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晨哨并購
近日,市場傳出騰訊音樂集團(TME)正在與國內音頻行業的頭部平臺喜馬拉雅就收購事宜進行磋商的消息。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磋商涉及多個關鍵議題,包括估值、管理團隊安排以及未來業務整合等。
此外,本次收購的潛在估值已較三年前雙方首次接洽時大幅縮水。當時,騰訊音樂集團對喜馬拉雅的估值超過百億人民幣,但由于收購后管理團隊安排等問題未能達成一致,交易最終擱置。
傳聞再起與喜馬拉雅近期的一系列資本動作不無關聯。4月10日,喜馬拉雅旗下公司喜攀(上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3億人民幣增至約28億人民幣,增幅約837.6%,被內部員工視為相關收購動作再次重啟的信號。
01#喜馬拉雅陷入“賣身”傳聞:音頻巨頭為何深陷困局?
深耕音頻領域12年的巨頭喜馬拉雅,曾憑借海量的內容資源和龐大的用戶基礎,成為國內音頻行業的領軍者。從2012年上線以來,它迅速崛起,成為無數用戶在碎片化時間獲取知識、娛樂的首選平臺。然而,近年來,喜馬拉雅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多次傳出被收購的傳聞。
據鳳凰網科技報道,喜馬拉雅在2021年末擁有4342人的團隊,但到了2024年,團隊規模銳減至約1500人,裁員幅度高達65%。其中,2023年底的大規模裁員波及內容、技術等多部門,2024年更是實施了多輪“人員汰換”。
在連續虧損十年后,喜馬拉雅于2023年實現盈利。然而,這種盈利的背后卻隱藏著諸多隱患。為了實現盈利,喜馬拉雅采取了裁員、降薪以及削減營銷費等“節流”措施,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僅如此,內部人士透露,聯席CEO余建軍與陳小雨的“輪崗制”導致戰略頻繁變更,2023年推行的“33條業務龍”改革不足半年即流產,2024年改推的GSA管理體系同樣無疾而終。
與此同時,喜馬拉雅所處的音頻行業競爭異常激烈。一方面,傳統的音頻競爭對手如蜻蜓FM、荔枝等窮追不舍;另一方面,快手、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涉足音頻領域,虎視眈眈。
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喜馬拉雅的用戶增長放緩,日活用戶的收聽時長不增反減,廣告收入下滑。因此,僅靠裁員、降薪等“節流”措施,顯然難以應對強敵環伺的環境。喜馬拉雅必須要想辦法“開源”,大力拓寬業務來源和增加收入。
02#從金融業務泥潭到“AI求生路”
喜馬拉雅自成立以來,至少進行過13輪融資,合計融資金額已達100億元人民幣。然而,盡管資金充足,但其上市之路卻異常坎坷。四次IPO嘗試均告失敗,最近一次因無牌開展助貸業務被證監會駁回。
具體來看,喜馬拉雅的“聽小貝”金融導流業務因利率誤導、高額服務費及信息泄露等問題,成為了監管重點。用戶申請貸款時,最初顯示利率為12%,但最終確認借款時,年化利率卻高達36%。這種大幅波動誤導借款人,增加其成本,也引發監管關注。同時,用戶可能還需支付高額服務費。如在樂享借平臺申請貸款,需支付15%服務費及399元工本費。這不僅加重用戶負擔,也使金融業務合規性受到了質疑。
此外,用戶簽署“聽小貝借錢”協議時,會嵌套簽署多達10家網貸平臺協議,涉及桔多多、洋錢罐等,導致個人信息大量共享,存在泄露風險。這些問題不僅削弱了喜馬拉雅的市場競爭力,也使其在未來的業務拓展中面臨更多挑戰。
然而,AI技術的出現似乎為喜馬拉雅帶來了一線希望。在公司2024年4月的招股書中,AI已經成了喜馬拉雅的頭號任務。余建軍和陳小雨兩位CEO先后發布內部信,倡導員工全面擁抱AI。
目前來看,AI技術能否成為喜馬拉雅的“救命稻草”還難以定論。畢竟,AI技術的應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支持,而喜馬拉雅目前的財務狀況和人員結構能否支撐其在AI領域取得突破,仍是一個未知數。
由此可見,騰訊音樂集團與喜馬拉雅的收購傳聞,無疑為這個平臺帶來了新的轉機和想象空間。三年前,騰訊音樂集團曾與喜馬拉雅進行過接洽,當時對喜馬拉雅的估值超過百億人民幣。然而,由于收購后管理團隊安排等問題未能達成一致,交易最終擱置。如今,收購傳聞再起,潛在估值卻已大幅縮水。這背后,或許是喜馬拉雅創始團隊與資方的博弈,也或許是喜馬拉雅在困境中尋求的“一線生機”。
03#騰訊再謀喜馬拉雅收購:從懶人聽書到全場景生態
2021年,騰訊音樂以27億收購懶人聽書并整合為“懶人暢聽”,雖已構建長音頻業務基本盤,卻仍對喜馬拉雅保持收購意向。
這一戰略選擇,既源于喜馬拉雅在內容生態、用戶覆蓋等維度的獨特優勢,也折射出騰訊對音頻市場競爭格局的深度研判—在流量紅利逐步減少的當下,通過并購整合稀缺資源,可以有效鞏固其在“聲音經濟”賽道的領跑地位。
從用戶覆蓋來看,喜馬拉雅的全場景滲透能力堪稱行業標桿。其物聯網及車載場景月活達9800萬,與特斯拉、奔馳等70余家車企建立合作,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終端的布局遠超前述“懶人暢聽”。
更值得注意的是,喜馬拉雅在播客、親子、情感等垂直領域形成了強用戶粘性:2023年,中文播客聽眾數突破2.2億,其中50.2%的聽眾曾為播客內容付費。而騰訊現有業務仍以網文IP改編的標準化內容為主,UGC(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生態與場景覆蓋存在明顯缺口。收購喜馬拉雅,恰能補足騰訊在車載場景、智能家居等新興流量入口的短板,進一步擴大用戶觸達半徑。
內容生態的差異化優勢,更是喜馬拉雅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平臺累計4.9億條音頻內容,涵蓋100多種類型的廣泛音頻內容,包括520萬本有聲書和超過24萬檔播客,以及大量獨家IP。喜馬拉雅不僅與中信出版社等超過220家頭部出版社以及約150家頭部網文平臺(包括閱文集團)達成深度IP合作,還構建了從頭部版權到長尾UGC的完整內容矩陣。相較之下,“懶人暢聽”雖依托閱文資源在網文改編領域占優,但在播客生態、知識分享等多元化內容生態方面與喜馬拉雅存在一定差距。
在技術布局方面,喜馬拉雅的AI應用已展現出規模化落地的能力。其自研的“珠峰音頻AI模型”能夠在5秒內實現音色克隆。截至2023年12月21日,公司AIGC內容占比已達到6.6%,這顯著降低了有聲書的生產成本。
同時,AI技術在車載場景的實時內容推薦、版權智能管理等環節的應用,也展現了對未來智能終端生態的前瞻性布局。如果騰訊能夠將自身的音樂推薦算法與喜馬拉雅的音頻AI技術深度融合,不僅能提升內容分發的效率,更能在AIGC內容生產、個性化音頻服務等領域構建技術壁壘。
從競爭格局看,收購喜馬拉雅更是騰訊的防御性戰略選擇。盡管“懶人暢聽”與QQ音樂長音頻板塊合并后月活達1.5億,但喜馬拉雅2023年全場景月活高達3.03億,在播客、車載等細分市場穩居第一。加之字節跳動、阿里等巨頭正通過番茄小說、貓耳FM等平臺加速布局音頻賽道,騰訊亟需通過并購消除主要競爭對手,防止市場份額被稀釋。此外,喜馬拉雅1580萬移動端付費用戶的會員體系,以及廣告變現效率提升500%的商業潛力,也恰好能補強騰訊在音頻業務盈利模式上的短板。
因此,從長遠來看,這一收購意圖暗合騰訊對“聲音經濟”未來的戰略判斷。音頻內容在車載、智能家居等“第二屏幕”場景的滲透率持續提升,而喜馬拉雅與華為鴻蒙、小米生態的深度合作,已使其成為物聯網時代的重要內容入口。若能將喜馬拉雅的24萬檔播客接入微信生態,或基于QQ音樂10億用戶的行為數據優化推薦算法,將進一步釋放“耳朵經濟”的商業想象空間。
未來,這場充滿博弈色彩的收購能否從“傳聞”變為現實,既取決于雙方在估值與控制權上的協商智慧,更考驗騰訊能否以開放姿態融合喜馬拉雅的內容基因與用戶生態。當技術賦能與內容價值形成共振時,或許能真正打開“耳朵經濟”的萬億市場空間;而若整合失利,也可能成為騰訊在泛娛樂領域的又一次戰略試錯。音頻賽道的終局競爭,或許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