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火車,跑一萬三千多公里,沿途得換三次車、六十多個司機接力,一路換人、換軌、換標準,聽著就折騰。可就是這趟中歐班列,現在一年能開上萬列,還越來越多企業搶著用。
這事乍一看不劃算,比海運慢不了幾天,卻麻煩多了,成本也不低。
那它到底圖什么?為啥明知道難搞,還非要搞?
從義烏到馬德里:60個司機,3次換車,能跑通就不容易
義烏發往西班牙馬德里的中歐班列,全程13906公里,要穿越8個國家,換3次火車,途中還得接力換上60多位司機。
每個國家的鐵路信號、規章、語言都不一樣,司機持的駕照不通用,有些只認本國人,連車頭都要對應型號和語言操作界面。
火車不是汽車,司機要對整個鐵路系統的應急反應、調度語言都熟,不是隨便找個人就能上。
而且不只是人換,車也得換。中國國內使用的是標準軌(1435毫米),一進入俄羅斯或哈薩克斯坦就得換成1520毫米寬軌。卸集裝箱,換底盤,再裝箱,耗時不短。
到了波蘭,還要再換一次。這不是技術落后,而是歷史留下來的不同標準。
這一路跑下來,像是接力賽,比的不是速度,是誰能穩穩地把這根“接力棒”傳到終點。
比海運慢不了多少,可細節上差得遠
有人說海運不是更劃算?從中國出海,走馬六甲,再繞過蘇伊士運河,到達歐洲港口,時間基本控制在30天以內,中歐班列最快也要15到20天,優勢在哪里?
從表面看,確實差不多。但換個角度來看,中歐班列“可中途停靠”是海運做不到的。比如西安發出的集裝箱,有的在波蘭下車,有的在德國下車,有的繼續向比利時、法國走。一個班列可以服務多個國家的客戶,這種“拼車”模式對中小企業特別友好。
而且列車排班更穩定。海運常遇風暴、港口擁堵,排隊靠港一等就是幾天。
火車呢?只要線路通,就能按時到站,尤其在跨境電商對時間敏感的今天,誰晚送一天,訂單就可能黃一批。
還有個不小的優勢:有些內陸城市壓根沒有港口。把貨先拉到東部再裝船,時間成本、人力成本都不小。班列可以從西安、重慶、鄭州這些地方直接發車,工廠門口就能起運,這一點,誰用誰知道。
把貨運拉通,也是在拉通生意、人脈和信任
早些年,中國賣去歐洲的貨,要么靠空運,要么靠船。空運貴,海運慢,很多企業只能退而求其次。而中歐班列出現后,這個“中間選擇”成了新寵。
義烏的小商品、重慶的汽車配件、成都的電子元器件,一箱箱集裝箱搭上這趟車,不光省時間,還給企業更多客戶選擇。過去只能服務一兩個國家,現在能在歐亞大陸上“分貨”給十幾個城市。
比如義烏的出口額,2014年靠班列運出去的貨物不到1億美元,到了2024年增長到26.2億美元,這不是巧合,是運輸路徑多了、效率高了、客戶跟著多了。
這趟車也不是只出去不回來。歐洲的奶粉、紅酒、咖啡豆、機械零件、紙漿、木材,現在也能通過這條線回到中國,進超市、進工廠、進電商倉庫。
有時一列車上中途還會卸下10來個箱子送去哈薩克斯坦,再走,運氣好的話,一趟列車完成4個國家的貨物交換,車上車下,像趕集。
結語
一趟列車,換60次司機,三次換軌,跑上兩周才能抵達終點,說輕松是假的。但中歐班列不是圖省事,它圖的是“穩”,圖的是“不靠海也能通世界”。
這條鐵路,拉的不只是貨物,更是中國與歐亞幾十個國家之間穩定、多元、可控的物流通道。它可能不夠快、不夠省,但它從不停。正是這一點,讓越來越多企業愿意用它,把路越走越寬,把貨越賣越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