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中國知網·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發布“高被引圖書TOP 1%(2019-2023)”榜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交往在云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系(第2版)》等38本著作入選,入選數量并列出版單位第一。榜單上,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專著+譯著入選總數為347部,《交往在云端》總被引數為365次。
數字媒體在人際關系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在《交往在云端》中,針對數字媒體在人際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微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南希·拜厄姆為讀者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董晨宇、唐悅哲傾力翻譯。
以下內容節選自《交往在云端》
新型人際關系
在理解數字媒體的性能及其社會影響的道路上,我們正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時期。新媒體層出不窮,新的人群也開始使用這些工具,新的功能同樣在不斷涌現。哪些人被排除在數字中介的交往之外,哪些人因為互聯網而受益,這既非隨機,更非無關緊要。
與過去相比,如今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方式真是空前多樣。曾經,我們只能依靠面對面交談,但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新的交往技術不斷被創造出來。數字時代的獨特之處,便在于使人與人相聯系的技術中介經歷了快速轉型。在面對面交談、固定電話、郵政信件等傳統交往方式的基礎上,我們擁有了電子郵件、移動電話、短信、即時通信、網聊、留言板、社交網絡、照片分享、視頻分享、多人在線游戲等諸多新型交往方式。不過,在面對新媒體時,人們也時常感到困惑。在這個創新與擴散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自然會關心這些新型交往方式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媒體,我們往往有兩種反應:一些人對人際交往的淺薄化表示擔憂,對于很多人而言,日益頻繁的中介化互動似乎威脅到了人際關系的神圣性;另一些人則認為,新媒體為我們創造了更多與他人建立聯系的機會,從而形成了更強大、更多樣化的關系鏈。這兩種觀點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歷史背景,也都印證了同一種觀念:數字媒體正在改變社會關系的本質。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逐漸習慣了新的傳播媒體時,人們的態度開始發生微妙的改變。這些媒體的存在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我們思考科技、探索交往,以及反思兩者關聯的最佳時刻,就是這些新媒體剛剛出現,有關它們的使用準則還未固定之時。
本書圍繞數字媒體和數字設備在人際關系中扮演的角色展開,旨在為大家提供一種批判性思考的方式。比起目不暇接、發人深省的故事逸聞,本書更愿意提供一些理論和數據資料,幫助讀者理解人際關系中發生的重要變化。我從1990年開始關注這個領域,1991年啟動了我第一項有關網絡人際關系的研究,1994年起在傳播學院開設傳播和新技術的相關課程。本書的素材取自我的研究項目、觀察以及大量與此相關的其他研究文獻,這些素材為評估和理解人際關系的變遷奠定了框架。
新媒體,新邊界
當我們試圖理解數字媒體和它在我們生活中的位置,以及對我們的個性和人際關系的影響時,會發現各種各樣值得思考的議題。在技術的最初發展階段,它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社區、關系和自我。這也會促使社會和文化的重構與反思。卡羅琳·馬爾溫的一項著名研究考察了19世紀大眾科學雜志,她發現在人類歷史中,電、電報、電話這些新技術的出現會將人們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因此也更容易導致改變。這種改變又會造成人們的焦慮。在古代社會,人們曾為書寫的出現擔憂;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害怕電;如今,我們的“焦慮不僅針對電腦,還針對更廣泛意義上的技術”。
從遠古時代起,這些傳播技術出現的根本目的就是能讓人們在身體缺席時,仍舊能夠傳遞信息。在19世紀電報發明之前,這種超越空間的能力不可避免地會伴隨時間的延遲,信息傳達給受眾可能要用上幾年的時間。隨著電報的出現,人類在歷史上首次實現了不受距離限制的實時通信。人們也許曾對寫作和出版感到震驚,不過,與面臨這種全新的、瓦解時空邊界的力量時產生的震驚相比,前者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畢竟數千年來,人類早已習慣面對面社交,這種以極高速度進行遠距離交流的能力,打破了我們根植于集體意識深處的社會認知。數字媒體的出現則造成了更嚴重的困擾。它們向學者和普通人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怎樣才能既在場又缺席?如果自我不再需要身體作為載體,它將是什么樣子?我們為何會在擁有如此多控制權的同時,又喪失了如此多的自由?當個人交流通過大眾媒體傳播時,意味著什么?當大眾傳播被用于個人交流時,其到底該被如何定義?“私人”和“公共”如何區分?“真實”到底是什么意思?
肯尼思·格根認為我們正在與“缺席的在場所造成的挑戰”做斗爭。盡管在物理空間中,我們身邊不乏有血有肉的人,但我們依然為自己在“漂浮世界”中與不在場的對象打交道感到憂心忡忡。雪莉·特克爾在《群體性孤獨》一書中指出,我們也許置身某地,但是心思和情感卻在別處。例如,你的同伴雖然與你共進晚餐,但卻一直低頭用手機與別人聊天。那么他的身體既是在場的,但同時又是缺席的,于是,“自我”的本質就變得模糊起來。“他”到底在哪里?哈拉維在《賽博格宣言》中宣告,人類和機器的界限已經瓦解。不僅如此,自我和身體的界限也陷入不確定性之中。很快,一些人便認為,他們的“真實自我”在網上能得到最佳呈現。異地戀的雙方通過電子設備建立和維系關系,可穿戴設備被嵌入我們日常穿著之中,那么,我們又怎么確認真實的自我究竟在何處棲身呢?此外,如果數字媒體中的自我和面對面交流中的自我不一樣,甚至相互矛盾時,我們又該怎么辦呢?如果一個人在面對面交流中表現得很有教養,在一個網絡論壇中咄咄逼人,在另一個論壇中則渴求關愛,那么,哪一個自我才是真實的呢?是否還存在真實的自我?它曾經存在過嗎?
當傳播無須我們在場時,我們便可以更好地控制社交,不過,這也讓我們陷入新的控制、監視和約束中。內奧米·巴倫稱,新媒體讓我們在管理社交環境和人際關系時可以進行“音量控制”。我們可以創造新的交流機會,也可以逃避交流,比如在熟人出現時假裝在打電話,或者讓來電者給我們的語音信箱留言;我們還可以操縱交流,比如轉發討厭的電子郵件,或者使用免提通話;在一些可能讓我們焦慮的情境下,比如調情和分手時,我們可以選擇短信、電子郵件等非語言媒介;我們還可以通過Foursquare(現在是Swarm)或者Facebook查看聯系人都在哪里簽到過,然后選擇避開這些地方。不過,一方面,我們能利用這些媒體有效管理他人,另一方面,別人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利用這些媒體來管理我們。我們被期待隨時隨地回復信息,這樣一來,每個人的自主性便越來越受限。
一種“永久聯系”的狀態在賦予我們權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困擾 。顯而易見,從已知的政府對移動通信、網絡活動、在線游戲的監視來看,我們雖然對自己在數字媒體中的行為和關系越來越有控制權,但同時,我們的網絡活動也留下了很多電子痕跡,由此帶來的社會監控的規模也空前強大。
新媒體最激動人心的部分之一,就是那些曾被大群體所獨享的媒體,如今可以用于個人傳播。這就模糊了大眾傳播和個人傳播的界限,也瓦解了兩者。當人們在網上討論電視節目的時候,他們是大眾媒體的受眾;當他們和群體中的個人進行交流時,他們在進行個人傳播;當他們的留言可以被其他人閱讀時,他們又在進行大眾傳播。現在越來越常出現的一種現象是,粉絲之間的交流和素材會被運用到電視節目中,這就使得大眾傳媒生產和接收信息的界限也變得模糊了。
同時,私人領域的東西也可能被大眾化。比如一個女孩給她的朋友們錄了段視頻,她上傳到YouTube后,會被很多人瀏覽。個體在大眾傳播層面制作和傳播中介化內容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這也為普通人帶來了成名的機會,要知道,在過去的文化工業里,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不過,有時人們不能很好地控制這些信息的傳播對象和范圍,這就導致了私人信息的無計劃傳播,比如一名粗心的政客在Twitter上公開發布了一張帶有性暗示的自拍。
因為數字媒體的出現,公共和私人領域的界限發生了混淆和變遷。以上所講的,也只是這些改變的其中一個方面。互聯網用戶一直都會因為在網上泄露私人信息而飽受指責,手機用戶則因為在公共場合進行私人談話(并且對注視他們的人投去鄙夷的目光)而受到質疑。普羅認為,打電話的人身處一種“雙重私人化”的公共空間,因為他們“不用說話就能將自己進行隔離,然后再用私人事務填補空間”,家庭中還出現了一種“私人媒體豐富的臥室文化”,人們利用這些媒體來制造隱私和孤獨,這在富裕社會中表現得格外明顯。所有這些都發生在這樣一種文化時代:個人主義是通過購買大眾媒體產品和品牌產品的消費主義行為來定義的,同時,要想取得事業成功,通過“個人品牌”來進行自我宣傳也許也是至關重要的。
邊界模糊的核心是一種對于虛擬和真實的深度混淆。有些東西看起來是真實的,但實際上僅僅是對現實的模擬。即使是那些常常在網上閑逛和社交的人,也會把他們在網上的行為和現實生活中的行為相對立,因為他們相信中介化世界是不真實的。因此,數字媒體讓我們的身份、關系和實踐的真實性成為新問題。一些批評家指出,這些混亂是我們從現代社會過渡到后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后現代社會中,時空被壓縮,速度被提升,人類的流動性更強,人與人的交流替代基于地理位置的傳播,人們的身份更加多樣化,傳播媒體更是無處不在。另一些人則強調,在這些文化的變遷過程中,數字媒體因為嵌入日常生活和社會規范之中,規范之中,最終將變得平淡無奇、枯燥乏味。雖然前者是理解后者的必要背景,但本書的重點則是基于日常生活的視角,研究人們如何將數字媒體融入日常社交實踐之中,以及會產生何種后果。
本書規劃
在第一章的余下部分中,我將先界定一組用于區分數字媒體的重要概念,這些概念影響了人們使用數字媒體的方式和效果。接下來將簡要介紹本書中討論的媒體,并對它們的使用者加以區分。本書第二章將會梳理有關傳播技術和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主要觀點,并探討在數字媒體和人際關系的流行修辭中存在著哪些重要主題。第三章將會考察中介化語境中,語言和非語言信息發生了哪些變化。第四章將會討論在線交流的群體語境,其中既包括網絡社區,也包括社交網絡。在最后兩章中,我將會探討人際交流中的二元關系。具體來講,第五章將會解釋人們如何在網上向別人呈現自己、如何結識新朋友,第六章將介紹人們如何利用新媒體來構建和維護這些關系。最后,在結論部分,我們將會重新為那些網絡社會中的迷思正本清源,反駁那些試圖脫離日常生活現實來理解“網絡空間”的做法,闡明在現代關系的生活世界中,線上與線下之間是合流、交融的關系。
掃碼試讀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