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當美國00后網紅“甲亢哥”在重慶輕軌車廂興奮跳躍時,一位中國女乘客用流利的英語友善地提醒注意安全;當他在少林寺拜師學藝時,中國網友聯想到孫悟空求道的經典場景。這些生動畫面通過直播鏡頭傳向全球,不僅打破了西方長期塑造的中國刻板印象,更開創了一種新型跨文化交流范式。外國年輕人正以第一視角記錄中國,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力量,他們用“數字感官通行證”彌合文化鴻溝,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外國年輕人如何成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其核心在于3個維度的創新突破。首先,真實體驗解構刻板印象。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被西方主流媒體構建的“他塑”敘事所主導。外國年輕人通過沉浸式體驗,以第一人稱視角重構中國敘事。比如,“甲亢哥”對中國高鐵網絡、機器人跳舞等現代化場景的驚嘆,讓全球觀眾直觀感受到中國科技的便捷和先進。這種真實體驗比傳統的宣傳更具穿透力,他們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參與敘事建構,使中國形象更加鮮活立體。
其次,情感共鳴創造傳播勢能。青年一代更信任同齡人的真實表達而非官方說教。意大利視頻博主瑞麗在社交平臺分享中國生活,在昆明逛早市,在長沙品嘗特色美食,她的粉絲因這種“接地氣”的表達對中國產生濃厚興趣。這種傳播遵循“情感先于認知”的規律,當文化差異通過幽默、好奇、共情的方式呈現時,自然就轉化為交流的橋梁。
再者,文化轉譯實現價值傳遞。外國年輕人兼具文化他者與參與者的雙重身份,能夠將中國文化元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在“漢語橋”比賽中,外國青少年通過學習唐詩宋詞、體驗書法武術,不僅掌握語言技能,更深刻理解中國文化背后的價值理念。這種深層次的文化解碼與再編碼,實現了從形式傳播到價值傳遞的躍升。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文化交流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既增強文化自信,也促進自省與進步。一方面,民間外交是破解誤解、增進互信的關鍵渠道。比如,華僑華人新生代博主通過短視頻展示潮汕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態,證明文化可以超越意識形態藩籬,構建人類情感共同體。另一方面,文化交流實現雙向賦能。外國年輕人的反饋猶如一面鏡子,讓中國社會更清晰地認識自身。
如何進一步釋放外國年輕人在國際傳播中的潛能?對此,需要構建三位一體的支持體系。政策層面,要打造更開放的交流環境。要進一步優化留學、實習政策,設計“深度中國體驗”項目,讓外國青年不僅能“看中國”,更能“讀懂中國”。平臺層面,要構建全球化傳播矩陣。支持各大海外視頻平臺的博主創作優質內容,高校可設立“國際青年創新工場”,通過短視頻、播客等新媒體形式,實現裂變式傳播。內容層面,要推動敘事范式轉型。從宏大敘事轉向微觀表達,聚焦外賣小哥、鄉村教師等普通中國人的奮斗故事;從單向輸出轉向共創共享,讓外國青年成為內容的共同生產者。
外國年輕人在中國的意義,已超越傳統的文化交流范疇。他們是文化轉譯者、情感連接者,更是未來國際關系的共建者。從俄羅斯學生的友誼之旅,到美國網紅的爆款直播,再到華僑新生代的跨文化表達,這些故事詮釋了真正的文化交流本質:這是文明間的雙向奔赴,是心與心的自然共鳴。他們用最真實的生活記錄,最真誠的情感表達,向世界展示一個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中國。
(作者劉曉曈系山東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