳”。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在一系列治理數據下也見證了筼筜湖的生態重生。數據顯示,筼筜湖水體無機氮濃度從1985年的16.90毫克/升降至2022年的0.48毫克/升。總庫容可達380萬立方米,提高了水體流動性,雨季行洪功能增強。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累計發現鳥類95種、浮游動植物近200種,出現中國鱟、粗皮鲀、栗喉蜂虎、田鹀等珍稀保護動物。
筼筜湖治理不僅獲評中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更于2021年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5生態修復典范。此外,近期筼筜湖生態恢復案例還亮相了大阪世博會。不僅如此,其還被正式編入人教版全國高中生物教材教師用書。
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黃凌風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能寫入高中教材和高考試題的內容,往往具備顯著的社會效益或科學價值。筼筜湖綜合治理具有典型示范性,堪稱我國生態修復領域的典型案例。
采寫:南都記者王瑋 發自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