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李鴻章不但沒有賣國,反而是中華民族的功臣。因為如果沒有他,當時的中國很有可能會被分裂,甚至真的會被列強瓜分。
李鴻章從他年輕的時候高中科舉,然后到靠打太平天國平步青云,到打捻軍再次立功,然后主持洋務運動,辦北洋海軍,他的人生一直都是走上坡路的。但是甲午戰爭把他之前所有的功績都打沒了,他的北洋海軍沒有了,淮軍沒有了,直隸總督的職務也被革職了。可以說是人到老年,他的人生被打入到了谷底。他因為簽了《馬關條約》被罵成是賣國賊,當時李鴻章已經是73歲了,他在古稀之年連當時文人最重視的名節都沒有了。
李鴻章
1901年,李鴻章在78歲的高齡奉慈禧之命從廣東前往北京與八國聯軍簽署了《辛丑條約》,李鴻章為了大清的《辛丑條約》,耗盡了他自己最后的心神。如果說把李鴻章說成是賣國賊,那簡直比竇娥還冤。他只是清廷政策的執行者,而非決策者。
一.李鴻章與《馬關條約》
其實李鴻章原本并不具備簽署《馬關條約》的資格。作為甲午戰爭時期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相當于地方大員,類似于今天的省委書記。像《馬關條約》這種涉及國家主權的外交談判,按理應由中央級別的重臣出面。朝中真正的第一重臣是恭親王,他擔任總理衙門大臣,是當時清廷最資深的外交人物。然而恭親王剛剛被恢復官職,此前已經下臺十余年,臨危受命談判并不合適。
恭親王
理論上第二人選應是軍機大臣翁同龢,他屬于朝廷中樞,但是在朝廷上商議人選的時候,根本就沒人提名翁同和,無論是慈禧還是光緒,都認為能勝任的只有李鴻章。當時朝廷討論“日本人要割地”這一敏感話題,很多人已猜到目標可能是遼東半島和臺灣,但翁同和態度強硬地表示賠款可以商量,哪怕多賠些也行,但割地絕對不行。因為那是“祖宗之地”,不能對不起祖宗。翁同和這么說就把李鴻章給逼急了,李鴻章撂挑子不干了,讓翁同和去日本談判。翁同和推辭說他沒辦過洋務,是個生手。李鴻章于是提議:“那你跟我一起去,你負責談割地,我負責其他。”翁同和還是不去,反正翁同和就是不讓割地,自己也不去談。
翁同龢
割地的問題光緒皇帝也不敢拍板,只好去請示慈禧。甲午戰爭正好處在光緒親政,慈禧和光緒權力交接的時期,慈禧當然也不愿背鍋,她讓光緒自己決定。光緒最后給李鴻章的指示是,讓他到日本可以商議割地的問題,但是要力爭損失最小。
從李鴻章在日本談判的詳細記錄來看,他是不慌不忙的,能夠感受得到他是能從容應對的,這是因為在北京的時候,所有的問題大方向上都已經有了預案。李鴻章在日本馬關談判期間,他在返住所途中被刺客槍擊,子彈打中左眼下方嵌入顱骨,血流滿面,時年73歲的他能撿回一命已經是個奇跡。其實他本可借機暫停談判回國,但他沒有這么做,因為甲午戰爭的戰場還沒停,拖的時間越長,日本的戰果就會越多,清朝就會越被動,所以他決定留下來繼續談判。
日本方面獅子大開口,提出要割遼東半島和臺灣,臺灣包括澎湖列島,還要賠款三億兩白銀。割地和賠款李鴻章早就有心理準備,但賠款數目超出了李鴻章的預期。李鴻章使出各種方式討價還價,賠款勉強談到兩億兩,但日本在割地上卻寸步不讓。李鴻章給北京發電報讓光緒決定。光緒看到戰爭局勢已經無法挽回,他給李鴻章回電報指示“條件能談則談,談不下也只能接受。” 后來根據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的《蹇蹇錄》披露,日本早就破譯了清朝與李鴻章的電報密碼,清廷底牌一清二楚。李鴻章此后再怎么據理力爭也毫無效果,甚至用近乎乞求的語氣請求日本讓步,也無濟于事。最終,《馬關條約》簽訂,三國干涉還遼后,清朝又花三千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
其實李鴻章在整個甲午戰爭里面從頭到尾都很尷尬,在開戰之前,他是主張和談的,他不愿意打,但是光緒和翁同和一定要打,光緒和翁同和要打,最高指揮官還得是李鴻章。同時以翁同龢為代表的帝黨言官經常彈劾北洋海軍司令丁汝昌,不停地給丁汝昌身上潑臟水,抹黑北洋海軍和淮軍,他們就是想通過這種方法逼李鴻章交出海軍和陸軍的軍權。最后仗打輸了,光緒和翁同和又硬逼著李鴻章去談,在李鴻章談完之后,又被他們罵成是賣國賊。這個“賣國賊”的標簽和當年在鴉片戰爭中主和的琦善如出一轍——皇帝不能有錯,朝廷不能有錯,只能怪奸臣誤國。李鴻章成了最合適的“背鍋人”。
梁啟超在1902年給李鴻章寫傳記時感慨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是李鴻章一個人在跟日本一個國家在打,朝廷里面根本沒人幫他。“李鴻章在這場戰爭中確實有失誤,被革職也不冤,但若說他是賣國賊,確實站不住腳。
二.李鴻章與《辛丑條約》
我們再來說《辛丑條約》。慈禧太后在1900年6月21日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一道上諭,號召全國軍民抵抗列強,同時還懸賞捕殺洋人。義和團及官軍開始圍攻外國使館區。后人將這份上諭稱為對列強地《宣戰詔書》,但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宣戰文書,準確說是一份給全國人民的動員令。李鴻章當時在廣東擔任兩廣總督,他收到這份文件時說了八個字:“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隨后在盛宣懷的斡旋下,他聯絡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山東巡撫袁世凱,聯手“東南互保”。“東南互保”雖然是抗旨,但可以說是李鴻章這幾個洋務派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南方這幾個省份是清朝經濟最發達,最富裕,也是洋人利益最多的地方,沒有將南方這幾個省份牽扯到戰爭,這件事為李鴻章后來與洋人談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談判簽署《辛丑條約》之前,當時八國聯軍已經打進北京了,慈禧和光緒兩宮西逃到了西安。聯軍在清朝的兵力高達20萬,列強全面控制了華北和東北地區。清廷已經毫無籌碼了。李鴻章這時開始了一系列“不要臉”的騷操作,首先他表示清朝不是戰敗國,清朝根本沒和你們開戰,所謂“宣戰詔書”是慈禧太后被義和團挾持發出的偽詔。李鴻章的說法聽上去荒唐,但列強也挑不出漏洞。他還給列強說你們充其量就是來幫清廷鎮壓義和團的,賠款可以,割地沒有。李鴻章的這套說辭明顯是在耍賴,但這就是真真切切的愛國,況且清廷當時沒有一個人能夠替代李鴻章玩轉這幫洋人。
這場庚子拳亂破壞那么大,列強出動了很多兵力,賠款是肯定的,重點是賠款的數額。慈禧讓李鴻章看著談,別把國家賠破產了就行。列強用三個月時間摸清了清廷的家底,索要4.5億兩白銀的賠款。當時清朝的人口數量大約為4.5億,按照每人攤牌一兩計算。這個數字列強非常強硬,根本不給李鴻章任何回旋的余地,李鴻章筋疲力盡,最終于1901年1月15日簽下《辛丑條約》。《辛丑條約》雖然很屈辱,但是他至少做到了國家沒分裂,也沒有割地,還保全了慈禧太后。經歷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的協商,李鴻章心力交瘁,在1901年11月7日午刻在北京吐血而亡,終年78歲。在李鴻章重病彌留之際,沙俄公使迫他在不利于清廷利益的《交收東三省條約》上簽字,李鴻章到死也沒簽。
李鴻章在去世之前,寫下一首絕命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慈禧在從西安回鑾返京走到開封下面滎陽縣的時候,收到京城李鴻章病逝的電報。根據吳永在《庚子西狩從談》里面的記載,慈禧痛哭不止,失去常態,驟然間失去了倚仗一樣,乃至于太監,衛士無不相互錯愕,如同大梁和柱子倒塌下來。從此,朝中再無李中堂,李鴻章的逝世給清廷帶來了巨大的悲傷。
三.對李鴻章的評價
在評價李鴻章時我們必須清楚一點,歷史不是非黑即白,不能只盯著他簽署了兩份喪權辱國的條約。兩害相衡取其輕,在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時刻,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全了中國沒有被分裂,除了在《馬關條約》中割讓臺灣給日本,他再沒有讓出一寸土地。他已盡其所能地將國家從更深層次的崩潰中拉了回來。他既是力挽狂瀾的能臣,也是時代悲劇的承擔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