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到1969年8月中、蘇雙方在珍寶島大打出手。
中國在短短20年時間里硬剛了美國、狠揍了越南、直面了蘇聯,為什么我們如此能打,這其中除了戰士們不畏強敵、不畏犧牲外,與毛主席的長遠布局息息相關。
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幾乎不間斷被迫打了109年戰爭,舉國上下都極度厭戰,中國從不會主動出擊,挑起侵略戰爭,因而對新中國而言,爆發戰爭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敵人“來”,將侵略的矛頭對準中國。
從上世紀50年代伊始,中國周邊就連續不斷烽煙四起,美國、蘇聯等超級大國曾一度將戰爭的拳頭揮向中國。確切的說,在新中國成立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敵人不僅真的“來”過,而且隨時準備卷土重來。毛主席說敵人“來”與“不來”看似截然不同,實則對立統一;仗打和不打、如果打會是什么局面,看似操之在人,實則操之在己。“準備好了敵人可能不來,準備不好敵人就可能來”,問題的核心就在“準備”二字。
關于準備,關于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要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說起。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一切百廢待興,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然而舊中國的苦難并未就此打住,新的戰爭威脅卻緊隨而至,在美國人的鼎力支持下,蔣介石瘋狂叫囂要反攻大陸。
百年積弱、急需振興的中國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中能依靠的唯有蘇聯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得不采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
1949年12月,毛主席出訪蘇聯,次年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締約雙方加強友好合作,在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受到日本及其盟國地侵襲而處于戰爭狀態時,締約國的另一方要全力以赴提供軍事和各方面援助。
新中國的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國家安全又有蘇聯鼎力相助,毛主席判斷:“當前的國際形勢是有助于我們的”,一方面取決于我們和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緊密相連;另一方面世界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只要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團結起來,是能夠阻止再次爆發世界大戰的。
當時我國的安全形勢是無后顧之憂的,在“一邊倒”的外交策略下,我國的東北、西北等地都是高枕無憂的大后方,主要的威脅都集中于東南沿海和美軍支持的蔣介石集團。
1950年美軍公然越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毛主席時刻關注著戰爭態勢,并嚴令各部做好戰爭準備。
“我們要時刻準備應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所進行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位的建設,都是基于敵人就在面前這個情況來討論和決定的。”
隨后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連續打出五次戰役的勝利。面對如此境遇,美國及其支持的蔣介石集團雖然在我東南沿海襲擾不斷,但終究未敢越雷池半步,因而在這一時期毛主席判斷雖然有小規模沖突,但不會爆發大規模沖突,總體來說形勢是樂觀的。
即便有蘇聯的鼎力相助,安全形勢一片大好的前提下,毛主席仍不忘督促各部做好戰備工作,提出應當持續加強我們的軍事力量,做好國際統一戰線的相關事宜,從軍事和政治角度制止或推遲戰爭的爆發,以確保一旦戰事來臨,我軍能夠立即予以敵人有力打擊。
做好戰爭準備,就要有強有力的措施,首先就是要利用和平空檔,利用好沿海地區得天獨厚的基礎大抓工業建設和防御工事的主角。
“說第三次世界大戰馬上來臨,這是駭人聽聞,我們要爭取10年時間建設工業,打下穩固的基礎,莫說10年,就是5年,我們也應該鉚足勁在沿海專心發展4年工業,等第5年打起來再搬家。”
“好好地利用和發展沿海的工業老底子,可以使我們更有力量來發展和支持內地工業。”
面對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的境況,毛主席也從實戰的角度出發,要求新建的工業企業選址盡可能向內陸、西部傾斜,這樣,就能使工業布局趨于平衡,并有利于備戰。為了以防美國和蔣介石集團的攻勢,我們還在東南沿海一帶構筑了大規模、層次分明的防御工事。
美國人剛剛在朝鮮戰爭的停戰協議上簽字不久,國際形勢便又狼煙再起。
1954年法國大兵大踏步從越南撤離,美國人卻接踵而至,掀起了對北越政權和越南共產黨的又一輪戰事。時隔一年,赫魯曉夫又假借“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的名義意欲侵占我中國領土,又在1958年炮轟解放軍炮擊金門是不負責任的行動,破壞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于1960年挑起中蘇兩黨論戰,致使兩國關系急劇惡化,此外,赫魯曉夫還致力于和美國緩和關系,進一步孤立中國。
面對如此復雜的國際局勢,毛主席卻氣定神閑,他認為,當前的局勢雖然錯綜復雜但總體而言對我們是有利的,我們仍處于帝國主義的重重包圍之下,因而不能放松思想上的戒備,隨時準備應付可能的突發事變。
“仗打不起來,但要搞個保險系數。”
“不論什么工作,我們都要從最壞處著眼、來部署,我們都先準備好了就不怕了。”
毛主席十分明確,“能戰才能止戰,在戰場上都拿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同樣于事無補,如果一味地著眼于和平的打算定然會吃虧,唯有充分準備打仗才能有力震懾敵人。”
面對帝國主義的步步威脅該何去何從?毛主席認為,既然戰爭是怕也打,不怕也打,干脆不用怕,毛主席給大家鼓勁說:
“每天總是提心吊膽,在干部人民里頭不鼓起一點勁。這是相當危險的。我看,還是橫下心來,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設。”
從毛主席的角度來看,要制止戰爭,做好準備,拿起武器才是首要前提。1953年3月,他回答美國客人的提問時說:“到全世界人們都不懼怕戰爭之時,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戰爭了。”
基于這種判斷,毛主席提出戰爭準備要和經濟建設掛鉤,一方面要加緊訓練民兵,讓人民自己武裝自己,以便在戰爭爆發時可以全民皆兵,讓敵人深陷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無法自拔;二是要精兵簡政,將省下來的費用用以高端武器的研發。
他建議先裁軍100萬,剩下的軍費用以高端武器的購買和中程導彈的研發。并鼓勵全體科研人員發揚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精神攻破尖端技術,要“兩手抓”,一手抓科研試制,一手抓工業基礎。
為了應對美帝國主義國家的核威脅,毛主席號召大家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彈、核潛艇等武器。他說;“我們必須得有原子彈,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想要擁有話語權,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原子彈、核潛艇,一萬年也玩搞出來”。
除去物質準備,毛主席還抓緊政治動員、人員訓練,他指示部隊利用一切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在敵人“來”之前集中時間將需要的軍事科目學習完畢,以備不時之需。
不論敵人來不來、何時來、怎么來,我們都要做好準備,確保“當帝國主義不管不顧向我國發起戰略打擊時”,我們可以立即予以有利還擊。
指針撥回到60年代初,中蘇兩國日積月累的矛盾終于上升到爭鋒相對的局面,1960年7月,蘇聯一口氣撤走所有援華專家,帶走所有技術圖紙,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戰略難以為繼。
1960年開始,蘇聯在我國制造多起武裝沖突,釀成1962年的伊犁、塔城事件,中蘇邊境戰云密布。南部也不安寧,美國政府在肯尼迪的授意下,其扶持的越南傀儡政權直接派兵與我左右,嚴重威脅我邊境安全。
在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危急形勢下,1961年,毛主席在會見拉美客人時說了這樣講:“可能不打,但也可能打”,“按照社會主義陣營是不要打”,“可根據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說法,那就要打”。在這種形勢下要做好最壞準備,因為“這么做了準備,也許可以不打。”
毛主席的意思通俗易懂,能戰才能止戰,從表面而言戰爭取決于人,但從本質上來講打與不打的主動權也可以在自己手中,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就會對敵人產生震懾效果,避免戰爭,反之敵人就會趁虛而入。
毛主席的話,很快就得到了驗證。1962年,印度對我國提出的和平解決爭端置之不理,在邊境與我解放軍大打出手。同年10月,解放軍利用來犯印軍戰線較長,據點分散的弱點,集中兵力進行大規模迂回、包抄,打殲滅戰,一口氣拔掉印軍多個據點,將戰爭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0月24日,中國政府主動提出邊界休戰,雙方軍隊停火并各自后撤2公里,印度政府心存僥幸,悍然曾兵,11月中旬起,解放軍對來犯之敵予以狠揍。21日,中國軍隊單方面停火并后撤20公里,連續的敗北終于讓印軍頭腦清醒。
中印邊境停火之后,邊境的局勢仍烏云密布,蔣介石集團一直對大陸虎視眈眈,1963年,美國通過各種渠道獲悉中國很可能在次年引爆第一顆原子彈,制定了全方位向中國施壓,甚至不排除采用技術手段來打擊中國的核設施的作戰計劃。
形勢危在旦夕,北邊有蘇聯的步步緊逼,南方邊境美軍正張牙舞爪,西部中印戰爭的硝煙還未散去,東南沿海蔣介石集團賊心不死。可以說,當時的中國處于四面楚歌中,面臨空前嚴重的戰爭威脅。
面對十面楚歌、危險重重的局勢,毛主席敏銳的察覺到了戰爭的威脅。但當時的中國既沒有原子彈,也沒有核潛艇,海軍和空軍的發展還處于萌芽階段,我們應對的策略依舊是老辦法,放敵人“來”,然后“甕中捉鱉”,依靠人民的力量將敵人消滅,對于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來說只能采用這種辦法,這就需要較大的戰略縱深,需要保存實力來打持久戰。
然而當時我們面臨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1963年4月25日,一份來自解放軍總參謀部的作戰報告送到了毛主席的案頭,當時我國的基礎建設狀況和人口、工業地域分布于國防萬分不利,全國14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了一半以上的機械、化學和國防工業以及大量密集的人口。
試想一下,一旦戰爭來臨,敵人將所有火力對準這些大城市,將是怎樣的災難。
為了應對這一境況,毛主席從戰略角度出發,立足于核戰爭的前提下,提出了建立三線的方案。首次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地區。
根據毛主席的構想,一、二、三線是根據我國地理區域開劃分,將東部沿海和邊疆等省化為第一線;中部城市為第二線;西南、西北和中部省區的腹地為第三線。
盡管高額的耗費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的正常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改善,后世也有人對此喋喋不休,但是,當時復雜、嚴峻的形勢,只有身處那個年代的人才有切身體會。
當然,接下來的美國“北部灣事件”以及中蘇珍寶島沖突,再次印證了毛主席高瞻遠矚、無人能及的戰略目光。
蘇聯在珍寶島戰爭中折戟沉沙,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聯領導人大發雷霆。
根據美國人的報道,蘇聯曾打算對中國發動“原子彈襲擊”。毛主席對此早就做足了準備,全國上下的企業立即轉入軍工生產,大家深挖洞、廣積糧。起初因為備戰而提出的三線建設再次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
蘇聯最終放棄了對中國發射“原子彈”的計劃,這其中肯定有蘇聯自身的戰略考量,但更關鍵的是中國早就嚴陣以待。
美國總統尼克松曾直言,假如不是中國做了萬全準備,蘇聯完全可以在30分鐘內將中國的戰略力量夷為平地。若不是事先準備充足,那將是怎樣的災難?
歷史從車輪滾滾向前,但他使得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能戰方能止戰,想要消滅戰爭,手中的武器就是最好的利器,戰與不戰、打與不打,看似操之于人,實則操之于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