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用海歸派,因為里面有間諜!”
格力董事長董明珠的一席話,將“海歸”群體推上風口浪尖。
一邊是企業家對用人標準的強硬表態,一邊是媒體和公眾的激烈聲討。
這場爭論背后,不僅是人才觀的碰撞,更是全球化時代中國企業如何“破局”的深層命題。
一、董明珠的“間諜論”,為何踩了雷區?
4月22日,董明珠在格力股東大會上連任董事長,卻在談及用人標準時拋出一顆“炸彈”:“海歸派里有間諜,防不勝防,只能選擇國內高校培養人才。”
爭議點一:標簽化污名,背離常識
“海歸=間諜?”這一邏輯被多家媒體痛批為“偏見與危險的結合”。
新京報直言,企業即便不招海歸,也無需扣帽子、搞對立,這種言論“暴露了用人觀念的落后”。
網友調侃:“按這邏輯,錢學森、鄧稼先是不是也要被拒之門外?”
爭議點二:自相矛盾的用人觀
董明珠強調格力“不以年齡資歷論英雄”,卻又用“海歸”身份一票否決,被指“雙標”。
更諷刺的是,格力副總裁王余虎等高管正是海歸出身,網友質疑:“自家高管算不算間諜?”
二、海歸污名化背后,藏著怎樣的焦慮?
董明珠的言論并非孤立。
近年來,國際技術封鎖加劇(如華為芯片斷供),部分企業對外部人才產生戒備。
但將焦慮簡化為“海歸威脅論”,暴露了三個深層問題:
1. 技術短板的“遮羞布”
格力在芯片、AI等領域的研發投入遠落后于華為、小米。2024年,格力芯片利潤率僅20%,而華為海思高達50%。有分析指出,排斥海歸或是掩蓋創新能力不足的借口。
2. 全球化視野的缺失
華為15%的員工是海歸,5G、芯片研發依賴國際化團隊;小米空調市占率沖進前三,背后亦有海外技術加持。反觀格力,固守“國內培養”策略,被批“閉門造車”。
3. 企業文化的保守基因
從“開會懟員工少廢話”到“拒絕員工進家門”,董明珠的強勢管理風格,與開放包容的現代企業文化漸行漸遠。
三、該不該批評董明珠?網友吵翻了
支持派:
“海歸水碩太多,企業有權篩選!”
“格力空調世界第一,用人策略自有道理。”
反對派: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寒了百萬海歸的心!”
“企業家言論影響社會價值觀,必須糾偏!”
專家觀點:
人力資源學者:企業用人自主,但“間諜論”涉嫌就業歧視,違反《就業促進法》。
經濟學家:全球化時代,封閉策略等于自斷雙臂,格力或錯失轉型機遇。
四、中國企業的“人才困局”如何破?
華為的啟示:
任正非曾說:“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華為5G標準制定團隊中,海歸專家占比超30%,國際化人才網絡成為技術突圍的關鍵。
小米的野心:
雷軍一邊被董明珠“內涵”,一邊默默布局智能工廠,2025年劍指中國第三大空調商。其人才庫中,海外背景工程師占比逐年攀升。
破局關鍵:
開放與審查并存,建立科學背調機制,而非一刀切排斥。
本土與全球融合,國內培養基礎人才,海歸引入尖端技術,形成互補。
文化包容性升級,從“董明珠式霸道”轉向“多元共生”的現代管理。
結語:
董明珠的言論,撕開了中國企業全球化進程中的一道傷疤——
當世界走向交融,固守偏見的企業,能否真正“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這場爭論沒有絕對的對錯,但它提醒我們:
偏見比間諜更危險,封閉比技術卡脖子更致命。
互動:你支持董明珠“絕不用海歸”的觀點嗎?來評論區聊聊!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