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4月25日,曾率十九路軍進行一二八淞滬抗戰,粉碎日軍“四小時占領上海”狂言,后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任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并于新中國成立后,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的抗日名將蔡廷鍇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文革”期間蔡廷鍇作為周恩來運作保護的民主人士之一,躲過一劫。
《一份應予保護的干部名單》
周總理起草毛主席批準的一份特殊的保護高級干部的名單
被點名保護人物因該名單而免遭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直接批斗與人身攻擊
名單中列明的保護人物包括:宋慶齡、郭沫若、章士釗、程潛、何香凝、傅作義、張治中、邵力子、蔣光鼐、蔡廷鍇、沙千里、張奚若,之后補充李宗仁。
抗日名將蔡廷鍇
英雄生平
蔡廷鍇(1892年4月15日—1968年4月25日),字賢初,出生于廣東羅定。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早年參加同盟會。曾參加第一次北伐、討伐桂軍沈鴻英及東征討伐陳炯明等戰役。后任國民黨軍第六十師師長。
1930年任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軍長。1932年率十九路軍進行一二八淞滬抗戰。同年被蔣介石調往福建“剿共”,任十九路軍總指揮、福建綏靖公署主任。1933年11月,同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失敗后流亡海外,宣傳抗日救國。
1932年十九路軍在上海阻擊日軍
1935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大同盟,為最高負責人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國民黨軍第六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兩廣邊境司令,在兩廣指揮作戰。1940年因受蔣介石排擠而去職。1946年與李濟深等在廣州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1948年1月在香港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被推為中央常務委員、財務委員會主任。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1964年12月至1968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革第一、二屆中央常務委員,第三、四屆中央副主席。1968年4月25日,蔡廷鍇逝世。
淞滬抗日
1930年,蔡廷鍇任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軍長。
1931年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蔡廷鍇聽到消息后,率第十九路軍三萬多官兵,在贛州宣誓反對內戰,團結抗日。
張治中(右三)與蔡廷鍇(右四)及區壽年等會商防線分配問題
1931年11月,十九路軍奉命調防京滬沿線擔負警衛。年底,蔡廷鍇召集全軍旅長以上干部密商,打算在1932年2月率部沿津浦線奔赴東北,援助正在抗日的馬占山,丁超,李杜。但此時日本蓄意擴大對華侵略,派遣軍艦三十余艘和陸戰隊數千人在上海登陸,并且不斷制造事端,上海局勢緊張,蔡廷鍇留在淞滬加緊備戰。
轟炸后的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2年1月下旬,日軍圖謀侵占上海,要十九路軍后撤15公里。國民黨當局擬同意日方的要求,并派軍政部長何應欽理滬向蔡廷鍇轉達。蔡當即表示拒絕。他反復申明:
上海是中國領土,十九路軍是中國連隊,有權保衛上海。如果日軍膽敢來犯,我軍決心迎頭痛擊。
日軍作戰情況及炸彈爆炸區域地圖
1月28日,日本侵略軍悍然進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變。
蔡廷鍇下令反擊,并同獲蔣光鼐和戴戟聯名通電全國,發布《第十九路軍為日軍犯境通電》:
特急,南京中央黨部,國民政府,各院部會,京滬衛戍司令長官,各級黨部、政府,各軍師旅團長,各報館,全國人民公鑒:
暴日占我東三省,版圖變色,國族垂亡。最近更在上海殺人放火,浪人四出,極世界卑劣兇暴之舉動,無所不至。而炮艦紛來,陸戰隊全數登岸,竟于28夜12時在上海閘北,公然侵我防線,向我挑舋。光鼐等分屬軍人,唯知正當防衛,捍患守土,是其天職,尺地寸草,不能放棄,為救國保種而抵抗,雖犧牲至一人一彈,決不退縮,以喪失中華民國軍人之人格。此物此志,質天日而昭世界,炎黃祖宗在天之靈,實式憑之。
19路軍總指揮蔣光鼐、19軍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叩。艷子印。
滬淞戰役后,市場出現一款蔡廷鍇牌香煙,此為當時廣告
不久,又賦詩一首表明意志:
戎馬倥傯到此間,
身心勞瘁任艱難,
家書兩載叮嚀寄,
不掃倭寇誓不還。
1932年,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在前線視察
當時,十九路軍與隨后到達的第五軍只有4萬余人,以輕武器為主。蔡廷鍇率十九路軍,與裝備有飛機、軍艦、坦克的六七萬日本侵略軍血戰33天。粉碎了日軍“四小時占領上海”的狂言,迫使日軍四度易帥,死傷萬余人,也無法攻占上海。
南京市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內的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內的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碑
蔡廷鍇從此深得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港澳同胞的擁護和愛戴,被譽為“一代名將”、“抗日民族英雄”。
戰后獲南京國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勛章。
青天白日勛章,授予為保衛國家做出杰出貢獻者
福建事變,建立中華共和國
1932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同日本簽訂《淞滬停戰協議》,蔣介石把十九路軍調到福建“圍剿”工農紅軍。8月,蔡升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12月底,任福建綏靖公署主任。
蔡廷鍇等率十九路軍入閩后,在蔣介石的催迫下,向根據地發起進攻,先后占領了閩西、閩北等蘇區。1933年秋,紅軍主力由江西東征福建,先在閩西連城等地殲滅了十九路軍的3個團,繼而又在閩北殲滅2個團,并圍困廷平、順昌、將樂等縣城,威脅福州。經過折兵損將,蔡廷鍇識破蔣介石讓紅軍和十九路軍兩敗俱傷的意圖,他因此毅然決定,停止剿共,“反蔣抗日聯共”,并立即派人與紅軍聯絡,在9月下旬實現停戰。
10月26日,由周恩來主持、紅軍全權代表潘漢年與十九路軍全權代表徐名鴻在瑞金簽訂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
11月18日陳銘樞、李濟深等與蔡廷鍇、鄧世増及其他十九路軍高級將領在福州鼓山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反蔣起事,會上商討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廢除中華民國國號,另訂國旗;脫離中國國民黨,另組生產人民黨等事項。會議間,蔣光鼐曾對廢除中華民國國號、11月20日倉促起事等提議表示謹慎反對,但由于陳銘樞的極力堅持,會議最終通過前述的提案,決定于1933年11月20日發難。
中華共和國國旗
上紅下藍,中嵌黃色五角星,紅色代表工人、藍色代表農民、黃色代表正大光明、五角星則代表生產人民的大聯合
1933年11月20日,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以第十九路軍為主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場召開“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在福建省建立建立了中華共和國,首都福州,并發布了內外政策,提出:對外取消外國的治外法權,廢除不平等條約,對內實行聯共反蔣方針。
“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召開留影
主席臺上左起:第十二人為蔡廷鍇,第十六人為蔣光鼐
推舉李濟深為政府主席,蔡廷鍇為人民革命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兼十九路軍總指揮等職。并發布了對蔣介石、汪精衛、何應欽等國民黨要人的通緝令。他們抵抗合圍福建的國民黨嫡系部隊,與紅軍簽訂了抗日反蔣的初步協定。這一行動,在當時產生了巨大影響。
事變失敗后,蔡廷鍇流亡海外。
福建事變中的十九路軍
1949年后,蔡廷鍇先后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后又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及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等重要職務。朝鮮戰爭爆發后,蔡廷鍇擔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51年,蔡廷鍇被推為慰問團總團的副團長赴朝鮮。
1968年4月25日,蔡廷鍇在北京逝世。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