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現場
4月24日,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電影資料館聯合主辦,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電影評論》雜志社承辦,中國電影評論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北京電影家協會協辦的“青年影評人論壇——破與立:智能時代的電影創作與評論變革”在郎園Station準點劇場舉辦。
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秘書長彭司海,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館長(副主任)薛寧,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電影評論》主編陳剛出席并致辭。參加論壇的嘉賓有,影評人陳黛曦,編劇葛瑞,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沙丹,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導演張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左衡。本場論壇由專欄作家、影評人周黎明主持。
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秘書長彭司海
彭司海在致辭中表示,文藝評論與創作實踐恰似文化發展的雙引擎——如車之兩輪協同并進,又似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二者辯證統一、相互促進,共同構筑起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堅實基礎。在文藝評論與創作之間的平衡面臨全新機遇和挑戰的智能時代,他鼓勵電影強國建設征程中的青年影評人“以創新擁抱互聯網時代,運用新媒體打造具有影響力的評論新形式”。
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副館長(副主任)薛寧
薛寧在致辭中指出,當前,受數字技術發展、新媒體傳播和市場環境變化多重因素影響,文藝評論工作呈現多種新樣態、新特點和新情況。在電影評論中,彈幕、視頻、短評等新興評論形式的出現,甚至成為文藝評論工作的主力軍。這些也形成了具有審美價值的數字藝術創作。這一切給電影評論工作帶來新任務、新挑戰。主流聲音示弱、評估標準有偏差、人才隊伍建設不夠等問題,亟待我們研究突破,這是當下電影事業發展的時代課題。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電影評論》主編陳剛
陳剛在致辭中表示,如何立足數智時代,探討創作與評論之間的互動、共生關系,建立可持續的對話機制,推動中國電影產業與文化的繁榮發展,是當下重要的時代課題。他認為青年影評人是電影生態的“思想紐帶”與“文化觸角”,應當承擔起更重要的文化使命,并真誠祝愿每一位青年影評人、青年影人“既能以破竹之勢直面時代挑戰,亦能以立鼎之心守護電影藝術的真諦。”
新機:電影評論的形態突圍與邊界拓展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左衡
左衡從當代影評傳播的實踐角度,探討了專業批評與網絡傳播的辯證關系。他指出,網絡彈幕等大眾評論形式的分散化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系統分析下得到了集中、整理和提煉。他從學理的角度指出,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內容雖然大多數時候不能夠直接采納使用,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類思維的邊界,這種人與技術的互動關系本身即具有一定的價值。數字時代的專業影評有著雙重使命:既要參與大眾對話,又要保持學術品格。
陳剛認為在智能時代的背景下,電影藝術將呈現顯著的二元發展趨勢:一方面,傳統電影美學持續深化,堅守膠片拍攝等本體語言,追求純粹的藝術表達;另一方面,類型電影的創作將更加依賴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且廣泛應用于電影的工業生產體系當中。這同時意味著電影批評與教育范式的革新,要求從業者兼具傳統美學素養與數字技術能力,既是對電影本體的回歸,亦是對技術革新的回應,共同構成數字時代電影發展的辯證統一。
鋒芒:電影評論的學術堅持與大眾化調適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
索亞斌從實踐角度闡述了人工智能在影評領域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他提出影評應超越工具性價值,作為一種文化實踐為"未來電影考古學"留存思想資源。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視聽創作可能呈現網絡文學式的爆發增長,導致評論生態的圈層化與多元化。在這種"藝術彌散"的背景下,傳統藝術評價標準將被重構,審美價值將更深度地融入日常生活。針對兩極分化的影片評價,他認為人工智能尚且無法替代專業影評人的學術判斷。這一分析既肯定了人工智能的技術輔助價值,又強調了人文批評在藝術闡釋中的不可替代性。
影評人陳黛曦
陳黛曦提出,面對評價極度撕扯、兩極化的電影時,影評人進行專業批評需要對自己的批評方法持有足夠的信心。在具體的批評實踐中,應當區分主觀感受與學術判斷,通過嚴謹的文本形成態度明確的判斷以避免模棱兩可的評價。她結合自己的影評創作經歷,指出智能時代審美轉變之下電影評論在專業視角與大眾表達之間平衡的重要性。同時,她指出當批評能夠深入創作肌理,就能與創作者形成建設性對話。
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
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沙丹
沙丹從電影策展實踐出發,闡述了藝術電影推廣的策略與方法論。他指出,策展人需要兼具專業判斷力與大眾傳播技巧,在學術化思考與大眾化表達之間尋求平衡,扮演好“擺渡人”的角色。一個良好的電影引導生態應通過建立有效的參照體系,專業能力和影評人素質基礎上,以一種可感的方式吸引觀眾走進影院,走近影片,最終構建良性的藝術電影傳播生態。這種方法既承襲了早期電影宣傳的經典策略,又適應當代電影節展的傳播需求,為小眾電影的推廣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路徑。
對話:創作與評論的互動與共生
編劇葛瑞
針對“幾分鐘看一部電影”這一不可避免的現象,葛瑞從創作者的角度進行了辯證分析。他指出這一現象雖然打破了傳統電影觀影的完整性,但客觀上提升了電影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效率,已成為當代觀眾獲取影視信息的重要渠道。他認為,創作者應當以開放的心態采取適應性策略:一方面可以從短視頻中獲取靈感輔助創作,將其作為檢索工具;另一方面需正視觀眾審美習慣的轉變,在敘事節奏和戲劇沖突設計上作出相應調整。這種現象對商業類型片與文藝電影產生了差異化影響,而藝術探索類創作需要在這一轉變和趨向尋找新的表達平衡點。
導演張帆
張帆從對《蒼山》的創作回顧中出發,指出面對智能時代理性算法驅動下追求強刺激、快節奏的創作趨勢,創作者對藝術創作不可預測與無意識性的感性堅持顯得尤為重要。他指出,創作者與創作之間并非前者對后者的絕對掌控,而是一種相互塑造的動態辯證關系。這種不確定性的感性體驗與主導智能算法的理性共生共榮,在承認技術變革必然性的同時,又堅持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價值,最終指向的是一種技術與人文、理性與感性的創造性融合。
專欄作家、影評人周黎明
智能時代的電影創作與評論變革,直面技術浪潮沖擊,叩問電影藝術本真。本次論壇以批評變革為主題,邀請近年來有影響力的電影人、影評人、電影學者共同探討數字時代電影創作與電影批評如何互動共生,試圖在破與立辯證過程當中形成兩者之間的平衡。電影領域要繁榮離不開創作與評論,百花齊放需要各種各樣的聲音。評論應當深入創作實踐,建立與創作者的對話機制;同時,創作者也應當重視理論批評的反哺價值,在互動中實現創作水平的提升。
編輯/譚 宇
責編/杜思夢
CONTACT US
轉載授權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郵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 中國電影報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