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的“強”好一點,它們真的會救命。
在緬甸遭遇強烈地震后,救災的隊伍里了一支特殊的搜救小隊——10只背著特制相機包的蟑螂。這是半機械蟑螂首次參與地震救援,而且,它們做得很不錯。
想象一下這個畫面,在被壓在地下的時候,在縫隙中出現了熟悉的雙馬尾…… |HTX
蟑螂也要當牛馬
這次參與救災的蟑螂是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Gromphadorhina portentosa)。
馬達加斯加蟑螂雌蟲|Wikipedia
和一般的蟑螂不一樣,它們沒有翅膀不會飛,而且會發出嘶嘶聲,是少數能主動發聲的昆蟲之一。這種嘶嘶聲不是靠口器或者聲帶發出的,而是通過快速收縮腹部肌肉,將空氣從氣門(昆蟲身體兩側的小孔)中猛烈排出,從而發出一種類似“嘶”的氣流聲。
馬島蟑螂體長大約6厘米,比你的中指稍微短一些。它們體型較大,主要吃蔬果,性格溫馴,常常被當成寵物來飼養——是的,有人養蟑螂當寵物。
雌性馬島發聲蟑螂的聲音|Grinkod / Wikimdia Commons
每只參與救災的蟑螂都背著一個指甲蓋大小的背包,由此“升級”為半機械蟑螂,背包內置了紅外攝像頭和溫度傳感器,用于探測人體熱源。小小的蟑螂可以在狹小縫隙中行動,適合進入廢墟內部搜尋可能的幸存者。與傳統機器人相比,它們不需要外接電源,也有自主能動性。
蟑螂的行動是通過電極來實現的。工作人員通過微電信號來刺激蟑螂的神經和肌肉,引導它們前進的方向。當蟑螂深入廢墟時,它們背包中的紅外傳感器會持續檢測周圍的熱源信息。數據通過無線信號實時傳回地面的工程師終端,由工程師判斷是否可能存在生命跡象。此外,工程師還能基于蟑螂的活動路徑,對廢墟內部空間進行初步地圖構建,給后續工作提供參考。
HTX 工程師在看蟑螂小隊返回來的信號|HTX
這些半機械蟑螂由新加坡內政科技局(HTX)、南洋理工大學與Klass工程公司聯合研發。雖然仍處于初步階段,但緬甸地震促使HTX決定將其提前實地應用。3月31日,在一處相當于兩個足球場面積的倒塌醫院廢墟里,蟑螂小隊首次登場。為了保證救災效果,工作人員首先派出搜救犬進行搜救;之后,蟑螂小隊再花了45分鐘來檢查這些縫隙。雖然最終沒有發現幸存者,但它們成功覆蓋了搜救犬和人類難以觸及的區域。
工作人員表示,這些蟑螂狀態良好,僅靠胡蘿卜和水就能工作。
純機械蟑螂
除了讓真蟑螂幫人類打工,科學家也在嘗試直接模仿蟑螂的身體結構和行為機制,設計出完全由人工材料打造的“機器蟑螂”。
在地震、爆炸等城市災難中,許多受困者可能被壓在廢墟縫隙之下。這些空間不僅狹小,而且充滿了碎石和異形障礙物,常規機器人難以進入,就算進入之后也容易受損。如何讓機器人像蟑螂一樣穿過極其狹小、復雜、不規則的縫隙空間,而且不會損壞或被卡住呢?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發現,蟑螂之所以能在廢墟縫隙中穿梭,得益于它的外骨骼。這種外骨骼由柔韌的幾丁質(chitin)交疊構成,外部雖堅硬,內部卻能像風琴一樣塌縮。研究顯示,蟑螂可以將身體壓縮至原始高度的四分之一以下,同時向兩側展開,擠入狹小縫隙。如果機器人也擁有蟑螂的這種極端壓縮能力和快速恢復的彈性,它們將有可能勝任在廢墟中搜索幸存者的工作。
擠壓蟑螂。蟑螂罅隙一分鐘后恢復了原型|參考文獻[8]
研究者基于這一生物機制,開發出一種具備柔性外殼和多足結構的“軟體機器人”,能夠模仿蟑螂鉆入碎石瓦礫之間,完成對災后復雜地形的探索。
壓縮了50%仍能在縫隙中穿梭|參考文獻[8]
蟑螂給研究者帶來的靈感不止于此。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則通過研究蟑螂,試圖解決機器人摔倒后如何自己爬起來的問題。對于大多數需要在雜亂環境中導航的機器人來說,它們要克服的主要難題是避開障礙物;但當障礙物避免不了、機器人仰面摔倒后,它該怎么繼續前進呢?
為了找出答案,研究者觀察盤狀蟑螂(Blaberus discoidalis)是怎么做的。這種蟑螂經常在落葉、草叢、巖石之間穿梭,時常跌倒。通過長時間的錄像,研究團隊發現盤狀蟑螂有兩種翻身策略:一是對稱展開雙翅,用力掀起身體恢復站立;二是非對稱展開單翅,滾動身體重新翻起。由此,研究人員為機器人設計了可控的雙翼外殼,而且兩只翅膀分別由兩臺獨立電機驅動,使其既可以對稱發力翻身,又能單側滾動翻身。
非對稱展開單翅滾動翻身|Chen Li
目前,純機械蟑螂已經在實驗室里完成了很多工作,但還沒有在實際的搜救和監測中投入使用。
還有水母、蘑菇和精子
除了蟑螂,研究人員還致力于讓水母、蘑菇和精子們都來打工。
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在水母體內植入電子起搏器,改變它們的收縮頻率,從而控制它們的游動速度。這樣他們可以用水母來采集海洋中的各種數據,比如溫度、鹽度和氧氣水平等等。
安上這個裝置方便以后可以攜帶傳感器或者其他電子設備|Caltech
研究者介紹,每只水母的總成本只有約20美元,而用于研究的船只每天運行成本則超過5萬美元,因此雇傭水母采集員的成本低得多(何況人類根本不給水母付工資,還要它們自己覓食)。除此之外,這些水母還能在不打擾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穿行于海洋深處。研究者希望,水母們未來能在氣候研究、海洋污染監測中承擔更大作用。
電子起搏器可以改變水母的移動速度|Caltech
另一個離譜的機器人是由杏鮑菇驅動的。
去年,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用杏鮑菇控制的小型機器人。他們在機器人體內培養杏鮑菇的菌絲體,生長的菌絲能產生微弱的電信號,研究人員將這些信號轉換為可執行的數字指令,進而驅動機器人的馬達,實現行走、轉向等動作。有意思是的,菌絲對紫外線極為敏感,因此在不同光照強度下,機器人會自動改變速度或方向來逃避光源。
目前,該系統已成功驅動了兩種機器人:一種是軟體“海星形”機器人,另一種是有輪子的地面機器人,它們都能在實驗室環境中實現無外接電纜的自主運動。研究者認為,蘑菇機器人可以用來監測土壤環境。
杏鮑菇機器人陰暗爬行|Robert Shepherd
杏鮑菇開車|Robert Shepherd
更匪夷所思的出現了:精子機器人(spermbot)。
這是由德國的研究團隊開發的,試圖為男性不孕癥提供解決方案。這種微型機器是一段金屬螺旋管,套在精子的尾巴上,幫助精子向卵子游動。研究人員用磁場遠程控制這些微型機器人,在體外實驗中,這些機器人成功引導精子移動,并在精子與卵子結合后自動脫落。研究團隊認為,這項技術有潛力成為比試管嬰兒更簡單、更便宜的輔助生育方式。
由于精子具備天然的流體適應性和生物兼容性,一些研究者認為,精子機器人未來還可以用作體內藥物遞送、輔助生殖、靶向治療等。
精子機器人模擬癌癥給藥過程|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生物混合機器人的發展,為工程與救援帶來了新的可能——它們縮短了工程的時間,降低了工作的成本;而在未來,可能真的會有人類因為蟑螂的搜索而獲救。
然而,這也引發了一些倫理問題的討論。目前,大多數研究者都強調,生物混合機器人的控制過程不會對生物造成痛苦,而且實驗本身嚴格遵循倫理審查。但也有人認為,我們對于其他物種了解有限,這可能影響會目前的倫理判斷。
技術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情境,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界限:我們如何對待非人類的生命?純機械機器人的研發成本更高,但能避免生物倫理的爭議,那我們在倫理爭議與成本之間會如何選擇?
最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宣布,計劃逐步取消藥物的動物實驗要求,這意味著動物實驗將逐步減少和被替代。在人類生命的安全面前,這些爭議或許顯得微不足道。但或許,只有當我們考慮這些問題時,飛馳的技術才不會駛向軌道之外。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mp.com/week-asia/health-environment/article/3305721/myanmar-earthquake-singapore-deploys-cyborg-cockroaches-rescue-efforts
[2]https://www.amherstexterminators.com/cockroaches-inspire-rescue-robot/
[3]https://engineering.jhu.edu/magazine/2017/05/behold-the-cockroach/
[4]https://www.cnn.com/science/australia-cyborg-beetles-cockroaches-hnk-spc/index.html
[5]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building-bionic-jellyfish-for-ocean-exploration
[6]https://www.cnn.com/2024/09/04/science/fungus-robot-mushroom-biohybrid/index.html
[7]https://www.sciencealert.com/new-spermbots-could-help-solve-infertility-by-acting-as-bionic-suits-for-sperm
[8]K. Jayaram, & R.J. Full, Cockroaches traverse crevices, crawl rapidly in confined spaces, and inspire a soft, legged robo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3 (8) E950-E957, https://doi.org/10.1073/pnas.1514591113 (2016).
作者:黃線狹鱈
編輯:麥麥
題圖來源:HTX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系sns@guokr.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