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杭州4月25日電 (記者 曾玥)“我們同中國的文化合作正處于歷史最佳時刻。”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埃內斯托·奧托內在華出席活動時如是評價。
4月23日至25日,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辦,奧托內在論壇期間接受中新社等媒體采訪。
隨著去年“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三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數量達到59項,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包括15項世界自然遺產和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中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資源,高度重視對自然與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奧托內表示,中國在遺產保護方面發揮著引領作用,不僅向世界開放分享遺產保護的豐富經驗,而且通過交流互鑒吸收各地優秀做法,形成豐碩成果。
本屆論壇,數字技術的應用和挑戰成為中外文博專家的關注重點。在奧托內看來,技術賦能為博物館多元敘事注入更多可能。
“新興技術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為博物館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機遇,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他舉例稱,過去籌建一座博物館需要數年時間開展文物清點、記錄、歸檔等工作,如今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將極大節省過程中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但技術并非萬能。”奧托內強調,盡管新技術可以極大提升工作效率,但仍無法替代人在文化遺產領域的創造價值,技術須用于人、服務于社會。
曾任博物館館長的經歷使他觀察到,博物館能為周邊缺乏文化設施的居民提供學習、分享與聚會的空間,其角色如同“放學后的課堂”。
奧托內進一步指出,博物館的角色轉變不僅體現在傳統教育的“破壁”延伸,還在于充當記憶的錨點、對話的空間、社會凝聚力的引擎,講述人類的歷史來路、發展愿景和價值追求,為推動構建更加團結、和諧的社會帶來希望。
“在交流中攜手合作,遠比孤軍作戰的成果多得多。”閉幕式上,面對來自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館長、專家及相關機構代表,奧托內重申“多邊主義是原則,不是選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