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楊凌,麥浪翻涌如翠,科技與田野在此交融共生。在這里,實驗室的基因密碼與溫室的數字指令協同跳動,田間地頭的豐收喜悅與工廠車間的價值躍升交相輝映——楊凌,正以頂天立地的姿態,譜寫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嶄新篇章。
育種革新 打造中國“種業硅谷”
先正達集團楊凌技術中心自2019年啟動建設以來,已成為全球領先的商業化育種創新平臺。“這里一年可完成4-5代玉米種植,配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抗除草劑性狀的導入效率提升了25%。”先正達集團楊凌技術中心工作人員介紹。
自2022年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在此揭牌后,先正達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推動生物育種技術的高效研發與應用,將數字化育種技術推向田間,助力農民增產增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先正達集團楊凌技術中心不遠處的陜西省農作物種子繁育加工基地項目現場,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工作。這座由楊凌秦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西北最大種業設施項目,即將在今年6月竣工投產。
該項目集成農業農村部生物育種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等高端科研資源,投產后可實現年生產種子2800余萬公斤,推廣面積超1170萬畝,為陜西乃至全國種業自主創新提供核心支撐。
智慧種植 解鎖現代農業“密碼”
在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圣女果栽植區,無土栽培的圣女果仿佛掛在空中的“紅燈籠”。這里采用荷蘭吊掛式無土栽培模式,種植無限生長型小果番茄。這種栽培模式優勢顯著,番茄生長勢強,抗早衰能力突出,每串果實數量在12-16粒之間,大小均勻,圓潤飽滿。
在奶油生菜育苗和種植區域,一套現代化的種植流程映入眼簾:育好的幼苗被放置在傳送帶,移栽機精準地將幼苗自動放進種植池,隨后依托自動助推單元,種苗從北邊緩緩被推至南邊……從種植到采收,整個過程僅需30天,全程實現自動化,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智慧農業的“黑科技”不止于此。帶著“火龍果不是長在南方嗎?北方怎么也能種得這么好?”的疑問,采訪團走進了陜西楊凌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基地,只見連片設施大棚內,火龍果苗正舒展著厚實的翠綠枝條,呈現出盎然生機。
“實現‘南果北種’的關鍵在于設施農業技術創新。”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火龍果產業研發中心主任牛永浩介紹。在種植過程中,團隊不斷優化設施,探索出拱棚雙膜、拱棚三層膜,創新出不用覆蓋棉被的大棚保溫栽培技術。目前這些技術已在北方多個省市推廣應用。
在楊凌以為農業科技公司的番茄種植基地,走進椰糠無土栽培溫室,一排排番茄植株整齊排列,番茄秧高高掛在架子上,藤蔓纏繞,郁郁蔥蔥。
現代農業離不開大數據支撐。楊凌以為農業科技公司通過采用以色列溫室栽培的環境控制軟硬件,對溫度、濕度、風速、二氧化碳、光照及水肥一體化等因素進行全過程電腦管理,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
生物制造 引領食品“高值化”
在陜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展廳內,一瓶瓶金黃色的藻油DHA在燈光下晶瑩剔透。作為國內功能性食品配料龍頭,海斯夫憑借生物合成技術,將香蘭素、維生素E等產品賣到海外,年出口創匯超4000萬美元。
聚焦生物制造現代行業,海斯夫生物擁有授權專利43項,并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鏈路。公司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和沉淀,重點突破了生物制造核心工業酶與菌種等“生物芯片”技術,構建了生物數據計算、智能發酵等先進的高通量檢測篩選技術與裝置平臺,實現多種功能食品原料的生物制造技術生產。
在楊凌示范區,從種業研發到智慧種植,再到食品深加工,一條“科技+農業”的全產業鏈已然形成。
隨著省部共建合力持續釋放、自貿試驗區改革縱深推進,楊凌示范區正以“頂天立地”的姿態,在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上譜寫新的篇章。(群眾新聞記者 付玉瑋 袁婧枝/文 劉雨生/視頻 蘇漫琳/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