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解夏
編輯 |韓成功
今年2月,一紙“136號文”震動儲能行業。一夜間,儲能市場競爭從“卷價格”轉向“卷價值”,“價值回歸”成為行業發展關鍵詞。
一位從業者對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感嘆道,“136號文”撕開了行業的遮羞布,對業主來說,不能賺錢的儲能就是一堆“廢鐵”。
遠景高級副總裁、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認為,136號文將推動儲能回歸商業本質,通過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獲取收益,收益多少要靠儲能的“真本事”。
136號文明確了新能源全面入市,上網電價由市場交易形成,要獲取更多交易收益,需要穿越實時電價波動風險。更懂交易的儲能,正在走向市場中央。
對遠景儲能來說,這是一個期待已久的時刻。
“儲能的本質是交易,會交易的儲能代表未來。”2020年,遠景推出了軟硬件一體的第一代智慧交易型儲能解決方案,此后通過提高電芯和系統的能量密度,將電芯和系統容量做大,持續降低度電成本;同時不斷累積發用電數據、優化智能算法,提高度電收益。
近日,遠景儲能在ESIE上發布的全球首款智能體儲能系統EN8Pro,已經是第四代智慧交易型儲能解決方案。
曾經,儲能參與交易還只是“未來”,直到2022年,《“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發布,才首次明確儲能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可以參與交易了。
如今,隨著136號文發布,未來已來。
市場突變,儲能價值回歸
強制配儲是為了解決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消納難題,降低新能源對電網的沖擊。然而,強制配儲也導致了儲能市場跑偏,造成一系列扭曲、變形:例如出現了“一配了之、配而不用”的亂象;推高項目投資總成本、拉低項目收益率;部分低價中標項目選用低價低質儲能設備,埋下安全隱患;發電側儲能缺乏市場化收益渠道,導致經濟效益低下……
在沒有市場化收益渠道的情況下,儲能項目很難盈利,投資商關注的還是盡量降低儲能系統的成本,這必然帶來“劣幣驅逐良幣”。
今年開始,儲能市場大“變天”,終于向著價值回歸的正確方向邁進。
“136號文”給新能源強制配儲按下暫停鍵,儲能產業由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這推動儲能產業趨勢發生三大深刻變化:
首先,儲能項目的價值實現模式變了。
強制配儲退出后,過去依賴補貼和行政指令的商業模式終結,儲能需要通過電力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調峰調頻)、容量補償等市場化交易實現盈利。
“新能源全面入市后,儲能可以通過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和為電網提供輔助服務等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幫助投資商實現盈利。”田慶軍說。
這意味著,未來儲能電站投資的關鍵指標,不再只是關注儲能系統的成本,更要考慮儲能的收益能力。
其次,投資方將更趨謹慎。面對一個全面市場化、充分競爭的市場,新能源項目投資方對配儲經濟性的評估更謹慎,若儲能度電成本高于現貨市場套利收益,很有可能直接由“配儲”轉變為“棄儲”。
此外,企業必須通過技術優勢、商業模式創新和成本控制提升自身競爭力,依賴政策紅利獲取訂單的路子再也走不通了。這將倒逼儲能企業從“低價競標”轉向“價值創造”,亦對儲能系統的獨立市場化交易提出更高要求。
“電力市場是照妖鏡,儲能產品好不好,通過電力現貨市場一檢驗馬上就會知道。”田慶軍說道。
軟硬件協同才能提升交易,交易決定收益
市場劇變后,儲能開發商最關心的問題只有兩個:怎么把度電成本做到最低?怎么把儲能收益做到最高?
因此,如何把交易做得更好,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直接決定了儲能廠商能否拿到通往新紀元的船票。
遠景為客戶提供的解題思路是,通過硬件與軟件協同作戰,將度電成本降到最低,將儲能產品價值做到最大。
“軟硬件的協同,是儲能在電力市場獲利的真正競爭力。”田慶軍認為,軟件需要硬件支撐,硬件也需要軟件提升效率,因此好的交易型儲能一定是軟硬件真正融合。
在硬件層面,遠景智能體儲能EN 8 Pro的硬件底座是標準20尺集裝箱8MWh儲能系統,搭載遠景動力700Ah+儲能專用電芯,是全球最大容量的儲能系統。
由于電芯變大,電芯內部結構件簡化,單位容量電芯的成本進一步降低;單個集裝箱容量更大,整站的占地面積和連接線纜也會大幅減少,降低儲能電站的投資成本;另外,相比5MWh系統,EN 8 Pro的電芯數量減少了60%,更少的電芯也更容易保持一致性,可以提高容量利用率、增加放電量。
根據測算,EN 8 Pro相比行業內主流的標準20尺集裝箱5MWh系統,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可以降低40%。
田慶軍認為,未來電力交易市場上,會逐漸擺脫對人的依賴,智能將占據主導地位。就像自動駕駛一樣,通過超越人類能力的智能體,對風光預測、對電力用戶、對市場進行綜合判斷,進行自主交易。
傳統的儲能交易主要依賴人工經驗制定充放電策略: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功率預測受制于氣象數據精度不足;負荷預測準確率也普遍偏低;場站級、省級電網數據成為孤島。因此,傳統儲能充放電策略與市場實際需求錯配,難以捕捉峰谷價差,無法適應適時變動的電力現貨市場高頻交易需求。
針對以上痛點,EN 8 Pro搭載了交易智能體,內置了多個專用AI大模型,通過大模型矩陣,自動整合氣象數據、市場信息、電價曲線、負荷預測等,實現峰谷電價精準預測。
具體而言,遠景專用AI氣象大模型,比傳統氣象源預測精度提高30%;基于高精度氣象預測,提高新能源功率預測準確率;在用電端,基于AI負荷預測大模型,負荷預測準確率高達97%-99%;在消納預測上,綜合功率及負荷預測等,融合場站級、省級多源信息,15分鐘限電預測準確率達到80%,可實現日前/實時節點電價預測準確率超90%,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5%。
在高精度電價預測的基礎上,遠景交易智能體還可以結合實時設備狀態信息、各地市場規則,自生成交易策略,完成自動申報及控制閉環,還可以自動復盤分析,對比預期和實際結果,識別改進機會,自主優化未來交易策略。
“軟硬件融合的高度智能將主導儲能參與交易。”田慶軍表示,儲能正在成為新型電力系統中的智能體,通過大數據、大模型來連接軟件和硬件,自生成、自進化交易策略。“全自動、全智能的交易將成為儲能參與市場交易的主流形態。”
目前,遠景交易智能體已經應用在山東、安徽、內蒙等電力現貨開通的地區,經過了項目實例驗證,相比人工交易模式,綜合可以提高收益15%-20%。
如何鍛造出超強交易能力?
過去,大多數儲能設備的軟件、硬件等環節各自為政,如同20年前的手機一樣,需要手動查天氣、撥號打電話。而遠景智能體儲能系統,更像一臺AI手機,不僅可以預測天氣信息,還能根據天氣變化和用電變化進行實時調整和自主交易,讓儲能成為自主決策的節點,重構了儲能市場化交易的價值范式。
儲能市場化交易是一場零和博弈的游戲,交易參與方一定是從別人嘴里搶“肉”吃,誰的交易能力更強,誰就能搶到更多的“肉”。
遠景儲能是如何鍛造出超強的交易能力的?這源于遠景的技術基因與超前布局。
作為少數掌握電芯設計、系統集成、智能算法全鏈條技術的企業,遠景避免了因多供應商協調帶來的額外成本與兼容性問題,將軟硬件融合度做到最佳,極大提升交易能力,實現儲能設備的價值最大化。
此外,遠景還是中國最早提出“軟件定義能源”的公司,并相信軟件才是重新架構未來可再生能源時代的真正“黏合劑”。
“當儲能真正回歸到市場價值時,商業模式會強依賴于交易能力。”田慶軍表示,這里的“交易”指的不是簡單的充放電和買賣電,其底層邏輯是軟硬件協同,以大數據、大模型作為連接和紐帶的高度智能體。
據華夏能源網了解,遠景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積累了十余年的經驗,涵蓋人才、能力、數據等多個維度。
遠景自主開發的EnOS智能物聯操作系統,在全球連接和管理超過3.24億臺智能設備和788GW的能源資產;在國內,三分之二的風電資產、二分之一的集中式光伏資產正在應用EnOS操作系統進行整體或部分管理。
這些短時間內難以獲得的經驗和數據積累,以及長期過硬的硬件制造能力和對軟件技術的前瞻布局,構建起遠景儲能的護城河;這也讓遠景儲能率先打通軟件與硬件,找到交易的最優解。
近日,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了2024年度中國儲能企業系列榜單,遠景儲能再度進階,位列中國儲能系統集成商出貨量國內市場第三、全球市場第三。但隨著136號文發布,儲能進入交易時代,這一市場地位只是遠景儲能新的起點。
“136號文對儲能是重大利好。儲能行業將走向良性可持續發展。”田慶軍表示,更安全、更可靠、更智能、更經濟、更賺錢的儲能將成為行業發展方向,也將賦能新型電力系統、新型能源體系真正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