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4月25日電 (記者 王笈)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在中國內地的首個全面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筑”25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
“貝聿銘: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覽。中新網記者 張亨偉 攝
本次展覽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香港M+博物館聯合主辦,匯集機構或私人收藏的逾400件展品,涵蓋繪圖手稿、建筑模型、攝影、影像、文獻資料,展示貝聿銘獨特的建筑手法,以及建筑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不少展品為首次在中國內地公開亮相。
作為20世紀至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曾在1983年獲得建筑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建筑獎。
展覽“重訪”貝聿銘建筑生涯的起點——上海。1927年,貝聿銘隨家人從香港來到上海;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正經歷現代化與城市化巨變,1934年竣工的國際飯店深深吸引了他。彼時的貝聿銘常往返于蘇州、上海,穿梭于江南庭園建筑與國際大都會現代景觀之間。這些早年經歷使他致力于在跨文化和現代環境中探索演繹地方性和歷史原型。
1935年,貝聿銘赴美學習建筑學。20世紀60年代起,他憑借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1968–1978)、新加坡華僑銀行大廈(1970–1976)、北京香山飯店(1979–1982)、香港中銀大廈(1982–1989)、盧浮宮現代化改造計劃(1983–1993)等項目,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
“貝聿銘: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覽。中新網記者 張亨偉 攝
展廳里,一系列設計圖紙“揭秘”了其廣受關注的盧浮宮項目。20世紀80年代,貝聿銘受邀主持盧浮宮博物館的改造工程。他為此項目構思了一個“師古而不泥古”的結構——在拿破侖庭院建造了一座玻璃金字塔,作為通往博物館的新中央入口,認為其錐形輪廓能最大限度降低對周邊歷史建筑的視覺干擾。
在聯合策展人王蕾看來,如何把歷史古跡轉化為現代博物館設施,并讓策展人能夠更好地陳列展品,盧浮宮項目是一個很重要的案例。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表示,本次展覽的籌備工作歷時7年,凝聚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深刻洞察。“貝聿銘在中國度過其成長歲月,并在中國開展了多個建筑項目。本次展覽除了重新介紹貝聿銘的生平及其重大貢獻,還揭示了他非凡的一生中被忽略的重要面向。”(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